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早晨几点起床?做哪趟公交去上班?和同事交流是不是采用同样的模式?你是怎样处理工作上的事?下班后回家,怎样吃晚饭,怎样和孩子交流的?
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可能会让人觉得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习惯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有一些更好的方法,让我们改变老习惯,养成想要的新习惯?《习惯的力量》这本书正是研究习惯在个体、组织和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希望通过寻找习惯形成的原理,找到我们行为改变的方法,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的作者查尔斯都希格,毕业于耶鲁和哈佛大学,《纽约时报》商业调查记者。他撰写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报道,还曾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报告奖、国家记者奖等很多奖项,并获得了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他经常为《美国生活》、《奥兹医生脱口秀》、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新闻时刻》栏目以及《前线》撰稿。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曾入选FT/高盛2012年度商业图书,荣获2012年亚马逊网站编辑推选的十大畅销书之一,曾高居201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二名。
我们将主要分成三部分进行解读,首先介绍习惯怎么作用于个体。这里会说明习惯形成的原理,如何驱动新习惯的养成,怎样更快地改掉旧习惯。第二部分我们讨论成功公司的组织习惯。我们会讲到保罗奥尼尔通过聚焦关键习惯,让美国铝业成功转型;星巴克通过将增强意志力的习惯教给他的员工,促进了组织的绩效。最后我们会讲习惯对于社会运动的影响,讲马丁路德金是怎么通过改变蒙哥马利县根深蒂固的社会习惯而带来民权运动的变革。
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一个著名的老鼠走迷宫的实验,向我们揭示了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实验人员把老鼠放在一个T型迷宫中,在T型的一个角落放在老鼠爱吃的巧克力,在门的“卡塔”一声开启之后,老鼠就要走迷宫,老鼠向左拐就能吃到巧克力。
实验人员让这样的行为重复多次,然后去监控老鼠大脑活动的变化,就会发现老鼠的大脑一开始处于活跃状态,慢慢地拐弯行为的大脑活动变得平稳,开始出现行为的自动化。在听到隔板打开的“咔哒”声之后,老鼠会自动选择路劲,它慢慢地把在迷宫中快速通过的路线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几乎不需要去思考。
这个过程被称为“组块化”,也就是大脑把一系列行为变成一种自动的惯常行为,这是习惯形成的基础。我们每天的生活就靠这些行为组块,有些很简单,比如出门时自动识别要走哪条路上地铁或者公交;有些则复杂一些,比如穿衣服或者要写一篇工作总结。而习惯正是由各种组块组合而成的。
我们大脑中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有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倒车,暗示就是我开到地下车库要倒车了,一开始会非常费劲,要自己去看后视镜,估计距离;我们需要调整方向盘,看后视镜,经过一系列动作,车终于倒进来了,这是给到我们的奖赏。
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欲望出现。最终,不管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还是在你家地下车库的车道上,习惯产生了。
怎样建立新习惯?
在看到习惯回路之后,是否能更方便地帮助我们建立新的习惯呢?是不是只要将暗示和奖励给到,就可以自动激励起惯常行为呢?并不一定,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90年代,宝洁推出一款新的家用喷雾剂——纺必适,它可以使任何发臭的沙发、旧外套或脏污的汽车内壁闻起来舒服,无气味。这个项目是一场大赌博,宝洁已经准备好要赚几十亿,现在就缺一个正确的营销宣传方案。
这个营销任务由公司的明日之星斯廷森带队,他们经过一番调研,决定将纺必适定位为能让人们摆脱尴尬气味的东西。他们想让广告保持简单的风格:找出一种简单又明显的暗示,清楚地说明有哪些奖赏。
他们制作了广告,马不停蹄地进行试点城市地投放,一周过去了,一个月、两个月,等待着销量地大增,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纺必适滞销了!
他们再次进入研究,发现人们很少能察觉到生活中的异味。如果你和9只猫生活在一起,那么你对它们身上的气味就会变得麻木。气味是这样一种东西,长期接触会变淡。斯廷森弄清楚了很少有人买纺必适的原因:产品身上的暗示无法被最需要的人察觉。如果根本没有暗示来出发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而且如果最需要这种产品的消费者并不能看出产品带来的奖赏,那怎样能形成使用它的习惯?
