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与家庭暴力相关的影视作品,最负盛名的当属2001年播出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这部由冯远征和梅婷主演的电视剧至今都是许多80后、90后的童年阴影。
虽然那时的我已经上六年级了,可还是会被剧中安嘉和怒目圆睁的表情、歇斯底里的发疯和心狠手辣的暴行吓得夜不能寐。
那种令人头皮发麻、心跳加快的恐惧一度让我对演技派演员冯远征产生了PTSD,再看几遍由他出演的《天下无贼》和《非诚勿扰》也难以彻底消除这种病态的心理障碍。
以往的反家暴题材总是会与刑侦、犯罪题材交互在一起,而电影领域关注家暴话题的也仅有《天水围的夜与雾》这一部比较知名的电影。
今天要谈的就是刚刚上线流媒体,号称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反家暴题材的电影《我经过风暴》。
1
影片讲述了一个女性为了自己和儿女可以逃出丈夫家暴的阴影,用石头砸死了丈夫并在另一位女性律师的协助下勇敢面对社会系统和舆论,重启美好人生的故事。
原本和谐幸福、儿女双全的徐敏在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开始从事医疗器械之后,被不满她早出晚归的丈夫陈均屡屡家暴。
徐敏坚决要离婚,并在律师李小萌的帮助下开始收集证据。
虽然徐敏顺利离婚,但仍旧只获得了女儿的抚养权。为了照顾手臂严重受伤的儿子,她离婚之后再次返回那个炼狱一般的家,继续忍受丈夫人面兽心的的恶魔行径,直到濒临崩溃失手杀死了丈夫。
影片剧情方面的心意在于没有被法律层面上的离婚限制住对家庭情感关系和矛盾的继续探索。
离婚之后,陈均用逼迫儿子下跪恳求和打手心体罚等方式威逼徐敏回家。
他十分了解妻子对儿子的疼爱和怀念,并用儿子作为诱骗妻子回家的筹码。
尽管离婚了,但徐敏仍旧无法逃脱丈夫的魔抓,不仅一次次被学医的丈夫用隐蔽式的家暴折磨,甚至还遭到了强暴。
现实中也存在许多离婚后针对孩子抚养权和探视等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冲突,没有了婚姻的一纸条文,家暴已经转变为故意伤害罪,是需要处以刑事处罚的。
这一方面的内容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时常会被忽视掉,离婚并不一定就是家暴问题的结局,如果暴力得不到相应的刑事处罚,那就始终存在隐患。
2
除了剧情上的完整连贯,影片在处理家暴这一敏感话题时也进行了结构和影像上的精心设计。
影片并没有用洞悉一切的客观镜头去呈现出每一次家暴的全过程而是通过被施暴者和目击者心理情绪变化来侧面描绘家暴的恶劣与悲惨。
在最后庭审之前,陈均对徐敏的家暴过程总是一笔带过或者是通过徐敏声嘶力竭的呼喊与反抗来侧面展现。
一方面,导演也是本片的编剧本身就是一位女性,过多血腥暴力的画面可能会引起广大女性观众的强烈不适,更可能会触碰到许多女性的心理接受底线。
另一方面,作为一部关注女性议题和女性救赎的女性题材影片,用女性的真实反应来积蓄的反抗决心,同样可以达到反对家暴,坚持正义的主题表达效果,没有必要非要通过男性视点下的暴力动作来直接展现。
比如在徐敏准备入住酒店,逃离丈夫的控制时被丈夫在酒店大厅里堵了个正着。
那种从扶梯上下来刚巧看到丈夫就在下面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比之后在地下车库的暴力实施过程更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窒息与回荡心底的恐惧。
用人物合理的情绪反应和心理恐惧来展现家暴对受害人心理和精神的摧残,更能令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深切共情,并从中汲取自强不息、反抗到底、互助同行的力量。
此外,相比于20多年前引起全社会广泛热议和反思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本片在探讨家暴之恶的同时,也在强调家暴的传承和教化性。
影片中陈均的母亲就是家暴的受害者,可想而知陈均小时候即便没有受到父亲的直接家暴,也一定在身心上遭受了难以抚慰的伤害。
原生家庭的暴力问题和母亲“丈夫必须管得住妻子”的伦理绑架让陈均的狼性不断积蓄直至爆发。
影片中有两个令我头皮发麻、气血加速的段落。
一个就是徐敏的儿子念念在学校推到了一个滑滑梯时不小心撞到他的男孩。
