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到底算印度文学还是美国文学,姑且人性的归类到印度文学吧,毕竟这样也算是打开了一个自己新的维度。1个家庭,2个孩子,彼此靠近、拉扯,彼此远离,纠缠。情节发展那么的真实,真实的像极了影视作品中美式的家庭关系,渴望独立,又以一种方式彼此交织。有那么虚假,虚假的像上辈子为了理想而流出的汩汩献血,凝固后又洗刷的那么彻底。
有理想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理想的外衣下被盲目、支配的生活,最终连自己都不知道,坚持的到底是理想还是离想。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接触太多太多的思想,如今这个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反而会让我们逝去了方向,变得容易迷茫,变得容易暴躁,变得容易被左右。也许一则新闻,也许一个故事,会让我们在同情故事主人的同时,变得对其他更容易批判、谴责,甚至不惜诉诸于暴力。在这个社会,随便用键盘敲敲打打的暴力,是免费的,是简单的,是容易的,但并非是无害的,有时它的危害更甚于旧时代面对面的深度。当你拿起一把刀,一把斧头砍向你憎恨的人时,在血光飞溅前的一瞬间可能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莽撞和无知,可隐藏在屏幕后头的人无法看见自己每一刀捅下去时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也没有办法问到空气中弥漫着的血腥味,所以我们觉得似乎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强大,我们的思想还不够刻骨,于是我们更加的集中,更加的放大,让刀更锋利,让斧头更迅速的招呼向那些我们认为需要被讨伐,需要被教训的人身上。信息的爆炸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但让我们变得更肆无忌惮,更不需要思考,各种各样的消息就这样或那样的,有意无意的飘进自己的脑袋,搅乱自己的思想,也许毒瘤就这样的扎根在一个人的大脑中。愤恨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让愤恨弥漫在眼前而无法拨除,无法让自己看清眼前的世界和世界背后。
似乎很容易就能让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就是没有条件给孩子足够的温暖时坚决不要祸害一个生命。永远不要忽视原生家庭能给一个孩子埋下多大的鸿沟,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看到孩子的成长付出的代价已经很惨了,如果非要在他的童年还要加上阴影而又何必呢?诚然我们没有一个人没能够轻易地长大而变得人情世故,但经历过一个操蛋的童年后也要让一个生命来到这个操蛋的世界是我不愿的。的确这个社会是残酷的,是现实的,是几乎就要平等了的,但是当然过早的成熟而失去了应有的快乐是我不愿让我的孩子所经受的。其次,就是对自己父母的歉疚和渴望维持自己这个龌龊的生活所产生的拉扯和纠结让自己更加的无法喘息。一方是面对日益鬓白的父母,内心充满了旧社会对父母孝道的牵绊,渴望在身边陪伴他们并满足他们愿望的讨好型人格作祟,一方面是渴望自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耗尽自己的精力而整日做着白日梦或干脆看上去繁忙的无所事事。时常感觉自己几乎就要灵魂出窍,被一股力量将自己分裂成2个物体,一个物体窝在豆包沙发里麻木的眼睛机械的翻过一页一页别人描述的世界,一个物体随着躁动不安的音乐,麻木且头重脚轻的思想努力漂向窗外阴霾的天空中。最终到头,其实什么都没有做成,然后机械而麻木的把剩余的日子过下去。感觉自己把生活过成了“人生遥控器”那段快进的生活。似乎一切都与自己有关,然后一切又都无关紧要的重复下去。人或许不需要这么的消极,这么的悲观,毕竟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太多我们值得称道,值得我们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也许吧,在一些阴暗的角落里,我们就是这么的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