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指要】(46) 姤第四十四
【卦体与易道】
1、姤卦是个平衡卦。
2、夬卦变姤卦是一次正常的卦变,夬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变成姤卦就是辛庚甲壬己癸。
附图:
【象辞与断语】
1、姤卦新提出的象有 “姤”、“系于金柅”、“羸豕,孚,蹢躅”、“包有魚”、“不利賓”、“包無魚,起兇”、“以杞包瓜”、“有隕自天”、“姤其角”等。
2、“姤”字的本义是女子当政。
【简译】
姤:女壯,勿用取女。
女子强壮,不要取女。
初六,系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
系在车轮的刹车部位,保持稳定吉祥。有所行动,呈现凶险。象瘦弱的猪那样被俘获,徘徊不前。
九二,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包里有鱼,没有灾难,不利于宾客。
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臀部没有肌肤,其行迟滞不前,形势危厉,没有大的灾难。
九四,包無魚,起兇。
包里没有鱼,起来有凶险。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用杞条包瓜,爻内包含着与自身性质不同或相反的东西,有陨石自天而降。
上九,姤其角,吝,無咎。
女子当政的角落,活动范围有限,没有灾难。
【简析】
姤卦是夬卦所变,夬卦是个平衡卦,“原始反终”变成姤卦以后还是一个平衡卦,如果说夬卦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平衡卦,那么姤卦可以说是一个不大稳定的平衡卦,这种区分,与初爻是阳是阴有直接关系。
作为平衡卦,姤卦中地道的作用也不明显,主要是天道与人道的作用。作为稳定的平衡的夬卦,虽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存在着“战争”的危险,存在着“其行次且”的情况,但卦体还能保持稳定不变,能够坚持到“原始反终”;作为不大稳定的或者说是微妙的平衡的姤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夬卦中的矛盾,解决“其行次且”的问题,反而更难坚持。姤卦中有阴阳之间的矛盾,有阳爻内部之间的矛盾,但主要还是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在天道与人道的较量中,人道的作用比夬卦要弱,而天道的作用变得更突出了。
姤卦蕴涵的原则主要有“系于金柅”原则、“羸豕,孚”原则、“蹢躅”原则、“包有魚”原则、“不利賓”原则、“包無魚”原则、“起兇”原则、“以杞包瓜”原则、“有隕自天”原则、“姤其角”原则等。
1、“系于金柅”原则。“金柅”为车轮上刹车的部件,为金属所制。“金”字最先见于蒙卦“见金夫”,我们说这是一个与天干有关的爻象,具体说就是戊或庚,姤卦是个“复筮卦”,所用天干为己庚辛壬癸甲,作为原则,“系于金柅”的意思就是与庚有联系。
2、“羸豕,孚”原则。“羸豕”为瘦弱的猪,“羸豕,孚”作为原则,就是形容这个爻的孱弱、无助和被动服从的状态。
3、“蹢躅”原则。“蹢躅”为徘徊不前,作为原则,区别于屯初的“磐桓”,“磐桓”也有徘徊、逗留之意,但这是左右的运动,而“蹢躅”是一种前后的运动。
4、“包有魚”原则。“包”字最先见于蒙卦“包蒙”,我们说这是一个与天干顺序有关的爻象,在天干顺序中,前者为“包”,后者为“承”,如甲包乙,乙包丙等。“鱼”字最先见于剥卦“贯鱼以宫人宠”,我们说“鱼”这个象一般表示阴爻。“包有魚”作为原则,就是指阳爻包纳阴爻。
5、“不利賓”原则。“賓”为賓客,“不利賓”的意思是对賓客不利。在卦体上,与某爻相对待的就是“賓”,如以二爻为“主”,则四爻就是“賓”。
6、“包無魚”原则。“包無魚”与“包有魚”相反,意思是阴爻不被阳爻所包纳。
7、“起兇”原则。“起”有站起、起立、突起等义,是由下向上的一种运动,“起兇“就是如果向上就难免凶险。
8、“以杞包瓜”原则。“杞”即枸杞,“以杞包瓜”的意思是用枸杞的荆条包瓜,瓜当然是包不住的,作为原则,是比喻那种做不可能做的事情。
9、“有隕自天”原则。“隕”为陨石,“有隕自天”的意思是有陨石会自天而降。
10、“姤其角”原则。“角”字前见于晋卦“晋其角”,有顶端、角落的意思。“姤其角”的意思就是“姤”按照人道顺序发展到顶端。
结合卦体与易道,我们再探讨一下姤卦的卦辞与爻辞。姤卦的天道,与蒙卦、讼卦、益卦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前几个卦都是失衡卦,姤卦是平衡卦。在失衡卦中,受地道的作用,初爻无一例外的有被迫离位的倾向,当然离不离位,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平衡卦就没有这个问题,如果说初爻有所举动,那么不是天道起作用,就是人道起作用。
初爻的最大作用就是支撑卦体并使之保持稳定,其次才是自身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蒙卦二强四弱,从地道上看有被迫至四的倾向,蒙二为庚,初为辛,四为壬,从天道上看也是初爻至四有现实性,所以蒙初辞是“利用刑人,用说桎梏”,只因为蒙二至初正与人道相悖,当然还有别的一些原因,蒙卦还是坚持到“原始反终”,从而变成了需卦。讼卦二四平衡,三五失衡,讼初辞为“不永所事”,什么是“不永所事”呢?就是不能长久地坚持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个事业就是支撑卦体,果然到了师卦变成四爻,到了比卦变成三爻,失去了初爻支撑卦体的作用。从蒙、讼两卦中得到的一个启示是,要初爻能“永所事”,自身强大是必要的,蒙、讼初爻为阴为弱,这可以看作是它们很难坚守初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还有个原因是看天道与人道的走向,蒙初虽弱,尚能坚持,其中原因就是初二之间是个“天人相悖”。