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高管 “大换血”:美妆巨头的生死局

文|妆颜社

当欧莱雅在9月24日傍晚突然抛出一份涵盖6大核心岗位的人事重组公告时,整个美妆行业都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这份从2025年10月启动交接2026年1月正式生效的调整方案,既没有外部空降兵,也不是常规的岗位轮换——新设“欧莱雅美国董事长”、亚洲女将接掌旅游零售、核心业务负责人跨区调动,每一步都精准踩在欧莱雅的业绩痛点上。

先来回顾一下事件详情:


要知道,作为全球美妆行业的“龙头大哥”,欧莱雅过去十年的增速从未低于3%,可2025年上半年,其224.73亿欧元(约1864.61亿元)的销售额仅同比微增1.6%,营业利润增速也仅3.1%。在全球美妆市场整体增速维持在4.5%的背景下,这样的成绩单与其行业地位严重不符。

更刺眼的是区域分化:欧洲市场以624.94亿元销售额、9.2%增速扛起增长大旗,而作为第二大市场的北美(483.01 亿元)仅增0.4%,第三大市场北亚(447.25 亿元)更是同比下滑1.5%。所以,这次高管“换防”根本不是简单的人事调整,而是欧莱雅在增长瓶颈前的背水一战。

如果说这次调整有哪个市场被“特殊对待”,那一定是北美。作为欧莱雅最早布局的海外市场之一,北美曾连续3年是集团的“增长引擎”,2022年销售额还首次突破100亿欧元(约836亿元)。可如今,0.4%的增速几乎等同于“停滞”,背后是北美美妆市场的两大困境:一是份额分散,前五大品牌合计占比仅35%,竞争白热化;二是合规与创新矛盾加剧,既要应对FDA对美妆成分的严格监管,又要跟上年轻消费者对“Clean Beauty”(纯净美妆)、“科技护肤”的需求。

欧莱雅给出的解法,是破天荒地在北美市场设立“双负责人”架构——让原美国CEO、北美区总裁David Greenberg转任新设的“欧莱雅美国董事长”,同时把原消费品部门总裁Alexis Perakis-Valat调来接棒美国CEO兼北美区总裁。这种“战略 + 运营”的拆岗模式,堪称精准到骨子里。

David Greenberg

David Greenberg 的价值,在于他32年履历沉淀的“政企资源护城河”。他不仅见证了欧莱雅北美从10亿欧元到100亿欧元的跨越,还现任美国个人护理产品协会董事会主席,能直接对接FDA、消费者协会等关键机构。未来他不用再纠缠于日常销售指标,而是聚焦政企关系、品牌战略定位,比如推动集团在纯净美妆标准上的话语权,或是应对各州可能出台的美妆监管新政——这恰好解决了北美市场“合规成本高”的核心痛点。

而Alexis Perakis-Valat(贝瀚青)的到来,则带着“中国经验”的复制使命。这位1994年加入欧莱雅的老将,曾在2016年接手消费品部门后,用7年时间把部门销售额从120亿欧元(约1003亿元)拉到160亿欧元(约1338亿元),还主导收购了3CE、Dr.G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韩系品牌。

Alexis Perakis-Valat(贝瀚青)

更关键的是,他在任期间深度参与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转型,见证了电商从 “补充渠道”变成“核心战场”。如今把他派去北美,就是要让他把“数字化全渠道”“年轻化营销”的打法移植过去——毕竟北美市场的Z世代消费者,对社交媒体、DTC(直面消费者)模式的依赖度,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一个稳住基本盘,一个开拓新战场”的组合,比单纯换个CEO要高明得多。欧莱雅很清楚,北美市场不是“没潜力”,而是“没挖到潜力”,双轨制就是要在不打乱现有格局的前提下,激活增长新动能。

如果说北美调整是“救火”,那亚太市场的布局就是“筑墙”——尤其是把旅游零售业务交给欧莱雅香港原总裁Eva Yu,堪称这次调整中最具魄力的一步。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旅游零售是高端美妆的“黄金渠道”。全球旅游零售市场中,美妆品类占比超过30%,而亚太地区又贡献了全球旅游零售42%的份额。对欧莱雅来说,这个渠道更关键的意义在于:它能弥补北亚市场(主要是中国内地、日本、韩国)的下滑。2025 年上半年北亚销售额下滑 1.5%,部分原因是线下专柜客流未完全恢复,但免税店、机场店的客流已恢复至2019年的120%,成为高端美妆的“增量引擎”。

