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孩子们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
学完之后,给孩子们扩展阅读小思的《蝉》和席慕容的《贝壳》。
我让学生比较一下三篇文章的异同。孩子们都挺认真,都找到了“三篇文章都属于借物抒情”“三篇文章都由物联想到人”“三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三篇文章所写内容不同”“三篇文章有两篇运用了欲扬先抑”等等,找得很全面。
“还有什么异同吗?”
大家思索了一会儿,没有答话。我打算进行总结了。
“老师,我还发现这三篇文章的写作思路相似。只是,具体我也说不清楚怎么相似的。”有一个孩子突然惊奇地叫起来。
我开始带着孩子们仔细分析三篇文章的构思。
先看三篇文章的开篇,都引出了要写作的“物”。茅盾的《白杨礼赞》由黄土高原的景色引出“白杨树”,小思的《蝉》以知知不休的叫声引出写作对象“蝉”,席慕容的《贝壳》以“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引出写作对象“贝壳”。
接着往下看文章的内容,发现引出所借的“物”之后,开始对“物”进行细致的描绘。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这样描述白杨的外形“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8,微微泛出淡青色。”
小思的《蝉》引入“物”之后,也开始具体描述蝉的外形“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它就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声音却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
而《贝壳》这样描述“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对贝壳进行了精细的刻画。
再接着往下走,三篇文章又呈现出了相同的构思――因物抒情。
先看茅盾的《白杨礼赞》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之后是这样抒发作者之情的: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12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再看小思的《蝉》借朋友之口抒情: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的活过。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最后,再看席慕容的《贝壳》细致刻画贝壳之后,这样抒情: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借物抒情”类文章的构思一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引出事物;第二步,描绘事物;第三,因物抒情。
得到这样的要领之后,写作“借物抒情”的文章已经不是难题。
注:还可以再举例证明,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