益初是个阳爻,表明自身强大,但在五爻的压迫之下,“利用为大作”,大作的结果是没有“不永所事”,但自身却由阳变阴,成了夬卦的上爻,再变成了姤卦的初爻。由此我们得到的另一个启示就是,合适的地道、天道与人道,也是初爻能不能不能坚守初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姤卦初爻是个阴爻,在这一点上与蒙初、讼初是一样的。与蒙、讼不同的是,蒙、讼上面五爻有阴有阳,而姤卦上面都是阳爻。初爻不论阴阳,只要是占据初位就是“人元”,都支撑着卦体,或者说上面诸爻都要靠这个爻来支撑,那么对于什么是“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从它是人元、支撑卦体、主宰社稷等情况看,它可以说是“执政”,但卦分“原筮”、“复筮”两类,只有“原筮卦”的初爻才是“大君”,“复筮卦”的初爻只能算是“临时执政”,不是“大君”,所以就叫“姤”。姤初虽然是个阴爻,但从上面诸阳爻都要靠这个爻来支撑这一点来看,它也是“壮”,取象“女壮”,就是因为姤初为阴。
为什么姤卦卦辞又说“勿用取女”呢?“勿用取女”一辞,最先见于蒙卦,蒙三有两个阴阳媾和的机会,一个是二爻与三爻,一个是上爻与三爻,二爻至三合乎人道,一般这种媾和叫“匪寇婚媾”;上爻至三合乎天道但不合人道,一般这种媾和就叫“取女”。姤卦初爻为人道上的开端,无论哪个阳爻到此都不合人道,所以叫“取女”,“勿用取女”不是说这个爻是“一女侍五男”,是“淫乱”,而是因为这个爻支撑卦体,动而难免失位,造成卦体的坍塌。
姤卦二、初、四、上顺序为庚辛壬癸,这四个爻构成一个“圆圈”如轮,其中二爻庚为“金柅”,初爻辛在二爻之下,故曰“系于金柅”。姤卦卦体平衡,所以初爻保持稳定吉祥,这就是“貞吉”。如果初爻有所动作,卦体难免倾覆,所以是“有攸往,見兇”。在群阳的高压之下,在初二之间存在着“天人相悖”的情况下,初爻好比是“羸豕”,只有服从,进退不得,这就是“孚,蹢躅。”
姤卦二爻为庚为阳,初爻为辛为阴,依照天道顺序是庚包辛,所以二爻辞讲“包有魚”,这同蒙二的“包蒙”是一样的。姤二包初,自身没有灾难,但是却对四爻不利,这同蒙初“利用刑人”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姤四也是“人”,只不过姤四比蒙四强大而已,所以姤二辞还讲“無咎,不利賓。”
姤三与夬四是同一个爻位,都是天元甲,不同的是甲在夬卦中是“只出不入”,到了姤卦就成了“只入不出”。所谓“臀無膚”在夬卦中是指初爻乙,在姤卦中就是指上爻癸,它们都是阳爻,缺少柔软性。姤三与夬四还有个共同之处是“其行次且”,但原因是不一样的,夬四至五是不合时宜,姤三是根本没有行动的能力,因此,夬四能够“牵羊悔亡”,而姤三则是“厲,無大咎。”
姤四为壬为阳,按照天道顺序是“包”上爻癸,但上爻是个阳爻,所以是“包無魚”。如果四爻依照天道上行,这就是“起”,在卦体平衡的情况下,四爻是“起”不来的,所以爻辞判断为“兇”。
通观姤卦的卦象,是一个阴爻在下,五个阳爻在上,这就好比用杞条包瓜,这是只有傻瓜才能干的事,因为不把杞条编成筐,单用一根杞条是根本包不住瓜的,这预示着姤卦解体的必然。“含章”一辞先见于坤卦,那是一个“初筮告”,说明爻内包含着与自身性质不同或者相反的东西。姤五讲“含章”也是说爻内包含着与自身性质不同或者相反的东西,那么姤五的“含章”与坤三的“含章”有那些不同呢?明显地看,坤三是个阴爻,姤五是个阳爻,这说明含不含章,与爻的阴阳没有关系,或者说阴爻可以含章,阳爻也可以含章,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含章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这只有从数上去分析,假定姤卦初爻是一个包含着九个地数的纯阴爻,上爻是一个包含着九个天数的纯阳爻,其它四个阳爻都包含着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这样总用天数为二十五个,总用地数为二十九个,这样从卦体的状态上讲就是一个“绝对平衡卦”,两个“跷跷板”完全呈水平状态。但是我们知道,这样一种数结构说明天数已用其全,但还缺少一个地数,这个地数就潜藏在姤卦五爻己里,如果这个地数不出现,那么姤卦就真的“绝对平衡”,同时又是绝对僵化。如果这个潜藏着的地数上岗并替换下一个天数,那么姤卦五爻就会变成一个包含着三个天数与六个地数的阴爻,三与五这个“跷跷板”就会发生倾斜,上爻乘势倒向三爻,这就是爻辞中说的“有隕自天”。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同是“含章”,坤三和姤五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坤三的“章”是大衍数,这样的数可以从别的爻获得,也可以周流到别的爻里去;姤五的“章”却是定位数,它们只是在本爻中变换,永远也不会跑到别的爻里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把类似坤三的“含章”叫做“相对的含章”,而把类似姤五的“含章”叫做“绝对的含章”,“绝对的含章”的爻就是己爻,其它爻没有这个情况。
按照人道,姤卦发展到最后就是上爻,这是顶端,也可以说是进入角落,虽然这是一个无比强大的爻,但在平衡的条件下,它的作用也很有限,对卦体的影响,甚至还不如姤五当中的一个天数与地数的变换,当然这个爻也没有什么灾难,所以爻辞讲“姤其角,吝,無咎。”
【误区】
姤卦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启示我们透过“含章”了解卦爻的数结构,这是阴阳变化的根据,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判断卦体平衡与不平衡的依据。“含章”不是传统易学说的什么“阴虽有美而含之”那么简单,如果说坤三的“含章”是“阴虽有美”,那么对姤五的“含章”又该如何解释?
