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2017年)显示,全球有超过3亿人受到一种心理疾病的困扰,每年有近百万人受到它的折磨而自杀,它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它就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三个典型表现
1.除了心情不好,还出现兴趣下降,睡眠不好,吃饭没有食欲,脑子反应慢,或者自我评价非常低,觉得活着没有价值,生活没有意义,甚至想自杀等。
2.这种状态不是短暂的,持续时间至上两个星期以上。
3.如果这种状态已经损害了你的社会功能,可能就是一种病理性的抑郁,需要去看医生了。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主编
非典型抑郁表现更具欺骗性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容易辨别从而引起关注,而事实上有一些症状是不典型的,很容易和其他常见疾病的症状混淆,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这些隐蔽的症状有哪些呢?
头疼、嗓子发堵、心慌、胸闷、憋气,胃肠道不舒服,浑身肌肉酸疼,特别是没有原因的疲乏无力……这些不舒服,到综合医院去检查时,又没有发现相应的身体疾病,如果这些不舒服同时还伴有不开心,觉得快乐不起来,那么要高度警惕,它很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还有一类我们叫微笑抑郁,别人看起来他可能也挺开心的,他也会快乐,可是他自己内心知道,大部分时间他是不开心的,有一天他觉得活得没意思,甚至突然采取极端或者自伤自杀行为时,家人才会突然意识到原来是有抑郁症
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抑郁的标签
正确看待抑郁和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要,尤其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抑郁的标签,因为贴上了就很难再撕下来。
另外,心理健康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标准,它更多是一种人的自我调节和恢复的能力,是一个动态标准,不是说你具备这一条标准你就健康,不具备这条标准你就不健康。它更多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能不能让自己最快地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调节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如果你具备这种韧性,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你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说明你的心理还有待调适的。在医生眼里,绝大多数人只是心理问题的健康人,要学会和自己的问题友好相处。
抑郁不仅是病,更是种能力
由于抑郁所带来的厌世、自杀等负面情绪,被世人视为洪水猛兽,事实上抑郁症并没有那么可怕,抑郁是人性的一种能力,有抑郁说明你善良,因为抑郁会带来内疚感,如果你完全没有抑郁的话,我们就无法去改造任何一个犯罪的人了。
古往今来的艺术家里面,他们最好的作品,往往诞生在轻度抑郁和轻度狂躁的时候,所以抑郁是可以转换的。 ——赵小明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文化心理学组委员
1 学会倾诉
自2002年成立以来,带领整个团队已经为30多万的来电者提供了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仅通过她接听的有自杀风险的来电就近千次,成功营救了150例鲜活的生命。因此,这条热线被称为“救命线”。感受最深的是:学会倾诉,是患者获得救治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隔着热线,一句话往往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2 不要对自己说“我是抑郁症”
小李(化名)和抑郁症抗争了大半年,最后成功走出抑郁的深渊。他在患病期间最深切的体会就是:不要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在情绪最不好时,不要跟自己说我是抑郁症,或者是我要自杀等负面信息,而是要跟自己讲,我不是抑郁症,我只是暂时情绪低落而已,我一定能走出来。
——王翠玲 北京市心理援助督导
3 家人长期稳定有效的支持
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抑郁症的案例,发现每个案例背后都有个不一样的故事,但是,在众多康复良好的患者当中,有个特别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也就是说,他们的家人和朋友给予了非常有效的帮助。所以马国宁给抑郁症患者提供了三个有效的建议:
①从容平和的心态,做到两个“不责备”。不责备患者,不责备自己,从容的心态就是把抑郁症看成一个项目,有很多一系列的问题组成,一步一步去解决;
②家人朋友长期稳定的陪伴;
③积极有效的行动。比如倒一杯茶给他,打开家里的音乐,跟他说我们一起下楼去走走,请他来分担一下家务,或者请他帮自己一个小忙,让自己的加入改变抑郁症患者非常沉闷的生活节奏,同时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自己依然被需要。
4 多吃含有抗抑郁成分的蔬果和适当运动
饮食和运动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闫少校建议,饮食上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像香蕉它是一种快乐食物,多吃点香蕉有助于改善情绪,有些食物像黄花菜,它含有某些抗抑郁的成分,也是一个不错的辅助调节。
同时运动可以促进激素的分泌,调节抑郁的情绪。所以要强迫自己动起来,可以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适当运动。
5 伸出我们的双手,为抑郁症患者营造温暖而关爱的氛围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对“抑郁症”这个词,怀有不屑、轻蔑,甚至敌意的态度。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曾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分析中国公众对心理疾病的整体评价和态度。
结果发现,中国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评价是患者表现怪异、行为难预测、整体糟糕、原因复杂、个体影响严重、处理困难、社会危害严重。这也是很多抑郁症患者不愿暴露自己的原因之一,目前大概有七成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治。国际关系学院心理教育研究中心讲师李胜强呼吁,不仅患者要勇敢去面对问题及时就医,整个社会更应给予巨大的包容和善意的交流,这种交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去恢复。
关注健康
远离抑郁
呼吁大家伸出双手
为抑郁症患者营造温暖而关爱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