让Eva Yu接掌旅游零售,不是偶然。这位2000年加入欧莱雅的老将,早在2011年就成为首位负责亚太旅游零售业务的亚洲女性,当时她要管27个市场的免税业务,从新加坡樟宜机场到韩国乐天免税店,都留下过她的操盘痕迹。后来她任欧莱雅香港总裁期间,又带领团队在香港市场的份额从18%提升到25%,哪怕是在香港线下零售最艰难的时期,也通过“线上预订 + 线下自提”的模式稳住了业绩。

Eva Yu

更值得关注的是,欧莱雅明确要求Eva Yu“往返巴黎与新加坡办公”。这个细节背后,是集团对亚太旅游零售市场的本土化决心——过去欧莱雅的全球业务负责人大多常驻巴黎,对区域市场的反应速度难免滞后,而让Eva Yu扎根新加坡,既能贴近中国、东南亚等核心客源地,又能快速对接免税运营商(比如中免、乐天、DFS)。要知道,中国游客占亚太免税消费的60%以上,只有贴近市场,才能精准捕捉他们的需求变化,比如现在年轻人更爱“小众高端品牌”“定制化护肤”,这些趋势都需要一线反馈来调整策略。

Eva Yu的任命还有一层象征意义:打破了欧莱雅高管层“欧美主导”的传统。过去集团核心业务负责人几乎都是欧美籍,而这次把旅游零售这种“战略级渠道”交给亚洲高管,还让她加入“扩展执行委员会”(相当于集团核心决策层),说明欧莱雅终于意识到:亚太市场不是“海外市场”,而是 “核心市场”,本土人才比空降的欧美高管更懂这里的消费者。


欧莱雅的高管变动,不是孤立事件。2025年上半年,全球头部美妆企业都在密集“换帅”:雅诗兰黛任命Lisa Sequino为彩妆集群总裁,同时请来René Lammers博士负责研发,摆明了要在彩妆和科技护肤上“补课”;资生堂一次性公布7项高管变动,覆盖IT、供应链、制造等后端部门,试图解决“数字化转型慢”的老问题;就连一向稳健的芳珂,也在9月宣布14项人事重组,应对被收购、退市、闭店的连环危机。

欧莱雅高管 “大换血”:美妆巨头的生死局

原创

妆颜团队

妆颜社

2025年09月26日 13:52

湖北

7人

文 | 妆颜

当欧莱雅在9月24日傍晚突然抛出一份涵盖6大核心岗位的人事重组公告时,整个美妆行业都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这份从2025年10月启动交接2026年1月正式生效的调整方案,既没有外部空降兵,也不是常规的岗位轮换——新设“欧莱雅美国董事长”、亚洲女将接掌旅游零售、核心业务负责人跨区调动,每一步都精准踩在欧莱雅的业绩痛点上。先来回顾一下事件详情:

欧莱雅高层巨变答:9月24日,国际美妆巨头欧莱雅宣布集团执行委员会6大核心岗位内部重组,调整于2026年1月1日生效(2025年 10 月起交接)。

调整涉及北美、欧洲、亚太等地区及消费品、全球增长、旅游零售等核心业务,包括新设欧莱雅美国董事长职位(David Greenberg 出任)、Alexis Perakis-Valat调任美国 CEO 兼北美区总裁、Eva Yu晋升旅游零售总裁(加入扩展执行委员会)等。

要知道,作为全球美妆行业的“龙头大哥”,欧莱雅过去十年的增速从未低于3%,可2025年上半年,其224.73亿欧元(约1864.61亿元)的销售额仅同比微增1.6%,营业利润增速也仅3.1%。在全球美妆市场整体增速维持在4.5%的背景下,这样的成绩单与其行业地位严重不符。

更刺眼的是区域分化:欧洲市场以624.94亿元销售额、9.2%增速扛起增长大旗,而作为第二大市场的北美(483.01 亿元)仅增0.4%,第三大市场北亚(447.25 亿元)更是同比下滑1.5%。所以,这次高管“换防”根本不是简单的人事调整,而是欧莱雅在增长瓶颈前的背水一战。

01.

