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时间管理指南》是美国著名时间管理专家杰夫·戴维森的著作。书本不厚,180多页,全书也只有12万字,一会就读完了。作者文笔轻松,举例贴近生活,翻译水平也较高,读起来很轻松。对作者感兴趣的,还可以搜索他的《1分钟能做什么》,诊断一下自己的拖延症。
下面挑出书中重点,做个概括:
有人@你的信息,通常都是无用信息
是不是感觉加的微信群、QQ群中,每天都会出现数次@你的信息?看到时往往心中欢喜,是不是哪个女神有事找我?可是打开却很失望,这样的信息,一般都是群。公。告。
女神想找你的话,直接加你不就好了!
用书中的话解释,就是每次你接触到的信息或文件,如果与你的生活并无直接关联,那么你就在无形中被过剩的信息分散了时间精力,感官上说,就会感觉时间飞逝。
信息的更新速度太快了,几乎每5年,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番。如此海量的信息,如果都去关注,肯定会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所以,这时就需要拿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淡定心态,集中处理好手头的事情。
不必把清单中的所有任务都做完
列清单,不论是对工作还是购物,都是一个好方法。前者帮你省时间,后者帮你省钱。但是,就算是已经写在清单中的任务,也没有必要“雨露均沾”,因为有些任务不值得花费时间。
有一段时间,我下载了当当读书APP。当时官方为了吸引用户,通过摇一摇功能,能够获得用来买书的金币,我每天早上都会花2分钟摇一摇,一般都会获得200-300“铃铛”,可以购买1-2本书籍。加上签到的奖励,一个月左右,我就积累了差不多50本书。书排满书架的感觉很爽,看着书的封皮,仿佛我已经全部读过一样。然而事实是,平均一个月下来,我只能看3本左右。
后来回想,书架上的满足,是一种自欺欺人。认识到这点后,我把90%的书都删除了,只留下自己最想读的,并坚持每天读半小时。那期间,看《在难搞的日子里笑出声来》,懂得了大鹏苦涩的搞笑历程;看《明朝那些事儿》,了解到历史原来真的可以说成段子;看《阿弥陀佛么么哒》,见识了大冰丰富的人生经历,真的让我羡慕。而对于删掉的书,甚至连名字我都不记得了。
你看,如果不删掉其他的书,我可能还在纠结今天读什么。
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
如果你知道语记APP能够精确识别你说的文字,那么当你写作时,就可以尝试借助APP,从而解放双手,提高效率,没准还能够通过这样的说话联系,无形中培养出自己“一口气说60秒”的能力,某天能够跟罗胖一较高下呢。
如果能够借助身边资源找工作,就不必自己在海投中苦苦寻找渺茫的机会。大四毕业时,有同学通过英语老师介绍,直接到了深圳一家企业入职。因为头脑聪明又上进,现在已经是那家公司的中层了。
简书上这几天有篇热门,大意是举了例子,说某某大神已经很牛,但是还是熬夜工作,有的甚至连周末都难以陪伴家人,才换来今天的成绩。
可是我想说的是,单纯的时间投入,并不能说明一个人有多努力,只有时间跟效率的乘积才能说明真正的产出有多少。
前几天在翻译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个做同传的女孩儿,时薪上万,但是她每年只工作3个小时,其他时间关机,满世界游玩。她看过天空之镜的纯净,看过阿拉斯加的极光,看过非洲壮烈的大裂谷,也看过尼亚加拉瀑布下的彩虹。这才是人生。
中国人平均每年工作4400小时,而如此努力的情况下,人均工资却只有德国的1/40。为此,我们还要透支身体、被迫远离家人,这样的努力,真的值得吗?
利用方法和技巧聪明的工作吧。从今天起提高效率,向每天工作4个小时的人学习。
完美主义仅适合艺术家
人人都想追求完美,都想像孔明借东风一样,把一切准备好,只等东风来,借势把对方置于死地。可是,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事都值得花100%精力来做的。
对于一个医生,包扎工作只要做到95%就好了,对于老师,课堂上能够调动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就算合格了;一个城管,只有能够撵走60%的小贩,今天就可以安心下班了(为国家GDP增长尽微薄之力吧,笑)。
80/20原则,在任何事物上都试用。而完美主义者太多,迟早会把世界搞得一团糟。因为罗丹这样的艺术家毕竟是少数,而雕像大卫,也是千年才出一位而已。
学习、工作必须用心,但不必事事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