【周易指要】(47) 萃第四十五
【卦体与易道】
1、萃卦是个失衡卦。
2、姤卦变萃卦是一次正常的卦变,姤卦的天道是辛庚甲壬己癸,变成萃卦就是乙己丙甲戊丁。
附图:
【象辞
与断语】
1、萃卦新提出的象有 “萃”、“王假有廟”、“用大牲吉”、“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引吉”、“孚乃利用禴”、“萃如嗟如”、“萃有位”、“匪孚”、“赍咨涕洟”等。
2、“萃”字的本义是聚集。
【简译】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通达,王来到庙堂,适宜出现大人,通达而且适宜稳定,用大的牺牲吉祥,适宜行动。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有服从者不能坚持到最后,出现了混乱和聚集的事情,像是号啕,又握手言欢,不要惦念,前往没有灾难。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牵引来者吉祥,没有灾难,服从者用来祭祀。
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聚集像是不情愿的样子,没有什么利益,小有恨惜。
九四,大吉,無咎。
大则吉祥,没有灾难。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聚集中有自己的位置,没有灾难,不是俘虏,“元”长期稳定,悔事消亡。
上六,赍咨涕洟,無咎。
悲痛哀伤,没有灾难。
【简析】
萃卦是姤卦所变,姤卦是怎样变成萃卦的呢?原来姤卦是个平衡卦,平衡虽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过分的平衡就会陷入僵局,陷入僵局的卦一般表现为诸爻很难运动,很难交往、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薄弱的环节就会发生变化,这里所说的薄弱不是指爻的本身,而是爻的时位,当然这里也有人的作用,就姤卦而言,六爻当中最薄弱的是五爻,因为这是一个“绝对含章”的爻,或者说是一个能够“生章”的爻,假定它是一个包含着四个天数与五个地数的爻,不需要外界影响,只要定位数一变换,这个阳爻就会变成阴爻。又因为在姤卦中,五爻是时间上的开端,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因此它变化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上爻,如果五爻的“章”有了变换,三与五这个“跷跷板”就会倾斜,那时上爻至三就成了既合天道,也合地道,这就出现了“有陨自天”的局面,这也会加强三爻的力量。再次是四爻,四爻虽然“起凶”,但由不得又不起,因为别无出路。最不善变的当然是三爻,三爻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如果说变,也是越变越强,其次是初爻与二爻,这两个爻之间存在的“天人相悖”,使得初爻不能至二,二爻也难以至初。这些情况,决定着姤卦在“原始反终”变成萃卦的过程中,一些阳爻的力量变弱,具体说就是姤卦的四爻、五爻和上爻由阳变阴,初爻、二爻、三爻未变,这样姤卦也就变成了萃卦。
萃卦蕴涵的原则主要有“王假有廟”原则、“用大牲吉”原则、“有孚不終”原则、“乃亂乃萃”原则、“若號,一握為笑”原则、“引吉”原则、“孚乃利用禴”原则、“萃如嗟如”原则、“萃有位”原则、“匪孚”原则、“赍咨涕洟”原则等。
1、“王假有廟”原则。“庙”字为经文中首次出现,此前在家人卦五爻中曾有“王假有家”一辞,我们说那是天元甲,家人卦以家庭取象,但家庭成员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王假有家”作为原则,一是说明这个爻就是“王”,二是说明“王”这样身份的人也不能脱离开家庭单独存在。萃卦中的“王假有廟”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家人卦的“王”在五爻,在卦体上,初、三、上、五这四个爻构成一个圆圈,二爻与四爻居于中间的位置,如此看来,“庙”在中间,“家”在边侧。
2、“用大牲吉”原则。“大牲”即大的牲畜,“用大牲吉”的意思是用大牲畜做为贡献吉祥。经文中有马、牛、羊、豕等象,“大牲”当是马、牛一类。
3、“有孚不終”原则。“终”为终结,“有孚不終”的意思就是有服从者不能坚持到最后,半途而废。通常是指人道上不能坚持到底。
4、“乃亂乃萃”原则。“乱”为混乱,“萃”为聚集。“乃亂乃萃”的意思就是出现混乱状态,需要重新聚集。作为原则,一是聚集以混乱、分离为前提,没有分离,也就没有聚集。二是择其善者以相处,实现安定团结。
5、“若號,一握為笑”原则。“若號”是像要号啕,“一握为笑”为握手言欢。作为原则,是讲爻与爻之间的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里要表达的是对立是表面现象,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统一是实质。
6、“引吉”原则。“引”为吸引,作为原则,是讲爻与爻之间的一种接纳、吸取现象。“引”的能力,通常是阴爻比阳爻的引力大,低位比高位引力大,终结比开端引力大。
7、“孚乃利用禴”原则。“禴”为禴祭,“孚乃利用禴”的意思是服从者利用禴祭,求得保佑,作为原则,是讲爻用来摆脱厄运,求得安宁与吉祥。
8、“萃如嗟如”原则。“嗟如”是叹息悔恨的样子,“萃如嗟如”的意思就是聚集就像是叹息悲伤的样子,作为原则,是说随着爻与爻之间的分化组合而出现的一种失落的状态。
9、“萃有位”原则。“位”为位置、地位,“萃有位”的意思是聚集要有位置,作为原则,是讲诸爻向什么位置聚拢的问题。
10、“匪孚”原则。“匪”通非,“匪孚”的意思就是不是俘虏,作为原则,强调的是这个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11、“赍咨涕洟”原则。“赍咨”是悲伤的怨声,“涕”是流眼泪,“洟”是流鼻涕。作为原则,说的是爻脱离了群体,因孤独、无助而悲伤的样子。
