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谣传村里要拆迁,茶树属于经济作物,赔偿要比其他的作物多一些,所以父亲就在自家地里种了些茶。这几年虽然拆迁没动静,我们却因此喝上了纯正的崂山茶,也对崂山茶有了更切身的了解。
跟蔬菜瓜果类似,崂山茶大体上也分为“大棚茶”和“大田茶”两种,大田茶的采摘期要靠后很多。
因为气候的原因,北方崂山茶大田茶基本上没有明(清明)前茶,也几乎没有雨(谷雨)前茶。所谓的“明前茶”、“雨前茶”,多指那些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类似龙井之类的绿茶。
目前的崂山茶,引种的大都是龙井41号、43号和黄山毛峰,还有平阳特早。家里的崂山茶就是引种的龙井43品种。这是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群体种中选育出来的,经过改良,更适应北方雨水少、气温低的气候特点,增加了抗旱和抗寒的属性。
《晏子使楚》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同样的龙井品种,不一样的水土,孕育出的口味也大不相同。
起初,崂山绿茶的炒制主要是卷茶,后来或许是借鉴了龙井的炒制方法,慢慢也有了扁茶。目前的市场上,扁茶的加工费,基本上两倍于卷茶。
崂山大田茶最早的一批基本上是在每年的五一前后,不同区域因为气温和地形上的差异,也会有时间上的差别,不会太大,最多也就三五天的事儿。
崂山大田茶按照采摘时间,基本上分为春茶、夏茶,伏茶和秋茶。
每一种茶可采大约五至七次不等。以春茶为例,头三次品质最高,新鲜度足够,色泽也清亮,可惜豌豆香浓度稍显不足。后四次的香度足够了,但是色泽稍逊。
鱼与熊掌,确实不可兼得。
夏茶基本可以划入二等,伏茶最差,但是夏茶末期和伏茶确是制作崂山红茶的优质原料,粗枝大叶保存的浓郁香度正好满足了红茶发酵的需要。
天气转凉之后的秋茶,也是很多人的最爱,香味悠长,而且抗冲泡。
农村自种茶园的采摘一般在清晨,天刚擦亮的时候,带着晨露,一芽二叶。采茶工作还是很辛苦的,崂山茶的茶树不像南方茶那么高,需要弯腰坐着马扎,用指尖进行掐采。
“青青园中茶,朝露待日晞”。采茶也算是一门指尖上的艺术。
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举目环望,满眼都是浓浓绿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泥土气息,手指在绽满嫩芽的枝头飞舞,一份融入自然的恬静洒脱在心胸激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大约八九点钟,在太阳真正发威之前,采摘就基本结束了。然后立刻送到专门炒茶的地方,鲜茶叶需要晾开,不能捂坏。
人工炒茶效率太低,而且每个人控制火候的功夫不尽一致,大多数的茶叶还是需要工业化的机器来生产,当然,每个流程时间的掌握还是需要人来完成。
手工铁锅炒茶多见于相关的茶展会表演,或者崂山旅游景点摊位揽客之用,而且,新炒制的绿茶口味并不是太好,需要有一个相当于二次发酵的时间,浓浓的豌豆香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所有美好的东西,可能都需要时间去等待。
父亲对于茶园的养护,简直是一丝不苟。为保证茶叶口感醇厚,有足够的豌豆香味,父亲一直采用的都是养鸡场的鸡粪,熊牧场的熊粪和经过发酵的豆饼,不允许有一点的化肥成分添加。
父亲对茶树的严谨还体现在对农药的把握上。
最近几年,人们的健康理念增强了,对农药残留也逐渐重视起来。作为崂山大田茶,除了最初几茬的春茶,其余的都需要打农药。
其实,农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一般的,都会在采摘完毕后,马上打药,在五六天的采摘周期之后,农药基本上挥发的差不多了,药效也就没有了,而且,采茶采的是后期新发出来的嫩芽,基本上是不带农药的。
毕竟,是自己家人喝的东西,糊弄谁也不能糊弄自己啊。
不过听说崂山北部某些区域,为了增加产量,有打助长剂的,基本上三四天就能采一轮,而且农药使用也更为频繁,有些人从来都不喝自己种的茶叶。还有很多人从其他地方采购鲜叶,回来加工后充当崂山绿茶。
好多的行业,就因为逐利,不择手段,最后整个行业都垮掉了。
在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唯一能做的就是守住本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