剑桥大学舒尔茨教授对猴子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玄机。他进行一系列实验,解读在神经化学水平上“奖赏”是如何作用的。他对猴子“胡里奥”做了实验,在实验中,他让胡里奥坐在暗室的椅子上,并打开电脑屏幕。胡里奥的任务是当屏幕显示细小的彩色图案时,就拉动拉杆,然后,从连着天花板的导管里就会流出一滴黑莓汁,滴到它的嘴里。
慢慢地,胡里奥形成了一看到图案就拉拉杆的习惯。这时候,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当胡里奥看到屏幕上的图案时,大脑里就会出现“我拿到奖赏啦”同样的神经反应。而如果这时候,黑莓汁没出现,晚出现,或者被稀释时,胡里奥就会生气,发出愤怒的声音。舒尔茨在胡里奥的大脑内发现了一种新模式:渴求。
习惯只有在胡里奥看到暗示,开始渴求黑莓汁时才会出现。别的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也发现了类似模式,他们在训练好猴子的拉拉杆习惯之后,尝试让猴子分心。他们在另一个角落放了食物,如果猴子放弃做实验,它们就可以吃这些食物。这种分心的做法对没有形成强烈习惯的猴子起了作用,它们还没有学会渴求果汁。不过,一旦猴子养成了这一习惯,也就是说大脑开始预期奖赏时,分心的做法就没有诱惑力了。一旦渴求存在,它们就会按照习惯回路行事:
于是,我们看到,习惯是这样产生的:把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
而斯廷森团队也对原来的广告做了调整,他们需要让暗示能更积极地激发人们的渴求:广告语从“将异味从衣服上赶走”,变成了“清除生活的异味”;每一种改变都针对一种特定的日常暗示,有清洁房间、铺床、用吸尘器清洁地毯。在每一个场景中,纺必适都被设定为奖赏:产品的香味在清洁这一常规活动结束时出现。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广告都经过精心设计,要勾出一种渴求感,要让所有的东西在打扫卫生的常规活动结束时,都能在看上去光洁亮丽的同时有好味道。
1998年夏,纺必适重新上市。两个月内,销售额翻倍。一年内,顾客在这种产品上花费2.3亿美元。他们创造了渴求感,让消费者产生了所有东西在有亮闪闪的外观同时,也有好闻味道的欲望,这让纺必适在市场上大卖。
渴求驱动着习惯。找到触发渴求的方式让创造新习惯变得更容易。每天晚上,数百万人在刷牙,就是为了获得那种刺激感。每天早上,数百万人穿上跑鞋,就是想获得他们渴求的大量内啡肽。
习惯怎样发生改变?
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是:如果你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你就可以换掉惯常行为,改变自己的习惯。如果暗示和奖赏不变,几乎所有习惯都可以被改变。
托尼邓吉教练的带队经历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法则的运用。他是美国职业棒球队海盗队的教练,他的训练理念是,球队取胜的关键是改变球员的习惯。他想让球员在比赛中不要作那么多选择,而是让他们自动地、习惯性地对情况做出反应。
他解释到:“球队并不需要做什么非凡的事,他们会做好每天的训练,养成习惯,在做动作时不再需要思考,这样他们的速度就会很快,对手则无法反应。也就是说,球员在遵循他们已经养成的习惯打比赛。”
在经过一番训练之后,海盗队成为了一支强队,另一个问题出现了。球队在通常情况下,能打出节奏紧凑、有纪律的比赛,但一到压力巨大的关键时刻,队伍就散架了。几次没有取得更好的成绩,邓吉被海盗队总经理开除,转投小马队。
在邓吉教练到来的第一个赛季,小马队以14胜2负取得了球队历史上最好的成绩。这时候,悲剧发生了。邓吉教练的小儿子在圣诞节自杀去世,球队被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他们看着教练的遭遇,所有人都想帮助他。球队开始愿意按照邓吉的观点去尝试从没试过的比赛打法。他们开始愿意有信仰了。为了永久改变习惯,人们必须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而当处于团队之中时,信仰更容易建立。在接下来的这个赛季,历经千辛万苦之后,邓吉教练带领小马队拿到了超级碗的冠军。
匿名戒酒互助社也说明了这一点,只要把饮酒行为用相互倾诉替代,大家都保留了暗示和奖赏,喝酒上瘾的人的习惯就会发生改变,他们就会变得更容易养成新习惯。而团体,加速了这样对改变的信心。
我们知道,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代替。当使用习惯的黄金法则时,习惯最具可塑性:如果我们保持一样的暗示和奖赏,就能植入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但这还不够,为了保持这个习惯,人们还得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而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团体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回顾一下,我们发现,习惯的养成,来源于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的循环推动;同时,如果我们要培养一个新习惯,那最好能让人们升起渴求,渴求会不断推动习惯回路;而旧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黄金法则就是保留原来的暗示和奖赏,而改变中间的惯常行为,而且这时候,对于改变的信仰非常重要,加入一个团体通常能帮助我们建立这样的信仰。
下面,我们进入习惯在组织中的应用的章节,我们会看到保罗奥尼尔通过聚焦关键习惯,让美国铝业成功转型;星巴克通过将增强意志力的习惯教给他的员工,促进了组织的绩效。
习惯,是一种太普遍而又容易被忽视的力量。它如此自动化的运行着,但当我们学习到习惯的原理之后,我们就更有机会,掌握习惯的力量,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