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曾国藩(41)

不一样的曾国藩(41)

(文接上文)

第五章     嘉庆驾崩道光继    无力回天国势颓(三)

道光帝继位成疑

虽然旻宁在当时已经是人们心中默认的皇帝了,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件普通平凡的小事情,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这件事情必须要有法律的依据,因此当皇帝也要走程序。这里所说的程序就是要有老皇帝临终前当着群臣面所交待的遗嘱任命,或者依据老皇帝生前的立储圣旨。清朝的合法程序就是雍正帝之后实行的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生前写一道死后才发生效力的诏书,诏书写上下一代君主的名字,藏于鐍匣,再将鐍匣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万一皇帝驾崩来不及当面任命新皇帝,那么大臣们就可以取下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然后“公启鐍匣,宣示御书”,拥立新君。

由此,道光帝是否是合法的皇帝,就要看他是否遵照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那个鐍匣里面的谕旨规定了。因为挂有“正大光明”匾的乾清宫在北京,那就只能派人到北京查看鐍匣内的传位诏书。可问题恰恰在此,嘉庆帝死后仅几个小时之后,旻宁就继位当上了皇帝,并改原名绵宁为旻宁。

根据历史记载,嘉庆帝去世40余天后,军机大臣在奏折中说:“大行皇帝不豫,神明稍衰,故无一言相遗。”这也就是说,嘉庆临死时,已经不能言语,神智都不清楚了,就不存在当面任命旻宁为皇位继承者的一幕。那是否存在查看传位诏书的可能呢?北京与承德之间遥遥几百里之远,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的电报、电话等现代化通信工具,飞机、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也没有,信息和物资等只能靠马匹等笨拙的方式来沟通和交流,效率是很慢的,承德方面的信息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传到北京,而北京方面的信息也不可能传到此时的承德。

既然没有嘉庆帝的当面任命和传位诏书的查看,那么,旻宁是根据什么当上的皇帝呢?

对此,历史上的官方和民间都有各自的说法,但前后矛盾,彼此抵牾,因此给人留下了重重迷雾。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种说法。

官方说法:作为官方的《清仁宗实录》、《清宣宗实录》都记载有嘉庆帝死和道光帝继位的过程。这两个实录把道光帝的合法继位说得很圆满。

《清仁宗实录》上记载:上(嘉庆)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

《清宣宗实录》也有记载:仁宗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戌刻,仁宗崩……扈从诸臣,遵奉硃笔遗旨,请上即正尊位。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

对上面的记载,懂得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清仁宗实录》是道光帝修纂的嘉庆朝实录;《清宣宗实录》则是道光帝的儿子咸丰帝修纂的,所以两朝官方实录都是一致的,因为道光朝修纂的实录必然按照自己意愿记述道光是怎么合法继位的,而咸丰帝也不会违背他皇父修纂的《清仁宗实录》的。

因此,人们不禁要问:事情真的像两个实录上所说的那样吗?其实不然,因为一道皇太后的懿旨道出了天机的漏洞。嘉庆帝有两个皇后,第一位是道光帝的生母孝淑睿皇后,她生的第一个儿子死了,生了第二个儿子就是旻宁。但是,孝淑睿皇后在嘉庆二年,也就是旻宁16岁的时候病故了,于是这一年,嘉庆帝又续了一个皇后,即第二任皇后钮钴禄氏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有两个儿子,即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但她对旻宁很好,母子相处的很融洽。

因此,当孝和睿皇后在北京得知嘉庆帝暴死的消息后,利用她已是皇太后的身份,曾给远在承德的旻宁,下了一道六百里加急的懿旨,懿旨里面任命旻宁为新皇帝:”大行皇帝御极以来,兢兢业业,无日不以天下国家为念。今哀遘(gòu)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这道懿旨的大意是说,嘉庆帝突然死了,唯恐未来得及任命新皇帝,而皇次子旻宁立有功劳,秉性端重,还正好在承德,为了安慰死去的嘉庆帝,并稳定国家政权,我令留在京城的大臣,传旨给皇次子旻宁,让他立即尊位当皇帝(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