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走出非洲》(影评与主题曲)


奥斯卡最佳影片《Out of Africa 走出非洲》

❀用尽一生,也走不出的非洲

I had a farm in Africa, at the foot of the Ngong Hills.   

我在非洲曾有一座农场,就在恩贡山脚下。

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声音和约翰·巴里(John Barry)的配乐同时响起,让人置身于辽远、广袤的东非草原。两千英尺的风呼呼地吹着,你伸出头去俯瞰成群渡河的角马,掠过由火烈鸟组成的红云...

1985年的好莱坞电影《走出非洲》,改编自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注1)(笔名“伊萨克·迪内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在1986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这部电影斩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7项大奖。影片的成功,使小说的销售量由之前的10万册猛增至150万册,也使凯伦在肯尼亚内罗毕的故居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

在非洲的恩贡山下,我曾经有一座农场。50多岁的凯伦·布里克森写下《走出非洲》的开场白时,嘴角和笔尖都有一种隐隐的骄傲,一种这辈子没有白活的底气。恐怕很多人第一次读到、听到这个开头时,也都半是回味半是羡慕——当我老了,也能底气十足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该有多好。

的确,凯伦的经历不可复制。

1885年,她出生在丹麦哥本哈根附近的伦斯特德庄园,父亲出身贵族家庭,母亲出身富裕的中产家庭。在她十岁时,父亲自缢身亡,死因成谜(一说是因政治挫折而灰心失望,一说是因身患梅毒而不堪忍受病痛折磨)。之后,她与母亲的家族生活在一起,在优裕的环境里,发展着她在文学和艺术上的天分。

28岁时,为了男爵夫人的头衔,她带着丰厚的嫁妆嫁给了瑞典男爵布洛尔·布里克森。婚后不久,由凯伦娘家出资,他们在肯尼亚买下了一座农场,开始经营咖啡种植园。


1914年,凯伦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

初到非洲的凯伦,还只是个虚荣、骄纵的富家女。当她挑剔着这里的一切时,她不知道,这片既壮阔又柔和的土地将会一点一点地改变她,深入骨髓和心灵。

渐渐地,她开始了解完全不同于故乡丹麦的这块古老大陆,爱上这里的动物、植物,还有风景。在这里,她为了咖啡的收成而操劳;她结识新的朋友,彻夜欢宴畅谈;她在草原上漫步,学习狩猎的本领。一战爆发了,她率领仆人长途跋涉,为丈夫所在的部队送去补给。半夜狮子侵扰营地,她无所畏惧地直面野兽,挥起了鞭子。

她和土著马赛人的生疏和隔阂,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慢慢消融了。她治疗他们,聘用他们,为他们开办学校,和他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为了保护马赛人的一块居留地,她甚至不惜向殖民地总督下跪恳求。

从最初那个带着成箱的象牙、瓷器旅行的富家女,到洗尽铅华之后的素朴、果敢、坚毅;从最初那个格格不入的外来者,到和非洲大陆的恢弘背景浑然成一体;从最初试图改造这片土地的雄心勃勃,到被这片土地所俘获、所抚慰,凯伦逐渐蜕变为这片土地“精神上的原住民”。


事情正一步一步超出她的预想,从好的方面,也从坏的方面。

她的婚姻并不幸福。丈夫布洛尔是个典型的浪荡公子哥,他让凯伦独自留守庄园,自己却在外挥金如土,花天酒地。他把本该用在农场上的资金挥霍殆尽,而且把梅毒传染给了凯伦。

凯伦的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她不得不多次返回欧洲治疗。在那个时代,青霉素还没有被提纯出来,治疗梅毒主要使用含铅和汞的药物。凯伦因长期服药,陷入了慢性的重金属中毒,终生饱受折磨。这次患病,也最终导致了她和布洛尔的分居、离婚。

令凯伦焦头烂额的不只是健康和婚姻。她寄予了厚望的农场,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泥潭,相继遭受了蝗灾、旱灾、火灾和咖啡价格下跌的打击,一直在亏损。

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她是个博学的女人。但对如何经营农场,她却所知甚少。在书里,她抱怨农场的海拔太高了,不适合种植咖啡。可是,后来科学家们却证实,那个农场确实不适合种植咖啡,是因为地势太低。


