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总能踩准时代的脉搏,精准拿捏观众的胃口。从《唐人街探案》系列的轻推理喜剧,到他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控,无不展现出他在商业电影创作上的“聪明”——或者说“小聪明”。
当然,这种“聪明”也无可厚非。在资本的扭曲力场和变现逻辑下,在一众拉胯同行的衬托下,能看到一部智商基本在线、剧情相对完整的电影已属不易,又能苛求什么?陈思诚本就没打算追求“大师”或“深度”,而是以一种尚可接受的方式挣快钱,观众也乐得买账。
《唐探 1900》无疑是这种“聪明”的又一体现。
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当下,排华法案和华人移民的屈辱历史成了一个极具张力的题材。陈思诚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00年的旧金山唐人街,既巧妙避开了政治敏感性,又通过历史隐喻,与民族情绪完成了一次跨时代的呼应。
电影仍有不少瑕疵,比如女性角色过于单薄、工具化;比如部分剧情仍显简单粗暴,甚至不够合理。但在如今市场上,仍不失为一部“还算好看”的商业片。
影片中,清廷侍卫费扬古临死前的一句“救中国”,为在春晚舞台上再次让人大失所望的小岳岳挽回了一些颜面和泪水。不过,从角色设定来看,他左右也得喊句“救老佛爷”才能更符合人物形象——但陈思诚显然不会这样设计。这正是他一贯的“聪明”之处。
周润发在听证会上的那句“Where is equality?”(平等在哪里?),是电影最具震撼力的片段,既契合角色身份,也让历史的回响穿透大银幕。
电影中,一首广东五邑流传的民间童谣《金喜鹊》是主要线索之一:
喜鹊喜,贺新年,阿爸金山去赚钱。赚得金银千万两,返来起屋兼买田。
这类关于华工赴美的“过番歌”,反映了19世纪中国劳工对“金山”(旧金山)的美好憧憬,也注定了无数华工被骗赴美的悲剧命运。
1848年,加州淘金热掀起全球狂潮。据统计,1849年至1851年间,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华工约有25000人涌入“金山”。
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或是躲避太平天国战乱,越来越多的华工选择背井离乡,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
他们吃苦耐劳,工资低廉,自然受到美国雇主的欢迎,却也因此引来了其他淘金工人的不满。1849年,“图卢穆恩暴动”爆发,这也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第一起排华暴乱,60名华工被逐出矿区,财产被当地矿工掠夺。
1863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横贯东西部的铁路——太平洋铁路。由于环境恶劣,条件极端,80%以上的劳工都是华人,总数约1.2万。
据《金钉》一书记载,这条铁路平均每两英里就埋葬了三名华工,共有1200多名华工在施工中丧生,2万磅尸骨被运回中国。
尽管华工以血肉之躯完成了这一工业奇迹,但他们的努力并未换来应有的尊重,反而迎来了更猛烈的排斥与歧视。
1882年,受美国国内矛盾激化等因素影响,《排华法案》出台,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某一族裔的移民限制法案。
排华法案及后续法案禁止华人移民,禁止华人探亲、禁止华人成为美国公民,禁止华人与白人通婚,甚至视华人女性为娼妓。
电影故事发生在1900年,即《排华法案》实施近20年后的旧金山唐人街。
在这里,帮派斗争与种族隔离交织,革命党人与清政府特务的暗战不断。
同时,移民之间的竞争与矛盾也在加剧,比如电影中的爱尔兰帮派与华人社区之间的冲突。就是其它族裔与华工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大额真实写照。
而华裔印第安人猎人阿鬼宝强的身世,也能串联起印第安人被迫迁移到保留地的历史,以及印第安人与华人共同面临的种族歧视和社会排斥。
在电影的最后,我们迎来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发哥保住了唐人街,也庇护了华人劳工,但历史的走向却远比故事沉重。
1904年,排华法案被无限期延长,直到1943年,才在美国与中国结成战时盟友的背景下被废除。然而,排华的阴影从未真正消散,亚裔在美社会的边缘化、歧视与偏见依然存在。
2023年,时任美国总统拜登在《排华法案》废除80周年之际,发表白宫声明,首次正式谴责《排华法案》的历史性错误,并肯定华裔移民对美国社会的贡献。
不过,这一纸声明,究竟是迟来的正义,还是又一次政治正确的权衡?我们不得而知。
《唐探 1900》是一部充满陈思诚式“聪明”的商业电影,它有娱乐性,有市场计算,有巧妙的历史隐喻,也有必要的情绪调动。
但如果观众在观影后,能对华工的血泪史、排华法案的屈辱,以及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的奋斗有所触动,那这部电影的意义,或许就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