结合卦体与易道,我们再探讨一下萃卦的卦辞与爻辞。萃卦的天道,与屯卦、需卦、损卦和夬卦是一样的,与夬卦的不同是,夬卦是平衡卦,萃是失衡卦。与屯、需、损这几个失衡卦比较,这几个失衡卦是一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而萃卦是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再加上萃初是个阴爻,较比屯、需、损的基础都要薄弱,因此我们说萃卦是个严重失衡卦。我们知道,失衡卦有静态失衡与动态失衡之分,萃卦不仅严重失衡,还因为萃四至初既合天道,也合地道,所以它还是一个“动态失衡卦”。
由于萃卦是一个严重的动态失衡卦,所以就产生了以下几种可能,一是便于运动,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爻都便于运动,特别是在什么道上的运动;二是便于分化组合,分化组合的原则有从爻自身的利益出发,也有从整个卦的利益出发;三是适宜出现强有力的人物,这是稳定卦体的需要;四是需要一个聚集的基地,没有这个基地,也就不能聚集。
萃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四,四爻与五爻都有迫初之势,其中四爻至初更占天时,但这只是一时的情况,假定四爻甲取代初爻乙来到初位,那么它就不仅失去势能,而且会由“只出不入”变成“只入不初”,这就形同解卦的初爻,没有活力,显然从发展的角度看四爻以不入初位为好。五爻也有进入初位之势,但由戊至乙需要七个时间单位,所以初爻能否顶住四五两个阳爻的压力,特别是四爻的压力,固守初位,成了萃卦最核心的问题。
萃卦便于运动,这就是卦辞讲“亨”的原因。“王假有廟”表示天元甲在四位,也就是居于中间的位置。“利見大人”是说萃卦的形势,适宜或需要强有力的人物出现,前面在对蹇卦的探讨中,我们曾就“利见大人”的原因或条件做过一些说明,比如乾卦二五爻中的“大人”是在转折条件下产生的;讼卦、蹇卦适宜出现“大人”,是在出现僵局的情况下出现的,萃卦适宜出现“大人”,与乾、讼、蹇的情况有所不同,既不是因为转折,也不是因为僵窒,而是因为在分化中需要统一,或者说是在动荡中需要稳定,卦辞“亨,利貞”就是讲通过通达求取稳定。“用大牲吉”的意思是要通过大的牺牲换取吉祥,“大牲”系指萃三丙,这个爻的取象是“牛”。“利有攸往”则是说适宜运动。
萃卦初爻是“大君”,按照人道顺序,自初至上为有终,但是五上之间是个“天人相悖”,特别是由五至上不仅有违天道,也有违地道,所以五爻是不可能至上的,这就是“有孚不终”,为什么说这个爻是“孚”呢?因为它应当服从初爻的意志。既然五爻不能坚持到底,于是就出现了混乱和重新聚集的局面,这就是“乃亂乃萃”;初爻受四爻压迫,难免悲伤,但是初为乙,四为甲,换一个角度讲,甲是乙的支持者,是靠山,如同坎卦的“坎不盈,祗既平”,坎初与萃初一样,都是乙,不同的是甲在坎为五,在萃为四,“若號,一握為笑”就是说的初乙和四甲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所以爻辞又讲“勿恤,往無咎”,意思就是不用担心,前往没有灾难。
萃二为己为阴,在萃卦中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作为阴爻,这种吸纳能力更大。在萃卦失衡的情况下,二爻的“引”有两反面的意义,一个是“引”初,这合乎人道与地道,只是由乙至己需要四个时间单位;另一个是“引”五,这合乎天道,也是一个阴阳和合。无论是哪个“引”,对自身和卦体的稳定都有利,这就是“引吉,無咎”,如果是“引”五,那么这就等于给五爻提供一个庇护所,这就是“孚乃利用禴”。
萃卦三爻的周边有三个阴爻,只有四爻为阳,从现象上看,由三至四合乎人道,也可以说是个“求婚媾”,但是三为丙,四为甲,由丙是不可能至甲的。这样萃三也就很难聚集,这就是“萃如嗟如,無攸利”。在三五失衡的条件下,三爻至上既合天道,也合地道,这种情况如同屯三的“即鹿无虞”,所以是“往無咎”,只是因为柔弱,所以是“小吝”。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设想,假如萃三变成阳爻,那么它就可以平衡五爻的力量,所谓“利见大人”、“用大牲吉”,就是说这个爻太需要加强力量,克服“小吝”。
萃卦四爻是天元甲,是假于庙的“王”,所谓“大吉”不是说它吉的程度有多大,而是与五爻相比较,看谁的量大,假定四爻的量小于五爻,那么对初爻的影响四爻也就不如五爻,我们知道,屯五对屯初也有一个影响问题,影响小的时候就没有威胁初位的问题,影响大的时候就有可能颠覆卦体,这就是“小贞吉,大贞凶”的原因。萃四对初爻的影响大过五爻,也能抑制住五爻的返初,不会造成灾难,所以是“無咎”。如果把“大吉”理解为特别吉祥,那么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特别吉祥的情况下还说“无咎”。关于萃四的行动,我们不妨再做进一步分析,这个爻按照人道当至五,如同夬四的“牽羊悔亡”,只是这里有一个时间差;按照天道与地道当至初,但是这里有两种形式的运动,一种是数的运动,另一种是爻(连同爻位)的运动,数的运动上面已经谈到,那是对初爻的接济、支持,当然这种接济也要有度,那就是不影响自己的“大”;爻的运动是取代、排挤。夬四“聞言不信”,这里的“言”是说它有取代初爻的意图。萃四是假于庙的“王”,这个“王”是不会离开“庙”的。这就是说萃四如果有运动,也是数的运动,不是爻的运动。
我们知道,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爻,应当包括数、位、时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位是爻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位的爻同没有爻的位都是不可思议的。相对于位而言,数有大衍数与定位数之分,大衍数周流六虚,因此可以看作是“无位”。萃五讲“萃有位”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里说的不是爻,而是爻中的数,就是说这个爻中的数不要离开这个位置,这与萃四是不一样的,萃五爻中数原来是多少,就保持多少,这样就没有灾难。萃五不是初爻的“孚”,初爻对五爻是鞭长莫及,没有制约能力;萃五也不是二爻的“孚”,它有自己的独立性,没有必要跑到二爻那里去寻求庇护,这就是“匪孚”。“元永貞”一辞的“初筮告”是比卦辞“原筮元永贞”,那是说师卦的初爻“变方不变位”,继续充当比卦的初爻。为什么比卦要讲“原筮”?因为师是比的“原筮卦”,比是师的“复筮卦”。萃卦为什么不说“原筮”?因为萃卦本身就是“原筮卦”。萃五保持自身的数不变,静待时间变化,这样局面会有改观,所以是“悔亡”。
