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用童年去治愈一辈子,不幸福的人用一辈子去治愈童年。——杜
不幸福的人去寻找爱和幸福,但所寻找的与自己想要的又差之甚远,于是在孤独中不断孤独。
缺爱的环境下,天生基因对于自我内心成长的需会驱使我们去倾向于变成自己所缺乏和丢失那一方面的心理。一般来说,对于爱,女孩缺乏是父亲,男孩缺乏是母亲,与自我心理不符合和不相称大多数都是属于自己内心缺乏爱的补偿机制在起作用。
参考,国内心理学家武志红(注:心理咨询师,其导师是中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其作品非常深刻直观的论述了缺爱下自我的表现、特点。)大多原生家庭影响尤为深远。
缺爱的人很敏感,对情绪难以控制,对感情期望过大,对于恋爱十分注重。感情对于缺爱的人来说,就是生活的全部。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自我的宇宙,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我的世界。——杨
没有温暖,没有爱,但自我基因的限制和束缚,会使我们对其产生巨大的渴望,但并不一定能够得到,这样,就衍生出了孤独。
孤独源于内心,属于自己的心,是一种自我的感觉。孤独本身是一种状态,孤独里有自我对现实的习惯,自我的克制与隐忍。
孤独因爱而生,也因爱而平。——杨
孤独是爱的产品,因为有了爱与不爱,因为爱会消失,所以孤独才能够在有爱与没爱之间存在。孤独不是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有些倾向于褒义词,孤独不同于寂寞,寂寞是空虚的,孤独是丰满的,这种丰满是内心的丰满,随时间于人生的漫漫长河里,无法抹去,一直存在。可以将孤独看做自我的宇宙与世界,人人都有一个属于自我的空间,人类并非三体人,需要自己分析和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孤独一词,可以延伸为独立,也可以延伸为孤单,但孤独就是孤独,独立不是孤独,孤单也无法代替孤独,语言文字早已赋予孤独属于自己的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有孤独,都对孤独有着共鸣,这种共鸣直接连接着我们的情绪和内心世界,共鸣是一种我们自身宣泄的方式,这种宣泄的来源指向爱。孤独离不开爱,无论距离有多远,跨越空间也好,跨越时间也好,都是一样的。孤独因爱而平。
我们会自动的趋向于自己所缺失的那部分爱,去寻求一份补偿。女孩缺乏父爱,可能变的中性,变得阳刚,这是自我的补偿,只有得到了补偿,才不至于自己陷于一种不安全的境地,孤独也会因此变得淡化。
在自我的人生历程里,我们不断的变得强大,缺失的爱,在不断地得到补偿,同时也不断地地失去,我们所需求的爱,短暂而强烈,我们不知不觉,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经历,最终使我们变成成熟,变得强大,直到最后,自我的变化,使缺失的爱不再缺失,使自己不在拥有强烈孤独时表现出来。我们便都不再是小孩子了,一个世界一个活法,来到大人的世界,便按大人的活法活着。别人爱自己,或者给别人爱,或者孤独淡化了,最终自我也就释然得到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