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佛陀
一、小浪语
自古以来,人对自己矛盾内心的探索从未停止,各种比喻也层出不穷。
罗马帝国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普罗提诺曾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佛学禅宗以“狂象”、“醉象”比喻妄心;莎士比亚以“骑者”、“骑士”比喻有意识的理智。
而学贯中西的心理学大师乔纳森·海特则用“象与骑象人”来命名此书。
当然,“象与骑象人”只是一个有趣的比喻,本书综合了心理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等理论,旨在提出人类如何寻找到幸福与生命的意义。
据此,笔者将为各位讲述一下我们不幸福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达到幸福。
二、为何不幸福?
任何探究人本身的问题,首要的原因自然是遗传基因。有些人天生就比普通人更悲观,内心更加敏感,比如哈姆雷特、林黛玉。
虽然这些我们无法改变,但这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独特性的证明。
第二个原因来自于一个心理学效应——情感启动效应。
在大象所用的语言中,最重要的字眼就是“喜欢”或“不喜欢”,“接近”或“离开”。
所以人类都有一个“喜欢计量表”,而人们会趋向于喜欢与自己相近或相似的事物,甚至当我们在书上看到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时,内心都会产生一种愉悦感,促进快乐情绪的启动。
而人们在看到糟糕的词语如“恐怖”、“无聊”时,便会促进厌恶情绪的启动。
这给我们的启示便是:若感到不幸福,或许是你接触的糟糕事物过多。
第三个原因来自于另一个心理学效应——负面偏好效应。
人们对坏事的反应要强于对好事的反应。对威胁及讨厌事物的反应,要比对机会及喜好事物的反应更快、更强烈、更难以克制。这就导致了我们对坏事的痛苦要大于对好事的快乐。
比如,有的人非常在意别人是否尊重他,当别人尊重他时,他心里很受用,但当别人不尊重他时,他心里的痛苦比受尊重时更为强烈。有的人非常喜欢赚钱,当他赚到钱时很快乐,但赔钱给他带来的痛苦远大于赚钱的快乐。
那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对佛陀来说,这种偏好就像在赌轮盘一样,是别人在转轮盘操控这场赌局:越沉迷其中,就输得越惨。
唯一的制胜之道就是,离开赌桌。
离开赌桌,不去在乎人生起落的唯一方法就是冥想——驯服不安的内心。
你放弃赢的快乐的同时,也放弃了输的痛苦,而后者绝对高于前者。
三、幸福方程式
海特不仅告诉了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同时也给出了如何达到幸福的方法,这就是积极心理学提出的最重要概念——幸福方程式:
H=S+C+V
H: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 S:天生遗传的幸福范围 ;C:生活条件 ;V:自己可控的因素
古代哲人与佛陀告诉我们幸福只能求诸于内心,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S和V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外部条件C确实能够改变一个人的H。
已经研究的C包括:
噪声:消除噪声提升幸福感
通勤:改善通勤时间提升幸福感
自我掌控感:提高掌控感提升幸福感
羞愧感:提升外貌的魅力能够减轻羞愧的心理负担进而提升幸福感
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
正如海特所感慨的:“或许佛陀本人可以完全适应噪声、通勤之苦,面对无法自我控制及身体缺陷的困境,但即使在古印度,要当时的人仿效佛陀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要求活在现代世界的人追随佛陀的正道,对世事采取‘不作为、不费力追求’的态度,恐怕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英国小说家夏绿蒂·勃朗特便要大家放弃佛陀的正道:“人类应该对平静感到满足,不过是徒然,人必须有所行动。如果找不到平静,就得自己去追求。”
但佛陀所言的幸福,确实有很大一部分还是源自人的自发性活动,也就是方程中的V。
哲学家们之所以对感官享乐普遍秉持戒慎警惕的态度,原因之一是因为感官享乐的效益并不持久,感官享乐当下感觉很强烈,但是很快就会消退,而当事人事后则不会因而多长智慧或变得更强。更糟的是,感官享乐会引诱人沉溺其中,让人远离对自己更有益的活动。
现有的研究表明V包括两部分:产生愉悦感的活动与产生满足感的活动。
产生愉悦感的活动是肉体或身体享受到快乐的活动:吃喝玩乐。但是这种愉悦很容易因饱足而生厌,所以愉悦应当慢慢品尝,多求变化。
产生满足感的活动常常是极具挑战性、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而这种满足感有另一个更加响亮的命名——“心流体验”。这种活动包括:团体的合唱、辩论、体育竞赛等,个人的画画、写作、摄影等。
所以,你准备好为方程求解了吗?
你认为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莫浪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