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老巷.旧时光
一场烟雨沾湿了紫阳,小城如墨染,青瓦朱窗,宛若丹青点点,古老的城门洞,清灰的石板房,假期我又回到了这里——紫阳教场巷。
紫阳城很小,进城以后,沿着唯一的一条主街道一直往前走,热闹的街道走到头,便来到了东城门。东城门是民国时期修建的,青灰色的城楼墙上墙壁上刻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1948年10月10日发布的公告,宣传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基本政策,此布告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顺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走进去,蔚蓝的天空衬着一座石板房,被雨水冲洗过的青石板在阳光下反射出一片片光芒。沿着石阶,一级、一级的走下去。走进一家土墙房屋,斑驳的老墙已经开始发黄,墙上的红朱窗紧紧地锁着,门也已经破旧不堪了,转角刷白的墙上贴着大红色的“喜”字,向我们讲述这户人家红红火火的日子。
慢慢的走到了一家木板结构的小店。小店木门上方依稀可见“毛主席万岁”几个大字,字是繁体的,颜色也暗淡了。一股扑面而来的年代感,不禁让我联想起几十年前新中国成立时,人们对毛主席的爱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在店里工作着,老奶奶踩着老式的缝纫机,做着衣服。缝纫机已经是锈迹斑斑了,却轻松利索的旋转着。我不禁好奇的走进店里看了许久。小店门口的大花猫趴在椅子上懒懒的晒着雨后初晴的太阳,门口小院坝里一群小朋友嬉戏打闹着,跑过来跑过去,蹦蹦跳跳的。玩累了,他们就跑到店子前摸摸小猫,小猫也很亲人,用鼻尖轻轻的蹭着小朋友们的手指,温馨又和谐。
转个弯,走到教场坝,这里曾经是民兵的训练场的场地。坝子中间一颗苍老的大槐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默默陪伴着周围居民。不知为何,这里总有那么一些能走到别人家院子里的小巷,沿着这些小巷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走进了别人家院里,或者走到了别人家的房顶上。你能惊喜的发现这家院子里有一块绿油油的菜地,那家院中的小狗小猫朴实忠厚。而主人总是那么的热情,院子里老放着几把小木椅,好像随时都在等你来做客。八十年代,贾平凹曾在《紫阳城记》里写道:“这真是一座奇妙的城,有如重庆之盘旋,却比重庆更迷丽,有如天津之曲折,却比天津更饶趣。”我想这就是对紫阳的老城和老城里的小巷子最贴切的描述吧。
青灰色的石板等待着烟雨,而我在这座小城等你。
喜悦分享人:胡心予
作业评分为:A⁺
小城故事多,岁月磨洗古朴典雅。(配图是亮点)
石泉老街
青砖灰瓦飞檐吊顶的门面小楼,餐馆、茶楼、小吃店、酒吧、百货零售店,土特产店样样俱全的一条古朴幽静的老街,成为了我的家乡的一张“明信片”,为我的家乡石泉县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老街按照修旧如旧,重现历史的原则,利用仿古建筑的修复手法,基本保留了明清建筑的特点,与东城门禹王宫等古建筑相映交辉,浑然一体。
夜幕降临时,彩灯妆点的街道,更散发出别样风味,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一批批游客们驻足留恋。
县领导为促进古街商贸繁荣,特别制定了优惠政策,40多家个体经营户落户老街,从事美食,文化娱乐,旅馆等经营。
说起美食,石锅鱼肯定是其中一绝。石锅鱼,色香味俱全。草鱼洗净切块儿,将生抽、蚝油、料酒、盐、白糖放进去腌制20分钟,大蒜切蒜末,生姜切片儿,蒜白切段,香菜切段,锅里加入足量的油放大蒜,生姜小米椒辣椒炒香,放鱼块煎至两面金黄,倒入适量的清水,开大火烧开放,生抽老抽炒均放葱白,加盐和鸡精,撒白芝麻和香菜即可。因为它的调料丰富,烹煮时间适中,制作过程精细,闻起来都令人垂涎欲滴,石锅烹煮保证了食材原汁原味儿,鱼肉鲜香、爽滑。若遇上饭点几家老字号门店外长凳上常常坐满了排队等候美味的食客。
酒足饭饱,我们再来逛逛老街。老街是一条商业街,清晨十分很安静,只有少许早点铺子开门,行人慢慢悠悠,暮气与几缕炊烟交织弥散。老街全长1000多米,依地势起伏阶梯错落。老街的正中央,有一座颇具威严的建筑上刻了四个大字“石泉县衙”,县衙建于明洪武二年,其后多次重修,如今保留下来的是典型清代衙门布局。历史上,石泉的知县大多清正廉洁且重视文化传承。康熙年间知县潘瑞奇重建老街时,首先修复的就是文庙和武庙。道光24年,知县慕维城在修老街时,修东门魁星楼三层,希望石泉人才辈出。石泉城西门,“秀挹西江”四个大字,清晰可见。正是因为历任知县对文化的重视,才让石泉的淳朴民风中有一份诗书的雅致。
行走古街上,你可以通过观看巡演追随历史,买一两件如意的小商品,尝一尝石锅鱼,捧一杯柚子茶。
不艳慕大城市的繁华,因为家乡有老街。老街美,家乡美,足以占据了我的内心。
喜悦分享人:7.1班 罗晨齐
作业评分为:A⁺
古色古香,有味有情,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