Hi~ ,我是云筝,专注女生自我成长。这是号内过稿的文章,云筝一直有偿征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投稿”,可查看100份投稿资源。
本文作者:司青
在和公公婆婆的相处中,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婆婆喜欢唠叨,大大小小的事情看到了总要说几句,而且总喜欢说事情不好的一面。
可能她也知道自己说的我们不一定喜欢听,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小声说。
公公一般不太说话,吃完饭就窝回自己房间刷短视频,或者给他的兄弟姐妹们打电话。
起先我以为只有婆婆喜欢唠叨,多年的性格使然,已然无法改变。
没想到公公在有些事情上,也会唠叨个不停。
01.
先生的表姐一家马上要搬进新装修好的独栋别墅。
有天吃晚饭,公公提醒先生,说可以集几个兄弟姐妹一起,给表姐送个牌匾,表达一下暖居的意思。正好先生有好几个兄弟姐妹都在这边工作,每个凑一凑,也不用花很多钱。
公公说话是比较直接的,没啥修饰词和语气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在通知你而不是提醒。
说第一遍,我觉得送牌匾这样的方式好古老,两代人有些代沟。
说第二遍,我怀疑他喝多了酒,话会说得多一些,有些重复。
说第三遍,我真的纠结他是一定要我们这么做,还是酒喝多了?
当时吃晚饭,说说就过去了,我和先生只当听了一个提议,并没有实际行动。
没想过,过了几天,公公喝了几口酒之后,又说到送牌匾的事。
先生搪塞了几句过去了。
直到表姐搬进新居,我们也没有送牌匾。
知道我们没有送,公公后来也没有多说什么。
没送牌匾是因为,表姐一家比较低调,这里有疫情,不方便聚在一起。
而且送牌匾这种事,实在太过于正统,他们家又是开公司的,万一送得不好,岂不是马屁拍在马肚子上。
02.
昨天早上我和先生带着三岁的女儿去做核酸检测,回来的路上先生直接把车启动,要去钓鱼。
女儿看到爸爸的车动了,本能地要跟着去。
我心想着,正好让先生带带娃,便随他们去,只叮嘱一句:记得买早餐吃。
婆婆买完菜回来,没看到他们俩,我说他们钓鱼去了。
婆婆一听,有点生气地说“家里烧麦馒头面条都有,也不做点早餐吃了再去。”
我心想:
先生一个人去钓鱼,可能会嫌麻烦不吃早饭。但是带着女儿,他就算自己不吃,也会给女儿买的。一买那肯定一起买,不可能只给女儿一个人买。所以不必担心他们会饿肚子。
于是我也就这么跟婆婆说了。
她买了龙虾,在厨房洗洗刷刷;我把床单被套换下来洗洗晒晒,各干各的。
突然先生来电话,女儿要我给她带她的小捞网去扑蝴蝶。
婆婆一听,断定她孙女这是饿了。
立马洗了饭盒,叫我把蒸好的烧麦馒头饺子装起来,一起带过去。
不喜欢一句话说很多遍,而且这时候要是违逆她老人家的意思,那她可是会生气的。不多说,装好了我便带过去。
到了一问,先生说他吃了三个肉包子,女儿也吃了一个花卷,喝了一盒早餐奶。
敢情这是给我自己带的早饭呢,就我没吃。
03.
以前我总以为,婆婆唠叨是因为母亲滤镜——在妈妈眼里,孩子再大也还是小孩子。
但是公公的唠叨却让我反思,难道真的只是父母亲滤镜吗?
我觉得不太像。
公公一般只在重要事情上唠叨,因为他潜意识里觉得我们是小辈,他有责任教我们怎么做。
也怕我们没做好,别人会说是他们大人没教好。(成家之后,有些礼数方面的事情确实是这样。)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也想着公公是喝了酒,话会多一些,所以总喜欢说三遍,不断强调。
后来谈到类似问题,没喝酒他也不断重复,遵遵教导的样子仿佛在教三岁孩子。
不知道公公婆婆有没有意识到,先生已经31岁了,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教的孩子了。
很多事情,怕他不懂,怕我不懂,可以先问一问我们的意见,也可以提醒我们,但是真没必要一直说。
不断强调的后果,就是让我觉得他们一定要让我们按他们的想法去做,不然就会不高兴。
感觉他们是在无意识地用言语控制我们的行为,我们照做了,他会觉得我们懂事听话。
婆婆这件事我以前会理解为母亲的拳拳爱意,但现在不太会了。
她一开始担心他们没吃早饭,我说了先生会带女儿吃的,但是她还是蒸了馒头烧麦,并且一定要我带过去,自以为女儿饿了。
很明显,她不相信我说的,也不相信先生会这么做,她只相信自己的想法。
这件事其实还可以有另一种做法——打个电话问问他们有没有吃早饭,而不是一厢情愿地以为他们都在饿肚子,好过自己在家里瞎操心。
在日渐相处中,我发现公公婆婆真的是把我和先生当成未开智的小孩。
给予我们教诲的时候,好像没有想过我们其实也懂,也没有那种我们是个大人,有些事情只需提醒一下就行的感觉。
《人间值得》的作者中村恒子奶奶在书中写到,儿子成家之后,她就退出了儿子的世界,即使住得很近,没事也不会轻易去拜访。
因为儿子有儿子的小家庭,自己和儿子不再是小时候那种一对一的关系,贸然拜访可能会导致一些不愉快。
日本的父母可能不和儿子住一起,但是我们是跟公公婆婆住一起的。
一来他们帮忙照顾孩子,二来两老在身边我们也少操点心。
不曾想,婆婆照顾孙女,也顺道照顾我们三餐的同时,这照顾的模式又变成了小时候她对儿子的那一套。
当孩子长成大人,父母应该慢慢退出孩子的世界,即便不完全退出也该有个界限。
不轻易越界才能保有双方的体面。
往期内容:
作者介绍:
司青,职场妈妈一枚,想和孩子一起进步,争取做个辣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