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来越内卷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在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什么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等等,好像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昨天看一本书,叫《重新找回自己》,我看到了一个关于努力的例子,引人深思。
A老师在创立商业帝国前,是努力过很长时间的。当他理清了自己的商业逻辑后,为了赶上发展的窗口期,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没少头悬梁锥刺股。在他的眼里,实现目标最重要,努力知识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努力不是他的刚需,实现目标才是真刚需。
B老师看到了A老师的成功,也想像A老师那样实现财富梦想和人生价值。因为各种原因,他暂时没找到创富的路。但他看到A老师经历了一段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过程,于是错把这个成功的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
B老师想,虽然不懂的怎样致富,但头悬梁锥刺股这个能模仿啊。他开始拼命努力,读书、听课、参加培训,不让自己休息。为了让努力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他甚至还努力创造出一个目标。他虽然也关心目标,但因为还没找到自己的路,目标无法给他明确的反馈。他关注更多的,只是努力本身。
B老师还有一个朋友叫C老师。C老师最近状态不太好,深陷拖延,还有些颓废。C老师看到B老师努力起来状态不错,希望自己也能像B老师那样积极。于是他也学着B老师去图书馆、听讲座、参加培训……
但C老师对这些其实不感兴趣,他只是希望自己能振作起来。于是每次读完一本书或者做完一点事,他就会打着「我已经挺努力了,应该犒劳下自己」的幌子给自己放个假或偷个懒。C老师爱做计划,爱宣誓,只是这些计划和誓言通常都做不到。
和B老师不同,C老师当然也想努力,但他更想要的,是「努力的感觉」。他需要用这种感觉来安慰自己「我正在振作起来」。
案例分享到这里,从关注目标实现,到关注努力,再到关注努力的感觉,努力逐渐变成了「对努力的模仿」。人们想要努力,仅仅因为努力看起来像是一条能拯救他们的路。
我相信你看到这里,也会跟我一样对号入座,自己到底是ABC里的哪个人呢?他们的生活方式,我真的喜欢吗?
每个人,都十分在意「感觉」,虽然人生的过程就是各种体验的集合,体验只是实现目标的副产品。但最吊诡的是目标并不是刚开始就知道的,也是在无数次体验中不断复盘,才逐步找到人生目标的。
所以,努力既有意义,又没意义,只有顿悟到自己的人生使命,真意义才会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