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是比较受欢迎的一部电影,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评价高、观看人数多,受大众欢迎的影视作品都有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价值。因为它通过电影的形式给人们呈现最真实的现实故事、地位的差别、种族的差别、文化的差别…………而正由于这些差别或者其中一种差别就会受到极大的歧视,不管你成就有多大。《绿皮书》就是将这种没人性的种族歧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主角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就是一个成就非凡的伟大的世界级钢琴家,理应拥有德高望重的地位,受人尊敬。然而,即使他那么优秀,那么有成就却改变不了他是一个黑人的事实,改变不了他作为一个黑人仍然被歧视的事实。
绿皮书,是专门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标记,它标注了旅行过程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馆、饭店。《绿皮书》是一部喜剧,但却揭示了最真实的人性歧视。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个黑人钢琴家唐·谢利为了到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地区去巡演,他雇佣了一个粗鲁的白人司机托尼,巡演过程中爆笑不断,在一路巡演路上,他们有过分歧、矛盾,但在对方需要的时候又能够奋不顾身帮助对方,而在这个过程他们最后也放下了各自的偏见,他们最后成了好朋友。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超级震撼的,为种族歧视的同情和气愤,为托尼和谢利的深情厚谊的感动。这部电影虽然喜剧,带给人很多笑料,使人爆笑不断,但也深刻的表现出种族歧视的变态程度。剧中的白人托尼·瓦勒隆,一个魁梧的、行为粗暴的、不富裕的白人。故事一开始就是托尼在科帕当公关的场景,后来因为科帕要进行装修他只能回家去,他是一个顾家的男人,他停业后为了50美元跟别人比拼吃热狗,吃了26根,只为得到那50元补贴家用。在去面试司机的时候,谢利问他是否可以离开家两个月,一开始他是拒绝的,他说他家里有老婆孩子,他不愿意离开他们,到后来迫于生计他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但他承诺圣诞节到来之前一定赶回家来。他又是个行为粗野的人,他不是很有素养,甚至满口脏话,而谢利是个极有教养的文化人。他们简直是鲜明的对比但他们最后却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这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友谊——消除歧视,平等对待。
在电影中我可以发现白人对黑人的那种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比如,托尼家要换地板时,托尼的父亲说了一句话:“你就不应该让你妻子一个人在家,让她跟这些茄子(黑人)独自待在一起”;托尼把黑人喝过水的杯子直接丢到垃圾桶里,所以可以看出托尼对黑人也是带有歧视情感的。而且,面试的时候谢利问托尼:“你可以接受为黑人工作吗?”。在巡演的过程中这种种族歧视更是无比明显,无比犀利,我记得有一些情景:在巡演休息时,谢利想上厕所,当他正要进去时,一个白人叫住了他,不让他进去,让他去外面的树林;托尼和谢利经过一个服装店的时候,托尼让他买套衣服换换风格,店家看到托尼进去的时候极其热情,但看到谢利要试衣服的时候,店家赶紧阻止谢利说:“你不能使用这个试衣间”并且一边说一边将谢利手中的西装抢过来说:“我们可以直接为你量身定做……”谢利气愤而走;在路上,白人警察查车,问了托尼:“你为什么和他(黑人)在一起?你是他的司机,那你就是半个黑人啰?”,他们指着谢利问托尼:“黑人晚上不能在这里,这里是日不落之城!”他们被抓进了警局,并且白人警察对于谢利的话不理不睬;
有一次巡演的时候托尼发现某个大学里为谢利准备的钢琴不是谢利要求的那种钢琴,而且里面都是垃圾,托尼叫人给换了,但是那个人却说:“得了吧,伙计,放在面前这些黑人什么都能弹”,最后在托尼拳头的问候下不情愿的换了钢琴;还有一个是他们巡演的最后一个地点,白人们表面说尊敬谢利,但谢利只能待在事先安排的狭小的试衣间,没有宽敞的办公室,并且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许谢利在餐厅用餐,在最后,谢利放弃出演,离开了。可见种族歧视有多严重,白人们把谢利(黑人)当作病毒一样。我记得谢利与托尼争吵,托尼说他家祖祖辈辈都是最在贫下的小街里,不像谢利可以住在高高的王宫一样的城堡里……;而谢利却大喊:“是,我是住在高高的豪华城堡里,可那又怎样呢?我不知道,如果我不属于白人,不属于黑人,那我还能是谁!”他哭了。这句话道尽了谢利的心酸,是的,如果他不能是白人,不是黑人那他还能是谁,不是白人而是黑人,起码他能得到一部分同种人(黑人)的认同和接受,即使不是全部,但如果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那他什么也没有了。
