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腊月二十九记:
时值腊月二十九,转过即是年三十,即除夕。
“除夕”中的“除”字有“去、易、交替”的意思,意指“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人将除夕言为大除,即大年夜。
而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称小除,小除夕,即小年夜。在中国流传几千年的民俗文化里,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中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谓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腊月为小月,二十九这一天就是这一年最后一天。那么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
在我的记忆里,腊月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为家族里已列仙班的高祖先贤烧送印有钱痕的香纸,其意即做其在仙界的资粮盘缠,供其使用。再者祈福能得到列祖列宗对现世生活的后人们予以护祐。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因此每逢节庆,都要对祖先告祭一番,这不仅仅是一种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后人对祖先的感恩与思念。
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庄重和重要。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时,由族里年长者带领全族的老老少少的男人们,去家族的坟莹墓田中,烧香纸放鞭炮,上供祭祀,磕头恭迎列祖列宗“回家"过年。按农村人千百年的风俗习惯,家里的女人,女子是不能相随的,这是男人们做的事。
自进城后,离老家远了,爷爷奶奶亦故去,每到过年前这一天,我与父亲总是提上一瓶酒,来到楼下,面向老家的方向画上一个圆圈,烧上一刀印着钱痕的香纸,由父亲面向老家的天空里大声地念叼上几句,大致是:列祖列宗,回家吃饭,送上纸钱,用度方便之类的话。
然后将酒洒在香纸灰烬的四周,并点上一串鞭炮,在哔哩啪啦的鞭炮声里,深深地鞠躬,也以此代替了农村老家的跪地磕头迎新的习惯。
风俗依旧,只是,小时候过年时,那些欢欣雀跃,甚至满心对新年期盼的滋味,却是淡了很多,常常使人怅然若失。
民间还有谣称“二十九 ,蒸馒头”。
每逢此日,家家户户都会提前一天和好面,待二十九日这天,用生发蓬勃起的面,做各种家畜鸟兽和鱼等状态的“面馍馍",并在上面施以粉彩点染勾勒,使其形象更加生动活泼,生机昂然。然后上笼提置热汽腾腾的大锅上蒸。
每年此时,家家户户炊烟四起,蒸汽氤氲。借以蕴喻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生活更加美好向上,也让人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向往期盼。
二 小除夕,同学相聚记
今日又是小除夕,几日前,远在济南山财经学院的同学王教授,微信中强烈要求年前设宴相聚。
所点名者亦有于外地工作之士,便议定延酒席至今日,待其归来以求团圆欢聚。
然天下之事总难周全,相邀同学中仍有几位或因工作之累或因家事之劳,未能赴约。把酒言欢之憾,相诉旧谊之情只可待来年矣。
岁末傍晚时份,天色黯沉,朔风微拂,虽已立春然寒气仍迫。城中街道之上,车辆稀疏,人迹影单。已无往日繁忙喧嚣,熙攘拥塞之景况。
只是城市中的高楼大厦,街商店铺上,闪烁摇曳的灯光更加的琉璃流光,异彩纷呈,璀璨夺目。让这孤冷的年尾夜色,多了些温暖与喜庆。
于百味居酒楼相聚者己是宴开酒酣,欢饮畅兴,或攀肩耳语、或举杯相酌、或抚今追昔、或慨叹世事。
曾同学旧知,少年锦时,相携相扶己逾三十余载。故情旧谊,岁月温凉,相交相知仍是满目芳华。
当惜往昔不可追,旧日杳杳皆成忆。当思人生余归途,未来年华亦流水。
临岁尾,难得故旧皆闲,相约聚饮。遂成词一首,以尽诸君余欢:
相约岁末无忧,可把盏临风略清愁。
人未老,往事真风流。
金樽纵情少年量,不教空盏搔白头。
谁知当年勇,不觉老来疯。
笑岁月老我旧模样,却悔青春成追梦。
四顾澜珊,愿伴诸君左右,不独自倚高楼。
兴意阑干,因遇旧游。
醉里明月未曾老,挑灯远山冷瘦消。
我不嫌寒宫蟾桂落,料素娥待我应如旧。
流水去山何澹澹,闻道归程不惧远。
抬望眼,辞来时三十年长路。
回首莫笑佳期误,天应称道,新岁化冰雪,
弹剑仍执苍穹斗柄。
鲜衣伴怒马,风物染鬓丝。
焜煌腾青梦,岁月指间虚。
不去嗟叹,毕竟空幻,何忧时世乱心肝。
谁言浮生难自定,未忘初心起巨澜。
纵锦衣翩跹,穷皓首璀璨,换取几度春风明月再染,等闲识得真灿烂。
余生,多少明天,谁能争见?
一樽美酒趁华年,都付天地,極乐时携手到永远!
座中饮者:李斌,马希梅,牟萌,孙正勇,于化文,王戈,徐勇,主陪程建德,副陪亦出资者王苍峰教授也,相邀因事未至者:孙文力,彭福滨,王磊也。今己畅兴,再期来年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