萃上的形势类似屯上,屯上是“泣血涟如”,萃上是“赍咨涕洟”,这都是因为它们遇到了孤独、无助的情况,虽居高位,却什么作用也没有,但是这种孤独与无助,也使它们避免伤害,所以又是“無咎”。
【误区】
在某种意义上说,萃卦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乱世”,在“乱世”当中重新组合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萃有位”一辞说明了爻是数、位、时的统一体,没有位的爻和没有爻的位都是不可思议的,位有高、中、低的区别,初爻是“人元”,“原筮卦”的初爻是“大君”。阴阳是爻的属性,不是位的属性。传统易学把六爻区分为阳位、阴位,这是一个很大的谬误。
【周易指要】(48) 升第四十六
【卦体与易道】
1、升卦是个失衡卦。
2、萃卦变升卦是一次特殊的卦变,萃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变成升卦就是癸甲庚己壬辛。
附图:
【象辞与断语】
1、升卦新提出的象有 “升”、“用見大人”、“南征吉”、“允升”、“升虛邑”、“王用亨于岐山”、“升階”、“冥升”、“利于不息之貞”等。
2、“升”字的意思是由低向高的运动。
【简译】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元是通达的,适宜大人发挥作用,不要担心,向南征伐吉祥。
初六,允升,大吉。
允许升高,大则吉祥。
九二,孚乃利用禴,無咎。
服从者用来祭祀,没有灾难。
九三,升虛邑。
升高到空虚的城邑。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無咎。
王在岐山用来通达,吉祥,没有灾难。
六五,貞吉,升階。
保持稳定迹象,升到阶上。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在幽冥中升,适宜不止息的稳定。
【简析】
升卦是萃卦所变,萃卦是怎样变成升卦的呢?通常人们都是把升与萃说成是“覆卦”,“覆卦”就是倒过来,萃倒过来就是升,升倒过来就是萃,其实不对。升与萃的关系,正如比与师的关系,它们不是倒过来,而是两个卦的初爻是同一个爻位,上爻也是同一个爻位。中间四个爻做了一个旋转,当然爻所代表的时间和运行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说萃卦初上不动,中间四个爻做了一个180度的旋转,这样萃卦就变成了升卦。
为什么萃卦不是上爻变成升卦的初爻呢?问题出就出在萃卦的“有孚不终”上,萃五不能至上,这是人道上的“不终”;也不愿到萃二寻求保护,这是天道上的“不终”,于是爻的运行也就不能按照正常的顺序“原始反终”,只有发生特殊的变化,萃五讲“元永贞”就是说初爻这个爻位要保持长期不变,初爻是“人元”。
萃卦是严重的“动态失衡卦”,升卦也是严重失衡卦,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初爻又是一个弱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升卦却是一个“动态平衡卦”,原因是萃卦中有一个“天人相悖”,即五爻与上爻之间;升卦有两个“天人相悖”,既三与四和五与上之间,但比萃卦多了一个“天人合一”,也就是初与二之间。这样,升二虽有压迫初爻之势,但正与天道和人道犯顶;三爻虽有压迫初爻之势,但三爻的天道方向是向上。由于这个变化,升初的日子就比萃初好过多了,不用再担心“有孚不终”的问题。
升初与萃初是“同位异时”,都是“人元”,但因为萃是“原筮卦”,初爻是真正的“大君”,升是“复筮卦”,初爻就不再是“大君”,而只能是“临时执政”。
升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三,三爻虽然暂时对初爻没有威胁,但它的去向却关系到升卦未来的命运。
升卦蕴涵的原则主要有“用見大人”原则、“南征吉”原则、“允升”原则、“升虛邑”原则、“王用亨于岐山”原则、“升階”原则、“冥升”原则、“利于不息之貞”原则等
1、“用見大人”原则。在周易经文中,“利见大人”一辞一共出现七次,即乾卦二、五,讼卦辞,蹇卦辞和蹇上,巽卦辞,还有就是萃卦辞;“用见大人”一辞仅有一处,就是升卦辞。我们说“利见大人”就是客观条件(包括需要)具备出现强有力的人物,是时势造英雄;“用见大人”则是强而有力的人物已经出现,现在正发挥作用,是英雄造时势。
2、“南征吉”原则。依据乾坤定位,丁辛为南,升卦上爻为辛,“南征吉”的意思就是向上爻辛方向征伐吉祥。
3、“允升”原则。“允”字前见于晋卦三爻“众允”,“允升”的意思就是允许上升,这里强调的是客观条件。
4、“升虛邑”原则。“虚”字为经文独字,意思是空虚,“升虛邑”的意思是升入空虚的城邑,作为原则,是象征阴爻,与用“实”象征阳爻一样。
5、“王用亨于岐山”原则。“岐山”,据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岐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王用亨于岐山”的意思是“王”在岐山赏赐诸侯。
6、“升階”原则。“階”为为阶梯,是升高的一个梯次或途径。作为原则,说明六爻是分梯次的。
7、“冥升”原则。“冥”字前见于豫卦上爻“冥豫”,我们说“冥”有昏冥、消失等意,豫卦上爻行将进入四位,四爻在卦体上直接看不到,所以像是消失。升卦上爻的“冥”也有昏冥、消失之意,但这里不是说爻的消失,而是指数的暗中运动。
8、“利于不息之貞”原则。“不息”是不止息、不停顿,贞是稳定、稳固。“不息之貞”看似矛盾,实际上说的是数要不止息地周流,而爻位要保持稳固。
结合卦体与易道,我们再探讨一下升卦的卦辞与爻辞。升卦的天道,是此前的卦所没有的,六爻之间,存在着一个“天人合一”和两个“天人相悖”,这种情况在六十四卦中也是比较罕见的。卦爻运行当中遇到了“天人相悖”,一般来说是很难正常运行,只有“改道”,升卦中就有“改道”情况。卦爻运行当中遇到“天人合一”,一般说来就能顺畅的正常运行。
