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民族虽然只占世界人口的 0.3%(世界上犹太人的数量大约1600万人口),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22%的得奖人是犹太人,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在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近一半,美国华尔街的精英中有50%是犹太人。美国很多家喻户晓的精英和富豪都出自犹太家庭,如当前出名的GG和FC的创史人。
犹太民族在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教育、服务等各个领域中,地位都举足轻重,产生了像思想家马克思、革命家列宁、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科学家爱因斯坦、画家毕加索、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富豪洛克菲勒等一大批成就辉煌、享誉国际的名人。
犹太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获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塔木德》说,没有学生的城镇终将毁灭,以色列开国元勋讲,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一个人能否成才,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教育。1948年以前,犹太人一直没有自己的国家,在很多国家都遭到过驱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认为再华丽的房屋都可能因战火而尽毁,再肥沃的良田也可能因洪水而灾荒。所以在犹太人的意识中,唯有教育投资,可以使知识跟技术内化成自己大脑中的东西,谁都无法夺走的。犹太人重视教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这个主要还是讲的教育,这其实还是说的重视教育的事,人口仅有400万的以色列,有6所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海法大学,内格夫一本古安大学和巴尔伊兰大学。之所以这样,这也是有传统的,当年罗马攻下耶路撒冷,就有智者提前预料到了这个结果,所以提前去跟罗马交涉,让他们在血洗城市的情况下,能够保留学校。于是学校就成了唯一的净土。从此学校在犹太人眼里的地位,就格外神圣。再苦再难也要把学校建好。
二、视老师为精神领袖。在犹太人的世界里,有钱人并不是那么被崇拜,社会地位最高的人是老师,他甚至比父母享有更高的荣誉,在希伯来语中,父亲就有教师的含义,西方人也延续了这个习俗,而我们古老的东方智慧,也说过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其实都是相通的,足见古人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崇拜。但区别就在于,有些民族坚持了下来,有些民族则淡忘了初衷。犹太人中流传着一个故事,如果父亲和老师都掉到河里了,你先救谁,犹太人会选择先救老师。
在犹太人中,有个称呼叫做拉比,也就是智者的意思,他们身兼数职,传道,教学,咨询,评判,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不管他有没有钱,都无比受人尊敬。当年罗马对犹太人采取了高压统治,但犹太人一直靠着精神的力量在延续希望,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来自于这些拉比。犹太人认为,这些拉比才是民族的守护者。
三、知识是永远的财富。《塔木德》说,如果你生活过不下去了,可以先卖,金子,宝石,房子和土地,到最后一刻才可以去卖书本,犹太人是对书本非常重视的民族,只要给他们一段安定的生活,他们就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而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于他们丰富的知识。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有一条“诺贝尔奖之街”,街道上有179座石像,上面镌刻的名字都是为了纪念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虽然街道并不繁华,但慕名而来的世界游客不少,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让大家对这个高智商民族由衷的感到敬佩。
《塔木德》里记载了一个故事,一艘大船出海,船上很多富豪和一个犹太智者,富豪们都在吹牛逼炫耀财富,后来这艘船遇到了海盗,富豪们的财务被洗劫一空,大家只能下船去讨生活。这位智者凭借学识很快找到了一个教师的工作,而那些富豪们才体会到,无论你积累多少财富,都很容易失去,只有知识别人拿不走,他随时随地都能给你带来财富。
四、实践比知识还重要。这和我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观点不谋而合。无论干什么,亲身实践远比书本知识重要的多,很多商学院的教授,没几个登上福布斯排行榜的,他们研究了一辈子的案例,却没有实践的勇气,而那些真正的富豪,却是在市场上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犹太人长期颠沛流离,他们随时准备好离开原住地去到下一个未知的生存环境,整个民族活跃的舞台是“世界”,这样也注定他们拥有开阔的视野,而不会因为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成为“井底之蛙”。
五、重视家庭亲子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犹太孩子的妈妈会在书本上涂上蜂蜜,让年幼的宝宝们舔食,从小教育孩子们“书本是甜的”,从小养成孩子亲近书本的习惯。犹太家庭有个世代相传的规定,书柜只可以放在床头,不能放在床尾,这就是告诉所有子民,书和知识是神圣的,不可以对知识不敬畏,犹太人的墓园里,也经常放有书本,他们认为即便过世的人,也会出来看书。而我们部分家长眼中的教育,还只停留在学区房上,认为买了学区房,让孩子上个重点小学,就算是教育了,其实差的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