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新高考省份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逐渐增加了难度,大量出现了双文本(文学类文本+文学理论)考查的方式,设问更注重文本特征和具体语境,往往要求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该创作理论的体现。
这种“创作理论与具体文本的互证”的设题方式,重在考查考生对文本的赏析能力、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应对问题的逻辑能力,靠传统的对答题套路的死记硬背已经不能应对这种高考新变化。
这种新高考双文本题型,也可以在单文本中考查,设题者把相关的创作理论放到题干开头解说,然后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下面收集到一些这样的题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信——井冈山往事》江子
9.作者认为散文创作没有一成之规,可以有小说的叙事,也可以有诗歌的意境。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创作观点的。(6分)
答:(1)小说的叙事:①以"信"为线索来连接人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有儿女情长也有对革命的执着;结构紧凑,"信"与人物故事相互交织。②写了两人从相识、通信、成婚、传出最后一封信的整个过程,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富。③以"信"为载体,两人的形象特点在通信中逐渐丰满,同时也呈现不同阶段的斗争生活。
(2)诗歌的意境:①每一封信与所处环境相融合,情景交融,情真意切。如定亲时桂花、月圆的意象,营造出温馨甜蜜的氛围。②往衡州途中行舟时对流水的描绘,革命豪情与内心相思相交织,哀婉动人。
二、《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八》沈从文
8.沈从文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请分析文本中沈从文"蕴藏的热情"与"隐伏的悲痛"的含义。(6分)
答:(1)蕴藏的热情:①对辰河优美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满怀热爱和赞美之情。②对辰河上努力执着生存的人民和第二故乡满怀热爱和赞美之情。③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担负自己命运,忠实庄严地书写出人类繁衍生息的现实历史满怀热爱和赞美之情。
(2)隐伏的悲痛:①对辰河下层人民生存的艰辛和生命的无常满怀同情和悲悯之情。②对辰河地方、湘西世界的保守闭塞满怀悲悯之情。③对数千年如一日的恒常人生哀乐和一部民族的真正历史却被历史所遗忘满怀悲悯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9 ."叙述与议论水乳交融"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①文章前六段记叙了船行辰河时作者的所见所闻,主要叙写了长滩上船只遇险水手遇难、一位拉纤老人锱铢必较、河边村寨生活即景三个场景,使文章有形象美感,也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使议论不流于空泛。②文章后两段在前文所见所闻基础上展开议论,将日常人生小景纳人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空间予以关照,起到了画龙点睛、丰富内蕴和深化主题的作用,也有哲理的意趣和升华。(意思相近即可)
三、《黄河守桥兵》薛培政
9.作者曾表示要把"返歌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作为自己创作的"安身立命之本"。请结合本文分析这种"正能量"。(6分)
答:①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巾队长严格训练新兵,指导员耐心指导罗爱军,班长教给罗爱军站岗的要求,罗爱军努力训练,认真站他们都认清自身责任,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
②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罗爱军重新回到军营,刻苦训练,在守桥的岗哨上,记下了每一趟过桥列车,这是他不惧艰难,奋勇拼搏的表现。
③关怀新人的人文精神。罗爱军在逃跑时,中队长努力将他追问他避免了范更大错误。罗爱军回到中队后,没有受到处分,指导员循循善诱地给予教导。班长指导罗爱军站好岗哨,罗爱军认习,付诸行动,并传给后来的新兵。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新人的的关怀。
(每点2分)(若考生答“家国情怀”等内容,且分析合理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