初爻是“人元”,“元”的意义是开端,是“善之长也”,所以通达是很重要的,卦辞中凡有“元亨”的提示,说明初爻都能通达,当然通达的方向可能不一样,例如坤卦讲“元亨”,这是初与二的通达;大有讲“元亨”是初与五的通达;蛊卦讲“元亨”也是初爻至五;升卦讲“元亨”是指初爻至二。坤与升的初爻至二都是既合天道,也合人道,我们就叫“天人合一”。
萃卦讲“利见大人”,我们说它与乾、讼、蹇的情况有所不同,既不是因为转折,也不是因为僵窒,而是因为在分化中需要集聚,或者说是在动荡中需要稳定。这个即将出现的“大人”不是萃卦中的两个阳爻,也不是升卦中两个阳爻,因为这些阳爻都是已经出现。但是新的“大人”不是凭空而来,这既需要合适的客观条件,也需要其它爻的接济、扶持。升卦三爻就有这个接济、扶持新的“大人”出现的任务,因此升卦辞讲“用现大人”就是发挥现有“大人”的作用,因此我们说这是“英雄造时势”,这不需要抚慰。升三为庚为西,上为辛为南,“南征吉”就是说这条路线吉祥。
坤卦与升卦的初爻至二都是既合天道,也合人道,但是两者也有不同之处,坤卦是个平衡卦,地道的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天道与人道的作用;升卦是个失衡卦,虽然初爻至二是个“天人合一”,但因为二爻有迫初之势,所以初爻的“升”就需得到二爻的允许,这就是“允升”。初爻虽然是个阴爻,但阴爻与阴爻的量不一定一样,如果这个阴爻是一个量大的阴爻,这就容易顶住二爻的压力,实现上升的目的,这就是“大吉”。
萃二讲“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我们说这个爻为己为阴,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有很大的吸纳能力,所以能“引”,能给陷于困境的爻提供一个庇护。升卦二爻为甲,甲在升卦中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也有“引”力,与萃二不同的是,升二是个阳爻,吸纳能力比萃二相对要小,因此爻辞也讲“孚乃利用禴,無咎”。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萃与升的关系不是“覆卦”,设想如果它们的关系是“覆卦”,那么萃二应当变成升五,萃四应当变升三,这样断然不会在萃二与升二上都写着“孚乃利用禴”。
升卦三爻为庚为阳,但在人道上却是个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爻,进四合乎人道但正与天道犯顶,退二是不合人道且不合时宜(由庚至甲需要四个时间单位)。这样三爻还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返初,这合乎地道,但不合人道也不合时宜(由庚至癸);至上合乎天道,但也不合人道与地道。从整体利益考虑是至上,这就是卦辞中所说的“南征吉”。上爻为阴若虚,所以爻辞说是“升虛邑”。
随卦上爻讲“王用亨于西山”,升卦四爻讲“王用亨于岐山”,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原来随卦是个“原筮卦”,随卦的“王”是五爻甲,甲试图通过上爻戊赏赐诸侯。升卦是个“复筮卦”,升卦中的“王”是四爻己,己试图通过三爻庚赏赐诸侯,庚也是西,但为什么这里不叫“西山”而叫“岐山”呢?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甲在“岐山”以东,所以称“岐山”为西山,己在“岐山”之西,所以就不能叫西山,而只能叫“岐山”了。这是升卦之王求取通达的一种表现,所以是“吉,無咎。”
升卦五爻是个弱爻,至上合乎人道但正与天道犯顶,至初合乎天道但不合人道与地道,在这种情况下,五爻的最佳选择是保持不动,这就是“貞吉”。相对于初上两爻而言,五爻位居其间,这是一个梯次,所以是“階”,对初爻而言这就是“升階”。
升卦上爻也是一个弱爻,卦辞中讲“南征吉”,“南”就是这个爻;三爻辞讲“升虚邑”,“虚邑”也是这个爻。从位上说,上居穷高,已经不可能再升;从视觉上看,上爻还不是完全看不到,这与四爻完全看不到不同,那么为什么上爻叫“冥升”呢?原来这里的“升”说的不是爻,而是爻里的数,数通过上爻这个渠道流向五爻,这是看不到的,所以叫“冥升”。升上的作用,就是保持爻位稳定,让数顺畅的流动,这就是“利于不息之貞”。
【误区】
升卦与萃卦的“萃有位”一样,说明爻是数、位、时的统一体,数一定有位,位也一定有数,或者说位是由数而定,由数构成。但因为数分定位数与大衍数,所以位与数还是有区别的,位的移动,必然连带位里的数,而数的移动却不一定影响位。经文中的“居”字就是指的位,“素”字指的是数,“利于不息之贞”说的就是数动而位不动。传统易学不了解卦爻的数构成,当然也就不知道数与位的关系。
【周易指要】(49) 困第四十七
【卦体与易道】
1、困卦是个失衡卦。
2、升卦变困卦是一次正常的卦变,升卦的天道是癸甲庚己壬辛,变成困卦以后就是丁丙己戊甲乙。
附图:
【象辞与断语】
1、困卦新提出的象有 “有言不信”、“臀困于株木”、“入于幽穀”、“三歲不覿”、“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來徐徐”、“困于金車”、“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等。
2、“困”字的意思是陷入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
【简译】
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通达,稳定,大人吉祥,没有灾难。有议论不要相信。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穀,三歲不覿。
臀部为株母木所困,进入“幽穀”当中,三岁不能相见。
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兇,無咎。
为酒食所困,穿“朱紱”的人刚刚到来,适宜享用祭祀,征伐凶险,没有灾难。
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为石头所困,依托蒺藜,进入其宫,不见他的妻子,凶险。
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缓慢地到来,困在金车之上,惜恨,有结果。
