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经常会听到他们说自己有抑郁症,要么就会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这是没有信心,没有价值感,没有胜任感的一个表现。
孩子的这种心理与行为,与他自小的所经历过的事,和所受的教育有极大的关系。而父母正是培养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教育,绝对不能是放养式的,任其发展。而父母对自己的行为语言都要有一定思考,不能遇到事,不经过大脑,直接冲出口,或者马上就行动,这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伤害。
那么父母如何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呢?我觉得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培养孩子。
一、激发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父母要激发的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而不是父母的自我价值感。父母不能对孩子包办代替,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切的机会,去成就孩子的一切,就是成就孩子的价值感。
如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宝贝儿,妈妈这件事情搞不定,你能帮帮我吗?
宝贝,这件事妈妈没办法做决定,你能帮妈妈想想办法吗?
诸如这样的语言,就在告诉孩子自己能被需要,自己有存在的价值。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现在父母向孩子求教,孩子会瞬间有自信心,有了一种自我的价值感。
所以父母不要越俎代庖,帮孩子把什么事情都做完了。而应该制造机会让孩子去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他就感觉自己是被爸爸妈妈重视的、需要的。爸爸妈妈需要自己帮助,这也会促使他锻炼思考能力,他会想着怎么去更好的帮助爸爸妈妈,会找办法。
二、巧遇孩子的自主感
很多时候,父母都是专制型的家长,什么事都为孩子决定好了,孩子只有无条件的去服从父母。这样的孩子自小就没有自主权,他习惯于依赖。这在以后进入社会,就容易胆怯,没法独立自主。
所以从小父母就要注意,在有选择的问题上,一定让孩子自己选择。
假如孩子放学以后,跟你商量说:“妈妈,我能不能和同学骑会儿自行车,玩一会儿,再回家做作业?”“爸爸,如我做完作业,能不能陪我玩会儿?”
诸如此类的问题,标准答案就是:好的,孩子没问题。
只要孩子的要求不过分,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小事上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主,这样从小到大,慢慢培养孩子对事情说了算的掌控感,越大,他对事情的掌控能力就越强,伴随着掌控能力的强大,他的责任心也就会油然而生。
而很多家长面对孩子这样的询问,往往总是粗暴的打断。这是非常不理智的。
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很多孩子在遇到由自己做选择的事情上,总是会六神无主。
三、给孩子一个归属感
什么叫归属感?简单的说,就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做到对事不对人。
让孩子做的错事与他这个人一定要分开,让错误归属错误,让爱归属啊。孩子小,很容易犯错,孩子犯错的时候,很多年轻的父母总是会不问青红皂白,先把孩子骂一顿或者是打一顿。对孩子进行了全盘的否定。这种行为就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爸爸妈妈不爱我了,我是个坏孩子,这样的影响。这个孩子就容易叛逆,或者容易没有安全感。
如果孩子犯错了,妈妈不妨这样说:“宝贝,妈妈永远爱你,在不喜欢你做的这件事。”
再比如孩子小时候容易撒谎,这时我们只是不认可孩子撒谎的行为,但我们绝对不可以否定孩子的人品,或者攻击他的人格,要给孩子纠正错误的信任和力量。告诉孩子:相信你,一定不会让妈妈失望的。
记得我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给她报了画画班。周六,我下班回家,看到她在卧室床上看书。就随口问了一句:今天怎么没有去上绘画班?小女儿回答说:“老师今天不舒服,没有上课。”我嗯了一声就到厨房去做饭。
结果一会儿,她的一个小伙伴找她来玩。小伙伴进门的第一句话就说:“诗若,你怎么没有去上学习班呀?”我顿时明白孩子撒谎了,火气噌噌往上冲。抓住孩子就狠狠的打她屁股。打完孩子,疼在她身上,疼在我心里。我又好好给孩子解释撒谎的危害,告诉她不能撒谎。此后孩子再也没有说过谎话。
这次的事情,让孩子永远记住了,撒谎是不对的,撒谎是要付出代价的。
四、给孩子胜任感
就是孩子做某一件事时,一旦发现孩子做的很不错的时候,就要用自己感受的方式去赞美、鼓励孩子。
比如可以这样说,孩子今天妈妈特别特别的开心,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今天也不用妈妈提醒,你就把书桌收拾得那么干净,而且比妈妈收拾得很干净。
你这么说就是给了孩子一个暗示,就是他完全可以胜任一切工作给了他满满的自信。行为正确一旦得到了强化,孩子从小到大就会一发而不可收。
所以我们要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事儿。在孩子做完事情以后,一定要给予及时的正向反馈。多赞美,多鼓励,去强化他的这种正确的行为。
如果父母在平时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从这四个方面去培养孩子。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战无不胜,未来他一定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