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8-05-01 by Mint 公众号“白露星洲”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连着几天春雨绵绵后,空气清新湿润。一阵风吹过,在柔软明媚的阳光里奔跑跳动的孩子,很容易让人想起陶行知的《春天不是读书天》,心思被勾动。
春天不是读书天
关在堂前,闷短寿源。
掀开门帘,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读书天
放个纸鸢,飞上半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
舞雩风前,恍若神仙。
攀上山颠,如登九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
鸟语树尖,花笑西园。
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春天不是读书天
放牛塘边,赤脚种田。
工罢游园,苦中有甜。
春天不是读书天
之乎者也,太讨人嫌。
书里留连,非呆即癫。
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读书天!
尤其最后用力的抗议,好像有个玩性正浓的不甘小童,挥舞着小拳头认真地昭告天下:我就是想玩!想玩!
家有小朋友,更不想辜负这成长中每一年都大不同的曼妙春光。时间很快一晃而过,两三年后上了小学的她,再不可能有这种“因为春暖花开,而说走就走的自由”。
于是,我们下定决心“任性”地在四月中旬挤出几天假期,进行一次远游。这趟旅行同时还打着给外公补上六十岁生日庆祝的幌子。
在线路选择上,我们一度在广州珠海线的长隆,和江浙线之间犹豫不定。直到某个入睡前的夜晚,我们一起读到《枫桥夜泊》。
正常饭后我要是在客厅正经八百让她跟读古诗,三四遍是极限,然后她就腻歪了,不客气地捂住耳朵明确拒绝。
有一天躺下后,等唱完睡前歌曲《home on the range》,我们在黑暗的静谧里依偎着。
为了防止她以“睡不着”为借口,在黑灯瞎火中坐立难耐,惹得我最终崩溃发飙,我近期推出的套路是:让她想象我们在另一个场景,所以什么海边啦、太空啦、农场啦……我们都一一睡过。
那晚我提议“我们今天睡在小船上吧?船正在河面上漂流,所以你不能乱动”。她觉得很新鲜,愉快答应下来。
我就这样把《枫桥夜泊》的解释,当睡前故事一样讲给她听,告诉她这是一千多年前一个唐朝的人,在深秋坐船,河面很黑,只有船上的灯火发出一点亮光。岸边有成片的红枫叶,还有一座寺庙叫“寒山寺”,写这首诗的人心情不好,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才华有限,我随口说的释义简单直白。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气氛中,我明显感觉到她在试图理解。
接着她问我一串问题:“姑苏是什么地方”、“寺庙是什么”、“他为什么伤心”……
“姑苏是个苏州以前的名字。苏州跟我们现在住的地方一样,是一个城市,离我们很远。 ”
提到几次苏州后,她好奇。某天晚上她问“苏州是外国吗?”
这个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实,解释起来居然有点费力。我想了想,用“我们和苏州人都是汉语,都是写中文”作为理由,跟她说苏州跟我们在一个国家,我们国家很大,有很多地方。那只是个很远的地方,但不在国外。
解释完“姑苏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的心被触动。
一千多年前,社会动荡之下,个体前途渺茫,羁旅途中的心意失落,全都融入到路过的晨钟暮鼓和山水之间。个体微小,暗夜中的山水世间宽广远大,好诗常常也是一片意境深远的好画面。
就这样,因为这首诗,我们决定往苏州走。
就我们很多人的成长经历来说,小时候背诵诗词,是一种值得“炫耀”的,可以展示的才艺。等上学了刻意记背,是为了对付考试。
很多诗歌,有经历世事变迁的凝练人生总结,有智慧豁达、有家国胸怀……即使成年后有了更好的理解能力,我们也极少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个体角度、去试图体会震荡的时代、写作者的内心情怀,更不用说从审美和哲学的意境,去感应这种文化。
因为我们在慌忙追赶时代中,内心愈发粗粝淡漠。
古典文学大家叶嘉莹先生,在谈到儿童读古诗的意义时,曾说过这段话:
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是有诗的。每一棵松树每一棵竹子都是我的好朋友,山上每一声鸟叫每一朵花开,都和我的心灵是相通的。这是心与物的交流,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如果你对大自然的鸟啼花落、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完全无动于衷,如果你整天沉溺于现实的物欲之中,那么你的心就死了。所以我常常说:诗,是可以使人心不死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