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11月2日晚饭后
“你应该早做打算,别等到两年后,有机会就投,争取早日回来!”老爸嗑着瓜子说道。
“我不是没想过,可是本事没学到,回来干嘛?别给我设定个一年后必须回来期限,觉得时机差不多,我自己会考虑的!”我不耐烦地反驳。
老爸的经验主义与我的叛逆焦躁,直到二十三岁过半,依旧不定期的针锋相对。小时候常被长辈议论头上那两个旋,贴上脾气犟的标签,现在看来肯定是从我爸那分毫不差遗传来的。
上述看似平常的拌嘴后,总能引发我的沉思,这次也不例外。虽然深知自己的执行力很弱鸡,但工作以后也经常做一些短期和长期的规划。老爸还是会经常性地从他的角度给我一些建设性提议,而我本能地会觉得这些明明自己都懂,都这岁数了没必要事事依着你,或是说对再把我当小孩的抵触。只可惜,这个“矛盾”似乎是不可调和的,到最后自己也该慢慢学着去接受父母无私的、周而复始的关怀。
再过五天,眼看来北京就要五个月了,时间因为工作、部门、学业等等综合因素显得流逝地很快。按照每月一病的节奏以及前五个月都把重心放在本人第一本杭州湾“文集”上,产品的基础内容只能算略知一二,内心还很没底。部门的姐姐们的照顾加上周总时不时的调侃,氛围真可谓其乐融融,也给北漂的我多了几分归属感。双周一次往返京沪的周末班,开学一个月后也慢慢习惯这个节奏,有时会觉得很累,但都还是值得的。
说起来都挺好,为啥这次回上海后动了想跳槽的心呢?
其一,半年内大领导在例会上不止一次提及裁员话题再加上行政部时不时让转发公司的推介材料。按理说,公司正常的宣传是可以理解且有必要的,然而让朋友圈每月不停地充斥着公司的推文,自认为票圈是私人且有价值分享的我实在不喜欢这一做法。基金公司的强大与否理应从投研的功底,产品的业绩,销售的资源以及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铸就。不转发就不爱公司就得裁员,这种贴标签式的强盗逻辑,反而使得公司上下人心惶惶,产生不作为就不犯错的自保心理,何谈效率?何谈配合?管理者固然有自身的压力,但选择一味打压式层层传递、转移,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这点上也跟老爸讨论过,国情就是企业大都等级观念分明,高层的面子、下属的顾虑、同事间的碎语等等因素导致领导层得知基层的真实想法实属不易。回想大三刚接手球队那会,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也做过几件拍脑袋瞎决定的事儿。多亏有珏爷上下疏通,使得没有一错再错。球队文化与企业文化似乎有共通之处,对未来工作大环境的思考想必也应该纳入考虑范畴之内。(扯远了、主观了);其二,父母的苦口婆心和自身在北京缺少归属感,使得每回一次上海就更坚定要赶紧回来这个想法。
自认为产品岗的基本功得打扎实,同时还要对基金市场有前瞻性,就产品线根据市场的风向进行把握,逐渐形成自己的架构逻辑。这周恰好接到小丁姐的“任务”,尝试负责公司基金月报,粗略搜了wind市面上做月报的也仅限于三家小券商及三方理财。因而,这项工作十分有锻炼价值,也与自己初步设想不谋而合。
由于东方红超额配售,16000元最终只购到了1776.42份,老妈一句:剩下的放你那管理了,先保本,利润五五分。行啊,毫无防备地募到第一桶金。计划等万达复牌后,彻底清空股票仓位。静不下心来研究个股,不如与工作相结合,用来投基金好了,但愿半年时间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资逻辑和择基标准。
寻思着对工作上的扯淡会越走越远,整顿下心情,接着写“爱”。
爱
回想下,公开的随笔里貌似没有直接写过“爱”这个主题。和本人不太善于表达或是不太愿意公开谈论这钟情感有关。但我确信,过往的随笔中那些行云流水般记录下来的碎念里或多或少是曾包含过的。
所以为何今儿心血来潮地在这篇抒发下呢?还不是受迫于饭桌上父母的轮流轰炸。面对这种“新常态”,通常选择搪塞过关,毕竟对爱这玩意不能像工作指标一样量化,更不可能给出个类似于时间表样的东西。迈入23岁这个年龄,会发现其实我爸妈特传统。什么时候该找个好工作,什么时候该找个好女友,什么时候再置换个房子,人生的一步步仿佛都被爸妈纳入他们的轨道中。反思了下,可能真的是因为单身了太久,以至于在他们面前缺乏选择自己生活的“独立性”&“话语权”,或是说“借口”?