面对困境,凯伦搏斗、抗争。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也充满了对捍卫一切她所拥有的事物的执念。恰在此时,丹尼斯出现了,带给她前所未有的慰藉,也成为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

丹尼斯是英国贵族,毕业于牛津大学,仪表堂堂、风度翩翩而又特立独行。他与凯伦性情相投,志趣相仿,是凯伦理想中的伴侣。

一般来说,电影的原型人物比饰演他们的演员还要标致,这是很少有的事。然而,在凯伦和丹尼斯身上就是如此,看他们年轻时的照片,真是一对璧人:


虽然出身贵族,但丹尼斯更确切的身份是一个热爱自由、追求冒险、放浪不羁的猎人。他率性、达观,对一切事物都抱着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常常带着留声机去狩猎,数月在草原上徜徉、驻留,

他带着凯伦去感受非洲大陆所蕴含的原始而自然的生命力。他和凯伦在星光下共舞,在午后的微风中小憩,驾驶飞机去鸟瞰只有非洲大陆才有的奇景:

“低飞时,我们自己的投影在浅蓝色的湖面上倒映出深蓝的色块,倒影在我们下方微微晃动。这里生活着成千上万只火烈鸟……我们靠近时,火烈鸟飞散开来,有时形成一个个大圆圈,有的时候则是扇面的形状,那姿态恍如冉冉升起的太阳放射的光芒,又像丝绸或瓷器上中国的艺术图案。这些图案在我们眼前不断地变化着。”

丹尼斯满足了凯伦的所有幻想,但他独独不能给凯伦最想要的——婚姻。他虽深爱着凯伦,但却反对一切形式的束缚和羁绊。他只愿为凯伦短暂停驻,而不愿永久停留。


当凯伦和丹尼斯的感情渐趋平淡的时候,农场的经营也每况愈下。凯伦不得不接受农场破产的现实。她出手农场,变卖家当,为返回欧洲做着准备。

就在她不忍与生活了17年的非洲告别、难舍难离之际,一个更令她心痛的消息传来:丹尼斯因飞机坠毁而丧生。

她最爱的人,埋葬在了她最爱的土地。

她用余生追念着这片土地,醒着时书写,睡着时梦呓,就像《诗经·唐风》里那个痛失爱人的女子,一遍一遍地追问: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注2)

当她听说常有几只狮子伫立在丹尼斯安睡之处,她终于感到安慰:有它们陪着他,他一定心满意足。

许多年后,凯伦饱含激情地讲述她在非洲所见的一切:草原、山峦、落日、云霞、羚羊、狮子、雄鹰,却用克制的笔调书写她个人所经历的一切:难以启齿的疾病,不堪回首的婚姻,含蓄内敛的爱情……可以想象,风轻云淡的纸面下,澎湃着多少如潮水般汹涌的感情。


17年时间,凯伦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婚姻,失去了农场,失去了爱人。她的姐姐和儿时密友,也在此期间离开了人世。在失去了她所珍爱的大半,与非洲从此永生相隔的时候,她终于理解了丹尼斯的话:

We are just passing by.

我们只是过客。

17年前,她是个相信“我即我所拥有”的男爵夫人。对身边的人和物,她反复强调着:我的、我的、我的——我的头衔,我的庄园,我的象牙,我的瓷器,我的丈夫,我的情人,我的厨师,我的土著人……

17年后,她失去了这一切,却终于意识到:你并非你所拥有,你不该为你的所有物而定义,因为你是你自己。她终于有了勇气,坚强而决绝地一个人活下去,直至死亡的那一日,因为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命运。

在这一刻,她与非洲最自由、勃发的生命力融为一体,永不分离。


回到丹麦,凯伦成为了职业作家。1937年,她因出版《走出非洲》而声名鹊起。

1954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当年的诺奖颁给了海明威。海明威在致辞中说:

“更伟大的作家总是不会得诺奖。这个奖项如果给了美丽的伊萨克·迪内森,今天我会很高兴很高兴……”