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受到削鼻断足的刑罚,为穿“赤紱”的人所困,慢慢地才得以解脱,适宜用来祭祀。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为葛藟所困,在臲卼之上,是动也悔,不动也有悔,征伐吉祥。
【简析】
困卦是升卦所变,升卦是怎样变成困卦的呢?萃卦辞讲“利见大人”和“用大牲吉”,我们说萃卦展现的混乱局面,需要强大的人物出现,“大牲”通常是马、牛一类牲畜。升卦辞讲“用见大人”,我们说这是发挥现有大人的作用,是英雄造时势。升卦中的阳爻有两个,二爻是个“只入不出”的爻,三爻是“升虚邑”,表明这个爻有所行动,升上讲“利于不息之贞”,表明它没有阻止三爻中数的行动,这些数经过上爻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到了五爻,五爻由弱变强,就可以实现三五平衡,升五为壬,在取象上就是“牛”,这样升卦“原始返终”就变成了困卦。
困卦是个失衡卦,与升卦相比较,可以看出升卦是两个“跷跷板”都发生倾斜,困卦只有一个“跷跷板”发生倾斜。升卦虽然两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升卦却又是一个“动态平衡卦”。困卦五爻有迫初之势,但由五至初不合时宜,因此困卦是个静态失衡卦。升卦中有两个“天人相悖”,一个“天人合一”,这种情况也带到了困卦,困卦之所以“困”,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困卦初爻虽弱,但它却是一个新登基的“大君”, 困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五,五爻虽然暂时对初爻没有威胁,但它的去向却关系到困卦未来的命运。
困卦蕴涵的原则主要有“有言不信”原则、“臀困于株木”原则、“入于幽穀”原则、“三歲不覿”原则、“困于酒食”原则、“朱紱方來”原则、“利用享祀”原则、“困于石”原则、“據于蒺藜”原则、“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原则、“來徐徐”原则、“困于金車”原则、“劓刖”原则、“困于赤紱”原则、“乃徐有說”原则、“利用祭祀”原则、“困于葛藟”原则、“于臲卼”原则、“曰动悔”原则等
1、“有言不信”原则。在夬卦中,我们曾经谈过“聞言不信”原则。“聞言不信”是说自己听到他人的议论但不相信。“有言不信”与“聞言不信”意思相近,如果说差别那就是“聞言不信”的主体是夬卦四爻甲;“有言不信”是困卦的卦辞,没有明确说是哪个爻,但可以推断是困卦初爻丁。
2、“臀困于株木”原则。“臀”字先见于夬卦四爻“臀無膚”,夬四为甲,“臀”是指初爻乙。困初为丁,当为二爻丙之“臀”,“株木”为经文首出,意思是树干。“臀困于株木”的意思是困坐树干,作为原则,是说卦体的基础不够坚实,但又难于摆脱。
3、“入于幽穀”原则。“穀”通“谷”。“幽穀”的意思是幽静的山谷。作为原则,是说此处低下而又与外界隔绝。。
4、“三歲不覿”原则。“覿”为相见,“三歲不覿”的意思是时隔三年没有相见。
5、“困于酒食”原则。“酒食”最先见于需卦五爻“需于酒食”,我们说对人而言,“血”为内在之物,酒食为外在之物。“困于酒食”就是为外在之物所困。
6、“朱紱方來”原则。“朱紱”为朱色的服装,当为冬季祭祀所穿。“朱紱方來”的意思是穿“朱紱”的人刚刚到来,作为原则,一是区分季节,二是讲等级关系。
7、“利用享祀”原则。“享”字最先见于损卦辞“二簋可用享”,我们说“享”就是享有、享用、享受。“利用享祀”的意思就是享用祭祀的东西。作为原则,是说享用而不是奉献。
8、“困于石”原则。“石”字最先见于豫卦二爻“介于石”,豫二为庚,三为己,二三之间是个“天人相悖”,以此知己的一个取象是“石”。困三为己,四为戊,三四之间是个“天人相悖”,所以这里是“困于石”。
9、“據于蒺藜”原则。“蒺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平铺地上,此处比喻阴爻柔软,如同大过卦的“藉用白茅”。
10、“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原则。“宫”为宫室,“入于其宮,不見其妻”的意思是进入其宫,不见他的妻子。作为原则,是说这个爻位周边虽然有阴有阳,但却没有阴阳和合的机会。
11、“來徐徐”原则。“徐”为慢,作为原则是说来者行动缓慢艰难。
12、“困于金車”原则。“金车”为金属制成的车,我们知道,“金”这个“象”与天干戊庚有关,困为“原筮卦”,所以知此爻为戊。
13、“劓刖”原则。“劓”为削鼻之刑,“刖”为断足之刑。作为原则,是说此爻上下都受到伤残。
14、“困于赤紱”原则。“赤紱”与“朱紱”相对,当是夏季祭祀所穿服装。
15、“乃徐有說”原则。是说脱离困境的艰难、缓慢,但不是不能脱离困境。
16、“利用祭祀”原则。“祭祀”与“享祀”相对,是讲奉献、贡献。
17、“困于葛藟”原则。“葛藟”为草莽,作为原则是讲基础不够坚实。
18、“于臲卼”原则。“臲卼”当系船上的桅杆,作为原则,是形容高而晃动。
19、“曰动悔”原则。“曰”为语助词,“曰动悔”的意思是动也有悔,说明前景也不乐观。
结合卦体与易道,我们再探讨一下困卦的卦辞与爻辞。困卦虽然是个静态失衡卦,诸爻的行动相当艰难,但还不是“窒”卦,它还是通达的,只不过这个通达不是初爻,而是五爻,困卦是个新建元的“原筮卦”,初爻是新登基的“大君”,一般这种卦都是“元亨,利贞”,如乾、屯等卦,但困卦的初爻并不通达,所以困卦辞中也就没有说“元亨,”,只说“亨”。初爻是基础,不通达固然是件坏事,但也有好处,就是不受伤害,尽管是个阴爻,又处在失衡状态下,但还能保持卦体的稳定,所以卦辞也讲“贞”。
困卦有三个阳爻,比萃、升多出来的一个阳爻就是困二丙,这个“大人”在困卦中的状态怎样呢?爻辞说它是“困于酒食”,在困境中,能有“酒食”应该说是一种福分,所以困卦辞讲“大人吉”,其它爻也威胁不到这个爻,所以是“无咎”。
困卦失衡,主要是因为五爻有迫初之势,这种迫初之势,用政治比拟就是有篡位之嫌,但困五的天道、人道方向是向上,向初是个表面现象,所以卦辞讲“有言不信”。