北美 “拆岗双杀”:32年老兵守战略,中国功臣掌运营

如果说这次调整有哪个市场被“特殊对待”,那一定是北美。作为欧莱雅最早布局的海外市场之一,北美曾连续3年是集团的“增长引擎”,2022年销售额还首次突破100亿欧元(约836亿元)。可如今,0.4%的增速几乎等同于“停滞”,背后是北美美妆市场的两大困境:一是份额分散,前五大品牌合计占比仅35%,竞争白热化;二是合规与创新矛盾加剧,既要应对FDA对美妆成分的严格监管,又要跟上年轻消费者对“Clean Beauty”(纯净美妆)、“科技护肤”的需求。

欧莱雅给出的解法,是破天荒地在北美市场设立“双负责人”架构——让原美国CEO、北美区总裁David Greenberg转任新设的“欧莱雅美国董事长”,同时把原消费品部门总裁Alexis Perakis-Valat调来接棒美国CEO兼北美区总裁。这种“战略 + 运营”的拆岗模式,堪称精准到骨子里。

David Greenberg

David Greenberg 的价值,在于他32年履历沉淀的“政企资源护城河”。他不仅见证了欧莱雅北美从10亿欧元到100亿欧元的跨越,还现任美国个人护理产品协会董事会主席,能直接对接FDA、消费者协会等关键机构。未来他不用再纠缠于日常销售指标,而是聚焦政企关系、品牌战略定位,比如推动集团在纯净美妆标准上的话语权,或是应对各州可能出台的美妆监管新政——这恰好解决了北美市场“合规成本高”的核心痛点。

而Alexis Perakis-Valat(贝瀚青)的到来,则带着“中国经验”的复制使命。这位1994年加入欧莱雅的老将,曾在2016年接手消费品部门后,用7年时间把部门销售额从120亿欧元(约1003亿元)拉到160亿欧元(约1338亿元),还主导收购了3CE、Dr.G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韩系品牌。

Alexis Perakis-Valat(贝瀚青)更关键的是,他在任期间深度参与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转型,见证了电商从 “补充渠道”变成“核心战场”。如今把他派去北美,就是要让他把“数字化全渠道”“年轻化营销”的打法移植过去——毕竟北美市场的Z世代消费者,对社交媒体、DTC(直面消费者)模式的依赖度,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一个稳住基本盘,一个开拓新战场”的组合,比单纯换个CEO要高明得多。欧莱雅很清楚,北美市场不是“没潜力”,而是“没挖到潜力”,双轨制就是要在不打乱现有格局的前提下,激活增长新动能。

02.

亚太 “豪赌” 旅游零售:亚洲女将挑大梁,新加坡办公藏深意

如果说北美调整是“救火”,那亚太市场的布局就是“筑墙”——尤其是把旅游零售业务交给欧莱雅香港原总裁Eva Yu,堪称这次调整中最具魄力的一步。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旅游零售是高端美妆的“黄金渠道”。全球旅游零售市场中,美妆品类占比超过30%,而亚太地区又贡献了全球旅游零售42%的份额。对欧莱雅来说,这个渠道更关键的意义在于:它能弥补北亚市场(主要是中国内地、日本、韩国)的下滑。2025 年上半年北亚销售额下滑 1.5%,部分原因是线下专柜客流未完全恢复,但免税店、机场店的客流已恢复至2019年的120%,成为高端美妆的“增量引擎”。

让Eva Yu接掌旅游零售,不是偶然。这位2000年加入欧莱雅的老将,早在2011年就成为首位负责亚太旅游零售业务的亚洲女性,当时她要管27个市场的免税业务,从新加坡樟宜机场到韩国乐天免税店,都留下过她的操盘痕迹。后来她任欧莱雅香港总裁期间,又带领团队在香港市场的份额从18%提升到25%,哪怕是在香港线下零售最艰难的时期,也通过“线上预订 + 线下自提”的模式稳住了业绩。

Eva Yu更值得关注的是,欧莱雅明确要求Eva Yu“往返巴黎与新加坡办公”。这个细节背后,是集团对亚太旅游零售市场的本土化决心——过去欧莱雅的全球业务负责人大多常驻巴黎,对区域市场的反应速度难免滞后,而让Eva Yu扎根新加坡,既能贴近中国、东南亚等核心客源地,又能快速对接免税运营商(比如中免、乐天、DFS)。要知道,中国游客占亚太免税消费的60%以上,只有贴近市场,才能精准捕捉他们的需求变化,比如现在年轻人更爱“小众高端品牌”“定制化护肤”,这些趋势都需要一线反馈来调整策略。

Eva Yu的任命还有一层象征意义:打破了欧莱雅高管层“欧美主导”的传统。过去集团核心业务负责人几乎都是欧美籍,而这次把旅游零售这种“战略级渠道”交给亚洲高管,还让她加入“扩展执行委员会”(相当于集团核心决策层),说明欧莱雅终于意识到:亚太市场不是“海外市场”,而是 “核心市场”,本土人才比空降的欧美高管更懂这里的消费者。

03.

