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是语文教材中的名篇,是杨绛先生写人记事的一篇散文,看似平淡简单实则内涵丰富,曾同时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现在依然是部编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很多名师大家都对此课有独到的解读和研究。
现代文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王荣生教授曾提出两个非常简明实用的标准:一是学生需求,一是文本体式。优质的阅读课,一定是依据文本体式的解读,一定是依据学情的教学。王荣生教授在《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一文中谈到:阅读与鉴赏“文学性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引领学生咀嚼,读出语言背后隐含的信息。余应潮老师在执教《老王》一课时,就运用了“扣词品析”法,咬文嚼字解读文本。
今晚,在网研社的QQ群里,中学语文组的老师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课例研讨,主题内容就是学习余映潮老师的“扣词品析”。杨丽红老师从课例中读出了余老师的从容与智慧,三个词语的品析分别是整体感知,深层感知,广度感知的思维发散过程,这是有梯度的板块教学。刘飞老师从拾级而上,螺旋递增的“扣词品析”几个板块,思考怎么做到立足教材,深度开发文本,简约朴素、拾级而上的把学生引入高处和深处?悟出我们老师的教学不是要教会学生读懂这一篇,而是要教会学生通过这一篇学会这一类,语言学用、能力训练、素养提升一气呵成。贾振才老师提醒我们要学习余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去品,在读中去思,在读中去悟,在读中知人,在读中明理的教学方法。庞国香老师认为,“三轮”、“病了”、“愧怍”三个词语,“三轮”,是把握文章的基础,“病了”,是理解人物的关键,“愧怍”,是揣摩作者情感的眼睛。三个词语,三个点,串成一条线,提纲挈领,脉络清晰地拎起整个文章的解读品析。魏晓芳老师分析余老师的“扣词品析”法,目标明确,选词准确,思路清晰,评价确切。苏晓菊老师认为“扣词品析”让学生既看到了立体的老王,也看到了立体的作者——人即便无可奈何的活着,要通过高贵的内心进入生命的高贵状态,这是知识分子的内省精神。张萍老师则透过余老师的这节课,对“扣词品析”做了三点思索:品什么词?怎么品?品到什么效果? 张老师的思考是有深度的!张鹏老师觉得余老师本节课的扣词分析法,带给自己最大的触动是每篇文章都有眼睛,也可能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如果能真正的挖掘出这个词语,就能撬动整个文本。吴明凡老师评价余老师的课目标明确,落实到位,重方法指导,重学生感悟,“扣词品析”课文的方法就像一个个攀登高峰的抓手,一步步引领学生登上艺术的高峰,这些关键词又像是一个个美丽的珍珠,余老师引领学生把课文串连成璀璨的项链。于巧言老师分析余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扣词品析”的方法,架构了整堂课,勾连了全篇内容,挖掘了文章主题。深入文本,举重若轻。颜宝玲老师则从自己的课堂谈起,对比于老师的“扣词品析”,有了更深的思考:余老师为什么会选择“扣词”品析的研读方法?为什么会重点品析“三轮”“病了”“愧怍”这三个关键词? 在“扣词”品析的过程中,余老师是如何引导的?又是如何总结的? 余老师是如何“用课文教”?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唐爱芳老师说“三轮”这样一个极为普通的词语成为余老师引领学生打开文本的一把钥匙,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对文本读透了没有?我们找到打开文本的那把“钥匙”了没有?我们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了没有?每一位老师的分享都很精彩,每一位老师都从名师课例的学习中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扣词品析,让学生学会了文本细读的方法;扣词品析,让学生由关注文中人物到关注作者,思维不断开放提升;扣词品析,让学生由点到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扣词品析,是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一个抓手;扣词品析,是老师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口;扣词品析,体现了老师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以词入文,以词带篇,以词析情,层层递进。老师只有课下深研文本,才能做到课堂上浅浅地教,提纲挈领,由点入面,逐步提升,智慧引领学生由浅入深,走向课堂深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阅读教学”界定为一种对话,彻底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师独语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亲近文本,寻找“抓手”,在咬文嚼字中品出语文味,让语文教学充满思想的光芒,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