念念还要动手去打那个男孩,幸好徐敏及时制止了他。
念念问母亲为什么不能动手并说出了那句令人汗毛倒竖、心泪纵横的话“要用毛巾吗”。
这说明念念不止一次看到父亲用毛巾挡着母亲的头猛烈的击打。
因为是学医的,他总能准确避开致命伤,甚至用仪器都很难检测出来这些头部的内伤。
徐敏可能是第一次感觉到了前夫的家暴已经开始影响儿子的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这为之后她反杀丈夫做了一个铺垫。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是最后庭审部分,关键证人念念出庭,从他画的那副父亲殴打母亲的画开始回忆。
画面追随念念的主观视角看到陈均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对徐敏施以暴行。
这些都是念念偷偷看到的,直到最后一次念念来到父母的卧室,看到父亲正在使出全身力气殴打母亲,这时候妹妹也来了。
兄妹两人痛哭不止,母亲一边哭喊一边让两个孩子离开。
让儿女亲眼目睹父亲的恶行,从此在他们心里埋下了童年阴影和恶的种子,这是压死徐敏心理那只脆弱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无法忍受丈夫的恶行,更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女变成暴力与罪恶的传承者,于是她痛下杀手,结束了陈均罪恶深重的一生。
对孩子来说,父母离婚意味着家的破碎,而家庭暴力则是恶的启迪,情感上的割舍,心理上的扭曲,让许多孩子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家暴的传承性和恶劣影响的批判与思考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也是家暴题材、女性议题之外,另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与反思的重要话题。
3
这部电影总体来说叙事比较简洁明快,人物的行为和情感也都比较真实可信,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比如没有展开讲述男主角陈均从好先生、好父亲到家暴男、犯罪分子转变的充分理由,原生家庭之痛和妻子工作的问题对陈均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上。
此外,在徐敏离婚后再次回到那个家之后,她似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仅不争取拿到丈夫家暴的证据,抢夺儿女的抚养权,还任由丈夫对自己施暴,忍气吞声只为了给儿女一个完整的家。
这与那个一心想要离婚,想要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徐敏判若两人。
强行让徐敏降智和变弱也许有凸显女律师李小萌救赎徐敏的原因,毕竟女性帮助女性是当下最火热的世界性社会议题。
可女性等待被救赎和帮助的同时,是否也应该积极展开自救,这才将让女性联合起来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影片发生的时间是2015年之前,选择这个时间大概是为了在最后对2016年出台的反家暴法进行政策宣传。
只是带有政策宣传属性的电影却有一个合理的二孩家庭的设定,彼时可还没有全面开放二孩,身为大学副教授,还能儿女双全,不知道是如何操作的?
相比于《消失的她》,这部影片里的女性互助用能在细枝末节中得以体现。
小到徐敏帮助李小萌收拾屋子和做饭,大到李小萌不顾社会舆论的非议和网络喷子的无端谩骂,帮助徐敏翻案减刑。
这部电影中她者的力量从未消失,这才是女性题材电影应有的细腻表达和共情效应。
只可惜这部本该在2021年率先上映抢占市场先机的电影一再延期,失去了在《消失的她》上映之前引进女性议题热潮,取得非凡市场效益的机会。
尽管如此,还是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关注家庭暴力和家庭中弱势一方合法权利的影片上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点个关注,点亮红心,您的支持就是我日更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