1957年,凯伦再获诺奖提名。而当年的获奖者,是因《局外人》和《鼠疫》闻名的加缪。凯伦再次与诺奖失之交臂。

1962年,凯伦在她的出生地伦斯特德离世——没再踏上非洲大地,也从未离开非洲大地。

年轻时,她听到殖民地的太太们“好想再活一次”的对话,曾尖刻地认为:她们的人生就是那种需要活两遍才好意思承认活过的无聊人生。

事实证明,她的人生绝对不是。

她风华绝代,才华横溢。

她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的“文学国宝”。

无数人通过小说、电影了解她的故事,又因为她的故事而踏上她用尽一生,也走不出的非洲大地。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 观念的牢笼(guanniandelaolong)《用尽一生,也走不出的非洲》


注1

凯伦·布里克森是指丹麦女作家,她的真实姓名为凯伦·克里斯廷·迪内森(Karen Christentze Dinesen),笔名为伊萨克·迪内森(Isak Dinesen)。她是丹麦文学的国宝级作家,以其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而闻名。这部作品改编成的同名电影在1986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大奖。凯伦·布里克森的写作风格细腻内敛,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被认为是与安徒生齐名的丹麦作家。她的作品不仅描绘了非洲的风土人情,还深刻反映了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走出非洲》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她在非洲经营农场的经历,以及与当地文化和居民的互动,展现了她勇敢、独立和善良的个性。此外,她还著有《七篇哥特式的故事》、《冬日的故事》和《命运轶事》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注2:

《唐风·葛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诗。此诗抒情主人公一面悼念死者,想象对方在荒野荆榛之下独眠,一面想着自己从此独自面对长日寒夜的悲惨岁月,惟有死后与对方同穴才是归属。全诗五章,每章四句,运用独白的方式,再加之独特的文字结构和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深切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逝者的爱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原文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译文

葛藤覆盖了一丛丛的黄荆,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茔。我的亲密爱人长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守安宁!

葛藤覆盖了丛生的酸枣枝,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地。我的亲密爱人埋葬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自安息!

他头下的角枕是那样光鲜,身上的锦被多么光华灿烂!我的亲密爱人安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枕待旦!

没有你的日子里夏天煎熬,冬夜是那样漫长难耐孤寒。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作清风,随你而来相会在碧落黄泉!

没有你的日子里冬夜漫漫,夏天是那样漫长尤感孤寂。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为泥土,随你而来相聚在这块宝地!



❀一部让人瞬间安静下来的电影

以故事主人公Karen的回忆为线索,几个缓慢而悠长的纯风景镜头作为开端,将故事娓娓道来。辽远广阔的非洲草原,原汁原味的背景音乐,使发生于其中的爱情故事定格成地老天荒的刻骨铭心。梅里尔.斯特里普以一个晚年老人历经沧桑的口吻讲述旁白,使电影基调变得厚重而具历史感。而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发展也相当走心,超越了坠入爱河的你侬我侬,最终进入到男女关系本质的深层次探讨,爱与婚姻,自由与归属,个人追求与家庭,这种种矛盾在双方感情发展到一个充分的阶段之后同时爆发。最终,Karen的爱说服Denys放弃了一直珍视的自由,给出了一个长相厮守的承诺。然而,上帝本意并非如此,于是一口气收回了Karen心爱的农场和男人。最后,孑然一身的Karen离开了非洲,并在余生再也没有踏上过她心中最爱的那片土地。

