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作为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键纽带,承担着政策落实、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的泛滥让基层负重前行,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高效开展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是一份及时雨,更是一场对形式主义的攻坚战,致力于让基层真正从繁琐事务中解脱,释放干事创业的活力。
一、聚焦基层负担痛点,破除形式主义顽疾
形式主义的“病症”在基层呈现多维蔓延态势。文山会海如同无形的枷锁,基层干部常被“上午开会、下午抄表、晚上改稿”的节奏裹挟,大量时间消耗在文件转发、会议记录上,直面群众的时间被严重挤压。督查检查的“泛滥化”更让基层苦不堪言,为应付“留痕式考核”,不少干部成了“材料搬运工”,工作实效反而被边缘化。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则让各类政务APP变成新负担,重复填报、多头报送的情况屡见不鲜,“手机不离手”成了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
二、深挖问题根源,纠治政绩观偏差
基层形式主义的背后,是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的扭曲。一些干部将“对上负责”简单等同于“材料好看”,把“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认为只要报表数据亮眼、迎检材料精美,就是工作到位。这种“重显绩轻潜绩”的倾向,导致政策落实“浮在表面”——乡村振兴只看项目数量,环境整治只查整改报告,民生服务只统计办事次数,却鲜少关注群众真正的获得感。更有甚者,将基层当作“责任转嫁站”,遇到难题就用“属地管理”甩锅,只压任务不给资源,让基层在“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中疲于奔命。
三、强化精准施策,确保减负落地见效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为整治形式主义提供了“施工图”。要让减负不走过场,关键在于“精准施策”:在文件会议上做“减法”,严控数量、提升质量,让“短实新”成为标配;在督查考核上做“除法”,减少频次、优化标准,用“群众口碑”代替“材料厚度”;在数字治理上做“整合”,清理冗余APP,打通数据壁垒,让“一次填报、多方共享”成为常态。同时,更需强化监督问责,对“明减暗增”“变相加码”的行为严肃查处,让基层干部敢说“不”;畅通反馈渠道,让基层的声音能直达上级,形成“上下联动”的整治合力。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唯有破除虚功、务实为民,才能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实事上,让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真正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