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八 节
对政府来说,安置房建设,在当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实事项目,也是提高城市形象品位的系统工程和民心工程。不光是等待回迁的拆迁户最为关心,我等无缘入住但共住一城的人,同样可以因环境的改变而一体共沾其带来的好处。
所以,东新园周边的形象改变,我和夫人自当不能蒙在鼓里,总想先人一步获悉实情,于是,就有了我写于去年的一段文字:
——一吃过早饭,将同样喂满格的小电驴推出家门,我骑着它,载着老婆,出南大门左拐,开始了今日的东进序曲。
穿过了长浜路,该是原沈家村地界了,老婆指着右手边已圈在里面的一大片工地说:"这里大概就是听人说,要建的大商场吧?"
我有所怀疑,因为这地方有点偏,怎么可能建什么超规模大商场,难道忘了沃尔玛的前车之鉴?
望过去前面有个工地的出口,搭着高高的蓝色门框,正有一辆工程车一半门内一半门外在冲洗。我就对老婆说:"有人,过去问问。″
走到门前,抬头一看,哈,不用问了,门框上蓝底白字写得是明明白白:泰城建设承建:东新单元XC0607.R22.08地块12班幼儿园XC0607.A33一09地块24班小学及社会停车库项目
原来是为祖国的花朵们,打造宽畅明亮的校园教室和操场,选择此不受外界干扰的好场所,还是很有眼光的。今后附近社区和安置房的孩子们,便可以就近来上学,家长更不必为远途接送而烦恼,也不会再造成校门外人车聚集,交通拥堵。
门框两侧,左写树立一流,右写铸就精品,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教育的事业,最是马虎不得。下城提升品质生活,首先考虑的教书育人的需要,这点我非常赞同。本来嘛,这么大片的下城区,缺的不正是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分布,还不如后起之秀的拱墅区来得更合理,更引人关注。
这也是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下城城北以发展重工业,发展国营经济欠下的债,教育债,现在不正到了还的时候。
我可以想像,当我隔着空门,拍下的里面正在进行的地基基础建设画面,哪一天真成了一座幼小衔接,能容纳36个班的大而美丽的校园,香积寺东路积的,可不仅仅是香,而是德了。
再过去一点点远,路变得不平起来,这里已是不通公交车了。在沈家村未拆迁之前,我曾几次到过这里,当时这里住有许多人,也开着一些店,有一条河边小巷,可以经此拐向石桥路和铁路高架桥。村塘拆除之后,那河成了一条不通的废河道。我见河边尚余一间小小的平屋,墙上留有沈家社区值班室几个字迹,证明这一带就是过去的沈家村。
沈家村拆迁那年,尚有560户农户。城中村改造工作开始以后,为了尽快完成武林商圈"繁华原点"的延续,使这片曾经散发工业荣光的城区,变成一个“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全域中央商务区和“武林新城”。这些村民们,尽管难舍难分,旧情难割,但为了顾全大局, 更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很顺利地签下了协议。
这应该说是,城中村改造,拆得掉的是老房子,拆不掉的是历经几十年风雨的邻里情,抹不平的是对这块土地深深的眷恋。
所以,今天到此,还真希望能遇见一位老土著,好向他问讯一番过去这里啥样子。我站在废河的一座桥上,边拍照边东张西望,想寻个老乡出来,结果一转身,老婆不见了。————
以上文字,是我去年拆迁后第一次来这里,回家之后所写。当时香积寺东路过了新安芳庭小区后,就不再有好路了,先是一段碎石子路,而后就成了泥泞的土路,到了桥头,不但河是废河,路也快成了废路,还能见到好几间废房破屋。
难道拆迁前的沈家村落,竟有如此的破烂不堪吗?
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想先说说沈家村的历史由来,它过去是啥样子,它包括的辖区范围,还有那条臭名昭著的陆家河。
沈家村辖区范围,包括锡铂园、门婆园、新家园、沈家巷、沈家北园、沈家南园8个居民小组,还包括欣景苑小区,占地约1.7平方公里,住户1911户(其中欣景苑小区1326户),人口3599人(其中欣景苑约1000人),流动人口约2万余人。
追忆沈家村的历史,四十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前,可不同于拆迁前的沈家社区,自2003年拆村改居后,这里已是高楼林立、生机勃勃,有些繁华了。可当时这里却是一层草瓦房的集聚地,是一个贫穷与落后的小村子。虽靠着杭州城,但又有谁把这儿当城看,那时候的杭州城小啊。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昔日的农村逐渐换了新装,这里出现了很多村办企业,有香水厂、毛纺厂、水泥预制厂、金属构建厂等十余家。企业年产值达百万元。同时,村里积极推进企业改革,通过不动产租赁、动产拍卖等方法获取资金逐渐发展兴旺了起来。
有一篇关于沈家村经合社的报道,是这样写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办集体经济走向了新的阶段。成立了沈家经合社,利用转制后的资金结余,开始积极发展物业经济。2000年,因政府建设东新园小区征用沈家村土地,村两委会充分利用征地补偿金,积极投资建设各类企业用房,招商引资,为沈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沈家集体经济发展稳中有升。沈家经合社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退二进三”的战略,发展楼宇经济。与此同时,沈家实施“一、二、三”发展举措:即一是中包地块“退二进三”出让;二是打造下城区高新产业基地和电子商务产业园;三是创办“一老一小一新”民生综合体,有力促进了沈家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沈家经合社收益不断增加,从2003年净资产1.2亿元到2019年的20亿元。同时,经合社股民综合收益年年创下新高。到2017年农居搬迁完成为止,沈家社区每户家庭已整体实现共同富裕。家庭收入除了常规就业以外,还包括创办企业、个体经营、房屋出租以及经合社股份分红的收益。同时在“撤村建居”后,沈家社区实现了全员医保和养老社保由集体缴80%、个人缴纳20%的企业化社保模式。
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舒心。“蒸蒸日上”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沈家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真实写照。"
"在实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沈家社区党委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创造了“民主、先锋、温情”的沈家模式,仅用22天完成了全社区585户签约,1个月时间完成全部腾房,再用1个月时间完成了整村拆平,没有出现一个上访户、钉子户。在整个搬迁过程中,沈家社区始终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民主决策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了社区党委、居委会、经合社董事会班子成员提前签约,党员干部带头签约,居民群众跟上签约。同时,在农居搬迁前,社区党委将企业厂房改造成老年过渡用房(星火老年公寓),为社区80岁以上老人解决搬迁过渡难题,并将企业用房改造成为文化礼堂(星火人家),为585户居民提供过渡期的婚丧喜事场地。搬迁过程中,社区党委组织相关人员为居民拍摄“老宅合影”、“全家福”。农居搬迁完成后,社区党委举办“百家宴”答谢居民,领导班子成员亲自买菜做饭,将党组织的关怀送到每个家庭、每位群众之中。″
以上就是拆迁前沈家村的大致面貌,听着挺不错呀,那我眼前所见又是咋回事?还有这条陆家河又怎么会有臭名声呢?请期待下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