谢利虽然作为一个黑人,但他也不是完全受到所有黑人的理解和认同的,因为他们的穿着不一样,我记得一个场景,是谢利巡演的时候晚上他入住一个专门为有色人种提供住宿的旅馆,他坐在院子里,那些黑人们邀请他一起踢足球,他婉言谢绝,他们却讽刺说他是因为怕脏了衣服;还有一个是在路边的时候,黑人们在劳作,在看到谢利之后他们一直盯着谢利,用一种陌生的眼神;因此可以看出谢利并不是完全被黑人所接受的,而谢利与黑人的关系缓和是在一个黑人酒店里,他为黑人们弹奏曲子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在巡演过程中,道尽了谢利的心酸,是的,他很优秀、才华横溢:三岁,第一次公开演出,十八岁,在波士顿通俗交响乐团音乐会上首次亮相;拥有心理学、礼仪和音乐上的博士学位;在过去的十四个月里两次在白宫演出,他是一名真正的艺术大师,可即使如此,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南方这个严重种族歧视的地方中巡演仍然寸步难行,在白人的眼里他的这些成就竟比不上任何一个白人流氓乞丐。多么残忍的现实!
他们的这次出行是充满了笑与泪的。但在巡演过程中,他们相互认可,患难与共最终成为一生挚友,他们的友谊是令人羡慕的。托尼这个粗野的白人混混,在巡演中帮了谢利很多,绝不仅仅是出于工作而是出于真心;谢利在与托尼的接触中也收获了很多,在托尼的“强迫”下,他第一次吃了炸鸡,第一次做了真正的自己,放下绅士的架子像托尼一样用手抓鸡腿来吃,那是他第一次真心开心的笑;托尼给了他信心,他非常相信托尼,最后一次巡演因为就餐的问题他说:“我只听你一句话”,是的,托尼说:“不干了”,所以他们毫不犹豫走了,他完全信任托尼。托尼也渐渐消除了偏见,他在第一次给妻子的信中说:“他完全不像一个黑人,他更像一个天使”,一句话蕴含了他对谢利的认可。谢利教会了托尼许多东西:他教会了他写情书,教会了他道理:靠赌博不能赚大钱,“他们赌是因为没有自由选择权,而你有”;靠暴力不能赢,要赢就要赢得有尊严;教会了他遇事要冷静,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谢利是个很能隐忍的人,即使前一秒他受到了莫大的歧视,被打了,但只要一到舞台上,他一定永远都是容光焕发的,他永远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这既是对于事业的认真,也是出于对观众的尊重;所以,难道当我们看到这样的谢利我们还能不惭愧吗?即使全世界都不尊重他,歧视他,但他一定依然尊重他人。以至于后来他依然坚持巡演,最后他终于得到人们的认可,称其“他的精湛技艺配得上众神”。
谢利和托尼之间的友谊是跨种族的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友谊,他们成了一生的挚友,直到2013年相继死去。
谢利本来可以在他们的领域获得更大的成就,得到比巡演多三倍的酬金,但他仍然坚持选择来到南方这个严重种族歧视的地方进行巡演,他巡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寻求种族平等的过程,艰辛而漫长。谢利的其中一个搭档乐手告诉过托尼,“以前也有过黑人来这些地方巡演,而他算是幸运的了,以前巡演的黑人演奏结束外出时被袭击身亡,有的在台上时就遭到攻击”难道人们还不觉醒吗?黑色人种就该被歧视吗?这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揭示了黑人追求平等的道路有多困难曲折,就像中国为了推翻封建统治的过程,就像俄国推翻农奴制的过程,一个漫长的过渡过程!但谢利坚持不懈的巡演让我想起了同样为黑人争取平等权的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黑人民族平等。我至今记得他说: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乔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啊,这多么真诚的渴望,而又多残忍的现实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人人生而平等,呼吸着一个世界的空气,所以,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种族,我们都不应该歧视,所以,请尊重黑人吧,尊重每一个人吧,我们是一个世界的大家庭的兄弟姐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