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洪涛 老师,学生对“见群龙无首,吉”的理解:就我们学校班子最近的工作状态看,虽然时锋暑假,酷暑难耐,但是学校里的维修、招生、督导、安全、评优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几乎跟没有放假没什么两样。负责学校各口工作的班子成员及中层领导,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大家呈现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状态。从表相上看,这种状态几乎见不到校长出面,似乎是“群龙无首”。可是仔细分析这种状态背后的真相就会明白,此时的群龙无首,而实质上这“群龙”本身就都成了“首”了,也就是说,大家各自都以主人翁的姿态谋其本务,全力投入,加班加点,尽职尽责,各自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按时按量的完成预计的工作任务。但是推演到深层的意义上看,大家之所以呈现这种令人仰慕的状态,实际上是都被一种文化,或者说一个核心凝聚在了一起,那么这个核心难道不就是那个“首”吗?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讲“无为而无不为”,应该是学校管理“知行合一”具体体现吧,应该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吧,由此可见,只有“见群龙无首”,才会是“吉”的[玫瑰][玫瑰][玫瑰]。老师我理解的对吗?[抱拳][抱拳][抱拳]
《父与子的战争》带来的思考:
马丁在演讲中所谈到的父与子的沟通方式,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上,已经演绎了很多年。受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让一个又一个家庭,不知让多少孩子性情不得申展。这种沟通模式,让孩子该说的不敢说,该要的不敢要,该表现的不敢表现。这样随着孩子年龄的慢慢长大,要么出现逆反,要么成为小绵羊也就在所难免。孩子的本性应该是天真无邪的,应该是率性而为的,应该是在家长呵护与引导下慢慢长大的。可是旧的纲常伦理,让父子之间变得虎犬一样无法相亲相依。都说“三纲五常”束缚人,可是这“纲”是什么,却被误解了很多年。“纲”是“榜样”,是家长应该身体力行的示范,可是长期对“纲”的扭曲,将一大堆原则和道理强加给了孩子,把家长作风变成父与子之间的亲情屏障。这种屏障,让孩子不敢直面向家长表达爱,最终让孩子背上不孝的骂名。
不可否认,家长是爱孩子的,但是换一种方式又何尝不可呢?孩子需要家长循循善诱,孩子需要家长的行为示范。如果以“上所施下所效”的教育模式,眼前的马丁应该会在更适合他的舞台上施展吧。[玫瑰][玫瑰][玫瑰]谢谢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思考!
这个群岂止是老师课的意义,同时还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这种被老师点燃起来的学习群体,蒸蒸日上,真的如火种一般,正所谓“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推动世界文明的手是要摇篮的手,我们需要传播,需要带动,需要用思想交换思想。正所谓:我好了世界就好了,你好了世界就好了,大家都好了,世界就好了![玫瑰][玫瑰][玫瑰]
@窦洪涛 老师好,一切的缘起,都来自于老师的博学、博爱与向上向善的情怀,这简直就是一个粉丝群。群主这朵花会不断的盛开,群里的蝴蝶们一定会不招自来!
[玫瑰][玫瑰][玫瑰]老师今天的课太有分量了,相信学生听得会冒冷汗!因为我们学员没有基础,老师又设法让我们听得懂,所以就不免费时、费劲、费气,大汗淋漓在所难免,真是难为老师了。老师讲得句句充满哲理,今天不知唤醒了多少糊涂的人,不知要调整多少错位的角色,老师为拯救家庭和谐,世界大同,功德无量啊![强][强][强]
一今天的课用易经的智慧来参悟,成就智慧家庭从哲学源头易经开始[玫瑰][玫瑰][玫瑰]。
直想啃易经这块大骨头,听过曾仕强先生讲过易经,深被易经奥妙无穷的大智慧吸引,今有幸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啃,非常难得!难怪老师那么学问渊博,原来精通易经![玫瑰][玫瑰][玫瑰]
我曾听过几位老师讲过学记,讲的都很不错,但我认为,老师知识结构的不同,格局境界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思维的深刻度不同,以经典参悟生活的力度角度不同,都能决定着授课态度、授课质量、教学效果的不同。[玫瑰][玫瑰][玫瑰]最为重要的是窦老师渊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博爱的教育情怀,让人瞬间悟道的教育技巧与能力,令人钦佩,令人追随![玫瑰][玫瑰][玫瑰]
“妈妈,你是孩子的什么人”?正是1=1+1的致用。首先,妈妈这一角色,毋庸置疑是其他任何角色都无法代替的。在妈妈对孩子长期的无私关爱与关怀过程中,会让孩子产生亲密感、安全感,这种感觉会让孩子对妈妈全然的信赖与依赖,此时此刻,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就貌似致密朋友,也正是这种致密关系让孩子对妈妈产生依赖感,这种依赖就导致了孩子无论在外面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会一五一十的告诉妈妈。此时此刻作为妈妈的你,尽管自知不能以朋友身份自居,但也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这份纯真与良善,保持好与孩子之间这份友好与亲密,在对孩子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一定是无痕的、“无为”的。此时妈妈应该时而是一位倾听者,时而是一个参与者,时而又是一个引领者,这个时候,妈妈的分寸拿捏的是否恰到好处,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还会主动的交流与表达。孩子在与妈妈这样一个二人的世界里,所呈现的是以孩子为主体的交互主义。孩子也正是在这种自主交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与生理的成长与进步。 其次,妈妈就是妈妈。这一命题看似多此一举,但是却又阐明了一个观点:妈妈是塑造孩子成才成人的直接责任人。正是因为有作为妈妈的尹建莉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才有她16岁的女儿被送入清华大学深造的可能。妈妈应该是“权威性”的,这在尹建莉身上得以体现。严格要求,规范管理,这就是中国式育儿之道。中国的孩子,是要承担家庭责任的,是要有家族担当民族担当的。所以作为妈妈,就有必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制定一些行为规范,让孩子守恒成习,完善性格,塑造品质。正如李嘉诚先生所说:“一个人事业上最大的成功,也抵不过教育子女的失败”。纵观历史,那些有成就的社会风云人物,社会名流,都是在严格的家庭规范中塑造成人的,而塑造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