行业 “洗牌潮” 下的欧莱雅样本:内部晋升背后的生存逻辑

欧莱雅的高管变动,不是孤立事件。2025年上半年,全球头部美妆企业都在密集“换帅”:雅诗兰黛任命Lisa Sequino为彩妆集群总裁,同时请来René Lammers博士负责研发,摆明了要在彩妆和科技护肤上“补课”;资生堂一次性公布7项高管变动,覆盖IT、供应链、制造等后端部门,试图解决“数字化转型慢”的老问题;就连一向稳健的芳珂,也在9月宣布14项人事重组,应对被收购、退市、闭店的连环危机。

这些企业的共同焦虑,都源于同一个现实:全球美妆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 亿美元,但增长越来越“难啃”。一方面,北美、欧洲成熟市场增速放缓,东南亚、拉美新兴市场虽然增速快,但基数低、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越来越细分,从功效护肤到可持续美妆,从国潮品牌到小众平替,品牌稍有不慎就会被淘汰。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莱雅选择“全内部晋升”的逻辑就很清晰了。这次调整的6位高管,全部是从集团内部提拔或跨岗调动,没有一个外部空降兵。这种选择的好处很直接:一是降低磨合成本,内部高管熟悉集团文化、业务流程,不用花时间“适应期”,能快速落地战略;二是传承转型经验,这次上任的高管几乎都有“转型实绩”——David Greenberg做过数字化,Alexis Perakis-Valat做过品牌收购,新任消费品部门总裁Fabrice Megarbane做过碳中和,他们知道欧莱雅的优势和短板在哪里,不会犯“外行指挥内行”的错误。

对比其他企业的“外部挖人”,欧莱雅的内部晋升更像是“修炼内功”。它反映出一个趋势:未来美妆行业的竞争,不再是“靠单一爆款赢市场”,而是“靠组织能力赢长期”。谁能快速把战略转化为执行,谁能让对的人站在对的岗位上,谁就能在洗牌中活下去。

当然,欧莱雅的调整也不是“万全之策”,隐忧依然存在。比如北美市场的“双负责人”架构,虽然分工明确,但实际运营中会不会出现“战略与执行脱节”?David Greenberg负责战略,Alexis Perakis-Valat负责运营,如果两人对市场判断不一致,谁来拍板?一旦出现内耗,反而会拖慢北美市场的复苏节奏。

再看亚太市场,Eva Yu接掌旅游零售后,还要面对国货品牌的挤压。2025 年上半年,中国国货美妆品牌的市场份额已达50.4%,超过国际品牌。这些国货品牌更懂中国消费者,反应速度更快,价格也更亲民,比如花西子的“东方彩妆”、薇诺娜的“敏感肌护理”,都在细分领域占据了优势。欧莱雅的旅游零售业务,能不能在“高端定位”和“性价比”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被国货品牌抢走年轻消费者,还是个未知数。

更关键的是时间窗口。美妆行业的趋势变化很快,从成分党到科技党,从 线下专柜到直播电商,留给欧莱雅验证战略的时间并不多。如果北美市场在2026年还没看到明显复苏,亚太旅游零售的增长没能弥补北亚的下滑,那么这次调整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不过,无论如何,欧莱雅的这次高管变动,都给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样本。它告诉所有美妆企业:在增长瓶颈期,与其盲目跟风做产品、搞营销,不如先梳理清楚自己的战略短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毕竟,对巨头来说,最宝贵的不是资金和品牌,而是能带领企业穿越周期的人。

接下来,我们只需要等待2026年的业绩答卷——看看David Greenberg和Alexis Perakis-Valat能不能盘活北美市场,看看Eva Yu能不能把亚太旅游零售打造成新的增长引擎,更看看欧莱雅这场“背水一战”,能不能为整个美妆行业的转型,趟出一条可行的路。


阅读原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