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还有一个身份是大学教授,而且是一位喜欢读《万历十五年》的教授。育良书记为何如此喜读《万历十五年》?
《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本非贪色之人,不然,凭借塔的地位和权力,女人似乎是信手拈来的。
但是剧情并非不可翻转。碰到喜欢读书的美女服务员高小凤,学者出身的育良书记忽然间就爱心泛滥,评价其“出淤泥而不染”。才子佳人的浪漫情愫,开始在年近花甲的育良书记心中涌动。于是,两人就在美人计策划者提供的别墅中谈史论今,一个挥毫泼墨,一个红袖添香,然后……就有了然后。
古往今来,人们求人办事往往投其所好,或金钱美女,或古玩字画,绞尽脑汁。而专门找一位女子恶补《万历十五年》,以此来拉拢腐蚀官员,可谓是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且极有儒雅之感。高小凤作为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服务员,能够在一个月内弄懂《万历十五年》,也是很励志!而高育良从一个一直颇理性的学者型官员,最终完败于一个“懂明史”的小姑娘,也是很可惜!
不得不问问:置于育良书记案头,又被人投其所好的《万历十五年》,究竟是一部什么书?
明朝夹在元和清之间,从朱元璋白手起家到燕王夺位、仁宣之治、土木之变等,直至最后吴三桂开边境引满清入关,共历十六帝而亡。
明朝给世人的印象,很多时候都和宦官有关系。另外,就是它的重文轻武——明朝是文人政治的鼎盛期。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对文人盛世的明代万历朝著名大臣和官场运行的描述,估计是热衷权力的育良书记汲取“政治智慧”的一个重要源泉。
万历皇帝所在的时代,正是明朝开始走下坡路之时。万历幼年即位,最开始执政时,一切都仰赖首辅张居正。张居正是万历前期的掌权者,也是他的老师,对他的要求面面俱到,极为严格,万历很长一段时间生存在其阴影之下。
张居正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是他主持的改革,包括财税体制改革的“一条鞭法”,追求改善行政效能的“考成法”等。读者在读张居正的兴衰时,既能看到他的历史功劳,也能读到他宽以待己、严以待人---这是张明显的道德缺陷,私心太过,总重用自己人,对异己切割排挤,而他又为了图求虚名,常授意周边人代他开难言之隐,因而死后,百官对他的批评似乎都是基于道德,而不是功过。
由于道德瑕疵,且改革引发众多保守官僚不满,压抑已久的万历皇帝最终否定了自己的老师。首辅死后,不仅被抄家,与其有关的人、事、物都遭到牵连波及。
看到这,一直被怀疑在经营“汉大帮”的育良书记,估计很有感慨!
万历十五年,是万历皇帝的政治分水岭。本打算借打倒张居正宣告自己的权力与权威的万历发现,他面对的是更为庞大的文官集团——他想册立自己喜爱的妃子所生的儿子为皇太子,却遭到百官反对。
得不到百官的支持,他开始以消极抵抗的方式“怠政”,例如拒绝任命重要的人事更替、迟迟不定皇太子以及和宦官走近沉浸于嬉戏游乐等。
从此点来看,万历是昏君,然而在万历十五年之前,他亲临朝政,事必躬亲,体恤臣民,减少税收,似乎又是贤君的作为。
黄仁宇说这本书不在针砭个人的历史价值,而是宣扬“大历史”观:人事虽然更迭,朝代或许不同,但相同的情况却在发生。我们活在现代,对某人物的评价,有时也单看一时的表现,会说这人变了,变得不老实且处处投机取巧,却不问是否有社会环境的关系或因果。
就像育良书记,他的身上有很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官员的特点。赵家在汉东三十年里,高玉良的政绩谈不上出众,却靠着传统官场的揣摩上意、妥协以及为人处事的学问一路高升,甚至一度超过了政绩突出的李达康。
然而,即使是在和赵瑞龙等人同流合污之后,他依然保持着理性,他太明白官场的是是非非,以打太极的方式保留自己的处事风格。当然,待他最后想悬崖勒马却为时已晚。
高育良喜欢读这段历史的原因,估计就在于它能让人反思:你看着过去这么久的事情了,却还觉得熟悉,究竟是该高兴于自己的自觉,还是该悲哀于我们一再的重蹈覆辙,而没有汲取教训?
宦官专权一直被认为是导致明朝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万历十五年的文官集团,似乎比宦官乱政更加严重。这种文官集团的政治绑架,今天则依然在上演。而要对此进行改造,皇帝、首辅、军将、地方官员、哲学家、乡绅等等各个层面,都需要一场大的改变,而非局部的改造可以完成。
可能,育良书记正是自认为“看透了”这一点,才毫无“避讳”地与小凤姑娘走到了一起。
酷哥注:育良书记其实并未看透,本书蕴含了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在内: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本书的知名度颇高,历史地位毋庸置疑,在此不再赘述。这里仅引用几位名家对此书的赞叹:
朱学勤---初读《万历十五年》,如受电击,至今记忆犹新。
江晓原---就在这彷徨犹豫之际,《万历十五年》出现了,它象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看到,学术文本其实还可以这样写!这坚定了我选择学术生涯的信心。
许纪霖---《万历十五年》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几乎是模仿着这本书来写自己的处女作!
王小波---《万历十五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是怎样作人做事的。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
王 朔---《万历十五年》像一扇窗,打开了我的视野。在现今这个我们自称着繁荣稳定、歌颂着太平盛世、表面上生机勃勃的社会,用黄先生锋利的刀一划,是不是也会发现皮下种种腐烂的肌肤和筋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