没办法,性格如此,觉得十拿九稳的东西才会跟最亲近的人说。比如约女孩子出去吃饭,看电影,甚至是旅游,也不太会跟他们提及,生怕徒增接踵而至的询问。昨天瞄到戴阿姨的广播,大致内容是:她就去不去相亲的事与妈妈冷战一周。看完后长舒一口气,心想幸亏自己是个男娃。自认为二十三及往后几年还能有主动权去追一下真正喜欢的妹子,无论结果如何,这都很青春啊(嗯,本人青春的有点晚)。不知是不是受到爸妈的一点影响,又觉得真要是到了28岁,若再无实质性进展的话,必将很现实被叫去”走程序“。
时常跟约翰在深夜聊上两句,虽说最近我约受大四这特殊时点的影响,应聘经验、职业发展啥的聊得多,但男人之间还是避免不了谈及女人(反之亦然吧?)。约翰最近跑去深圳,说是为长城不久后的离职先清清思路,实则是约小妹妹吃顿饭,真TM浪漫(哈哈哈,颇有我的影子)。当然,还是不比我隔周回趟上海那般执着,好比每月约麦已成为这半年多来的一种习惯,熟知这习惯相当主观且略带强迫性,但也毫无抵抗的深陷其中。下周六(口头)约了麦看解忧,早早地订了票是我假装心安的另种习惯。曾不止一次跟约翰说过,一个城市的魅力与否是由那座城市有无牵挂的人所决定,虽说回忆也有关,但远不及那人来的那么直接,那么触手可及。
感情上,大多数人会把“喜欢”和“爱”的概念分得很清。而我属于小众群体,认为“喜欢”到“爱”不是一种过程,两者的转化通常是一瞬间的事儿,或是相辅相成。这种理念会被批判太草率,太不负责,而我坚持若是认准的话,两者本质上并无差异。这点上与HIMYM里Ted很相似,Ted在第一集就对Robin说出'I LOVE U',而不是'I LIKE U',吓得aunt Robin花了9季的时间才最后选择了Ted。或许本人爱情观建立的初期就是深受这部美剧(当然还有《成长的烦恼》)的影响,主观上十分赞同Ted这么说是follow heart,但现实里却不想承担机会成本去犯同样的错误。
爱与投资颇有几分相似,本金固然重要,而真正享受回报的重要因子则是——时间。对于喜欢的人,往往金钱上的投入相比时间上的投入可以不值一提。就我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觉得伴随着大量精力投入的时间投入是对喜欢的人最大认可。很少对陌生人表现出来,确实对很多人和事都缺乏耐心,若不厌其烦为某人无怨无悔地付出的话,真的是打心底里对她的喜欢(爱)。
这就是爱的魅力所在吧,我称之为很青春的东西。
结尾
嘿,写着写着那种想倾诉一通的冲动逐渐消退,再写下去难免成了乱炖鸡杂汤。
23岁的我,对于工作与爱认知算是一种破晓前的混沌吧,有点迷糊又有点方向。
嗨,再骗骗自己,还年轻,能折腾。
为了前途,
踏实搬砖;
为了青春,
追个姑娘。
11月6日,毫无防备地放了将近一周的假,明早又该踏上返京的复兴号。粗算一下,23岁即将过半,对工作与爱也该从形式上定性了。--2017/11/6
回到北京,昏睡一下午,晚上理理思路后码些字。写着写着总感觉自己有点意气用事,又一想,管他呢,能写真实想法的地方也不多了。--2017/11/7
一早上处理完前两天公司堆积的琐事后,快速扫着其他家基金月报的模板。简单打听公司明年的产品布局,就smart beta、沪港深以及定制型债基跟部门的姐姐们交换下自己的见解,顺带仰望着东方红睿玺半日募了超100亿。“加班”时对于学校作业心不在焉(根本没做好嘛),满脑子都是如何挑选混合型基金,憧憬着有朝一日能从产品经理摇身一变为FOF基金经理。哎,想多了,早点睡!--2017/11/8
跟自己和解了一天,终于说服内心将明天该交的英语作业拖到下周,代价就是今晚必须把这篇写完。很懂自己,两天没码字,再拖下去又会沉在草稿箱里落灰。写文章呢还是得一气呵成,即使只过了一周,想表达的感情都不同于初衷。
特此纪念,北漂的第五个月--201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