几乎所有关于这部影片的电影简介,都把最初的Karen描述成一个贪慕虚荣的女人,为了一个男爵夫人的名号远嫁到一片陌生而原始的土地。而这恰恰是Karen勇敢独立的体现。她有着一股不轻易言弃的孤勇,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争取,也敢于将不想要的东西扫地出门。从始至终,她都将命运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论是开始一段交易本质的婚姻,经营一个计划外的咖啡农场,还是将在外鬼混的丈夫赶出家门,接受Denys的爱慕,还是在大火之后收拾残局,拒绝Denys的帮助,到最后完结在非洲的一切踏上归途,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不论结局是好是坏,她都坦然面对,接受,再做出选择。这才是这部影片所反映出的人性闪光点。影片的最后,当即将离去的Karen为了给她的基库尤语争取土地向新来的总督下跪祈求的时候,说道:“这个国家的女人很辛苦.”何止是在这个国家(肯尼亚),在世界上都何尝不是如此。男权世界里的女性独立,向来都是最难的。Karen最后被禁止女人入内的俱乐部男人们邀请去喝道别酒,这种意外反转是想告诉女性观众们,要想获得男人的尊重,独立吧,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另外,还有一些触动心弦的台词,比如Denys说Karen"You always mixed up need and want." (你总是把需要和想要混为一谈。)你想要并不代表你需要。生活中,有多少东西是我们想要而实则并不需要的,理性和欲望的战争穷其一生,没有止境。再比如,Karen反对Denys和其他女人出游,“You want to get something, you should pay the price. Now I want to be this kind of thing.” (你想得到一些东西,你应该付出代价。现在我想成为这种人。)我的感情不是免费的,如果想要我继续爱你,你也得有所牺牲。一段感情里,必须要有底线和原则,无限度的退让并不能赢得任何地位。还有Karen的黑人管家Farah,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有着通透的智慧。他在阻止Karen围水坝的时候坚持说,This water goes toMombasa. It lives in Mombasa. Karen(这些水流向蒙巴萨。它住在蒙巴萨。凯伦)后来在截流雨季洪水失败之后,自我调侃的说:Let it go. This water goes to Mombasa.算了算了,反正这水也是去Mombasa的,大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感觉啊。于是对这个被反复提及的Mombasa印象深刻。最后Denys和Karen约定好的安定之所也在Mombasa,也算是一个有意义的存在了。他还向Karen解释了为什么酋长不同意大人去学校学习识字,在Karen遭遇意外损失的时候安慰Karen...

最后,引用Denys的一句台词:And what is it exactly that is yours? We're not owners here, Karen. We're just passing through.而你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不是这里的主人,凯伦。我们只是路过。)

人生在世,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孑然一身的来,最后也孑然一身的走,能永远陪伴我们的,不是农场,不是仆人,不是房子,甚至都不是男人。相对于外物,我们只是过客。只有回忆,和回忆里的那些故事,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白发苍苍的时候,坐在火炉旁,用颤颤巍巍的声音,讲述年轻时那些过往,人生就此释然。

文章来源:知乎用户 -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05087/answer/125619308




《 走出非洲》主题曲《 陪我到天明》

 这首 《 陪我到天明》 是奥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主题曲,旋律来自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这一旋律具有高贵典雅的品质,节奏舒缓流畅,旋律优美令人感动。

演唱者Dana Winner( 丹娜·云妮), 比利时女歌手。她的音色纯净,音域宽广,声音如月光般清澈透明,仿佛穿透了云层,自窗外天空飘了进来。

《陪我到天明》

Dawn breaks above the neon lights

霓虹灯的光芒被黎明打破

Soon the day dissolves the night

夜色在白昼下渐渐隐没

Warm the sheets caress

阳光令床单温暖柔和

my emptiness as you leave

也安抚着你离开后留给我的寂寞

Lying here in the afterglow

晚霞中我在这里静静躺卧

Tears in spite of all I know

泪水从脸上依依滑落

Prize of foolish sin

尽管我知道愚蠢的过错让我自食其果

Can"t you see

你难道不晓得

I can"t give in

但我无法退缩

I"ve walked the streets alone before

我曾在街头独自飘泊

Safe I"m locked behind the door

锁上门才感到安全属于我

Strong in my belief

我曾坚信

No joy or grief touches me

不会再有悲伤和欢乐

But when you close your eyes

而当你的双眼闭合

It"s then I realize

于是我蓦然明白

There"s nothing left to prove

从前所想证明不了什么

So darling

所以亲爱的

Stay with me till the morning

天明前请一直陪着我


引用丹尼斯的一句台词:而你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不是这里的主人,凯伦。我们只是路过。

人生在世,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孑然一身的来,最后也孑然一身的走,能永远陪伴我们的,不是农场,不是仆人,不是房子,甚至都不是男人。相对于外物,我们只是过客。只有回忆,和回忆里的那些故事,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白发苍苍的时候,坐在火炉旁,用颤颤巍巍的声音,讲述年轻时那些过往,人生就此释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