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拜读了《红与黑》这一著作,从翻开到合上我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有余,其间不知有多少句话打动了我,我也不止一次被文中戏剧性的描写手法和作者司汤达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为译者罗新璋隽永且诗意的翻译风格所吸引,今天我思来想去,要写些什么来总结,尝试让自己的思想从笔下吐露。
本书的时代背景为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失败后,王朝复辟。主人公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既便出身卑微,但于连身怀才华,也有一展雄心之志,他崇拜拿破仑,也想像他一样起于萍未,飞于高天。但从于连的实际表现来看,他的崇拜是不纯粹的,他之爱拿破仑,是爱人前的荣誉,是爱他的野心,是恨周围人的无知,是一种对高升的渴望,也是一种追求解脱的述求,因此后面一见此路不通,于连便投身于做教堂花玻璃上的神学士,见年轻主教之风姿,便心怀激荡默下种种决心。
在于连向上攀登的路上,有两个女人至关重要,一是瑞那夫人,二是侯爵千金玛蒂尔特。我从书中所见,于连对于二者在恋爱过程中的感情都是轰轰烈烈的,但不得不说,开始的动机都存私心,对瑞那夫人一开始是占有欲,是内心的孤傲作祟,对玛蒂尔特一开始是好胜心,是虚荣感的趋使。但即便是这样,当真正拿起这份感情时,于连的情感并不逊色于对方,他也并不算是恶到底的人物。
于连富有才华,所以是孤傲的,于连出身卑微,所以是虚荣的,于连缺少关爱,所以是敏感的,但于我而言,他不算坏,在19世纪的法国,谁又能保证去坚守些什么呢?
书中于连是死了,在断头台一命呜呼,在最后的牢狱生活,他没有不满,没有疯狂,反观他很平静,少有恐惧,一直到了最后,在他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在巴黎金碧辉煌的客厅带来的虚荣,不是贝藏松幽静冰冷的神学院带来的苦闷,在断头的一刻,是在维璃叶在苇儿溪快乐的时光挟裹着最后之力涌入他的意识,书中曾描写道 “这颗脑袋从像现在这样拥有诗意”。
有许多人痛恨于连,认为他为人孤傲,做人矛盾,死不足怪,但我却为他的死而百味交集。正如他所涚,他只不过是一个敢于拿起武器反抗自身命运的平民,他做下的事,远不及在法堂上投票判决他身死的那些人罪恶,但世界就是这般真实,在那一瞬间我几乎就跟着他愤世嫉俗,不由记起本书开卷的前言 “真实,那今人难甚的真实”。
在我心中,于连难称英雄,却也不是小人,我认为正如同济大学朱静宇教授所言,于连是一个追求幸福的人,只是误入歧途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