困初是基础,又是人道上的出发点,但由于两个原因使得这个爻身处困境并且难以发挥作用。一个原因是本身是个弱爻,这就造成基础不坚实。假定这个爻是个阳爻,虽然还是不能摆脱困境,但三爻就不是“據于蒺藜”,五爻也不是“劓刖,困于赤紱”,上爻也就是不是“困于葛藟”,上面这些爻的困境各有不同,但与基础的薄弱是分不开的,爻辞把这种状况说成是“臀困于株木”。第二个原因就是困初的环境恶劣,困卦初爻上面有三个阳爻,这比坎卦初爻上面有两个阳爻的形势还要严峻,坎初是“入于坎窞”,但卦辞还讲“維心亨”;困初是“入于幽穀”,没有一条出路。困五有至初之势,但五为甲,初为丁,自甲至丁,需要三个时间单位,这就是“三歲不覿”。
困二为阳为丙,在二四互衡的情况下,按照天道是承上包初,为什么爻辞要说“困于酒食”呢?原来它与初爻的关系形同姤二的“包有鱼”,初二之间是个“天人相悖”,初是二的“酒食”,却又是一个“嗟来之食”;既然初爻不能至二,二爻也不能至初,那么由五爻甲的“祭祀”经过上爻的“朱紱方來”,在二爻这里就变成了“利用享祀”。二爻保持安定是吉祥的,这就是卦辞中所说的“大人吉”,因为没有哪一个爻能伤害这个爻,所以是“無咎”,但二爻也不能随意行动,比如至三,虽然这合乎人道,是以强征弱,但这需要三个时间单位,也没有强大的后援,所以是“征兇”。
三爻是个弱爻,于时为己,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爻辞为什么要说它是“困于石”呢?原来在三四之间也有一个“天人相悖”,这个相悖使得四爻不能至三,其它爻更不能至三,这就象是为巨石阻隔一样,无法逾越。三爻处在初爻之上,初爻基础不实,所以是“據于蒺藜”。二爻至三是于时不合,四爻至三是正与人道犯顶,在这种情况下,爻辞没有象通常以阴象女和以阳象男那样,来说明三爻没有阴阳和合的机会,而是说“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用以说明这个爻因得不到接济而陷入凶险的境地。
四爻为阳为戊,爻辞以“金车”为喻。“來徐徐”指的是初爻,我们知道初爻没有行动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四爻虽强犹弱,所以是“吝”,好在从人道上看它是在三爻之后,三爻是困卦在天道上的终结阶段,所以是“有終”。
五爻为阳为甲,是困卦在天道上的开始阶段。只是因为初爻柔弱,使得五爻缺乏有力的支撑,爻辞“劓刖”是形容五爻的这种困境,不一定就是真的受到削鼻断足的刑罚。“困于赤紱”就是指为初爻所拖累,但是五爻至上是个“天人合一”,“乃徐有說”就是说它克服地道的作用,脱离初爻这个“幽穀”。五爻甲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利用祭祀”是这个爻的特权。
困卦初爻不坚实,建立在这个不坚实的基础上的上爻处在最高处,爻辞形容这个爻是“困于葛藟,于臲卼”,为什么爻辞判断这个爻“曰動悔,有悔”呢?原来困卦是个静态失衡卦,这种卦的特点就是失衡虽然失衡,但还能保持稳定,卦体还不至于坍塌。如果上爻有所行动,那么我们看它应该怎样运动,按照天道是向二,按照地道是向五,按照人道是转身再至五,也就是由乙变癸以后再至五。如果是上爻至二,那么不论是增强二爻或者是减少二爻的量,也会使二四这个“跷跷板”失去平衡,困卦的静态平衡局面就有可能打破,其结果将是上爻难以预料和控制的,这就是“曰动悔”。假定上爻不动,那么困卦的困境也很难摆脱,因为困卦的主要矛盾虽然在初五之间,但上爻好比“闸门”,这个“门”不启动,五爻的作用也不能发挥,这就是“有悔”。上爻是动也悔,不动也悔,权衡利弊还是动,这就是“征吉”。上爻究竟征伐哪个爻呢?征伐五爻占有地利上的优势,但正与天道和人道犯顶;等待合适时机再征伐五爻这又需很长时间,因为由乙变癸需要八个时间单位。这样上爻的征伐方向只能是二爻,虽“曰动悔”,但毕竟这是困卦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
【误区】
“天人合一”的理念一直是传统中国哲学的精华,也是易学的精华,但是对于什么是“天人合一”却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如果是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与时偕行”,那么我们对于卦爻运行中的天道、地道与人道就不会简单地理解为阴阳、刚柔与仁义。在卦爻运行当中,“天人合一”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不合时宜甚至是“天人相悖”。困卦既向我们展示了“天人合一”的情况,也展示了“天人相悖”的情况。而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易学没有注意或把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引向了歧途。
【周易指要】(50) 井第四十八
【卦体与易道】
1、井卦是个失衡卦。
2、困卦变井卦是一次正常的卦变,困卦的天道是丁丙己戊甲乙,变成井卦以后就癸甲庚己壬辛。
附图:
【象辞与断语】
1、井卦新提出的象有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井泥不食”、“舊井無禽”、“井穀射鮒”、“甕敝漏”、“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井甃”、“井洌,寒泉食”、“井收勿幕”等。
2、“井”即水井。
【简译】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城邑改变但“井”不变化,没有丧失就没有获得,前往是“井”,返回来也是“井”,干涸将至,还没有疏通井,象是毁坏的瓶子,凶险。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井泥不可实用,舊井没有禽鸟。
九二,井穀射鮒,甕敝漏。
在井口射鮒鱼,井壁象甕壁一样被打漏。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井水清澈但不能食用,为我心愿着想,可以用汲的方法,大王明智,一并受到福泽。
六四,井甃,無咎。
井底,没有灾难。
九五,井洌,寒泉食。
井水甘洌、清凉,可以食用。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井收拢了,但不是遮盖、堵塞,有所俘获,以此爻为下卦之元是吉祥的。
【简析】
井卦是困卦所变,困卦是个静态失衡卦,“原始反终”变成井卦以后还是一个静态失衡卦。静态失衡卦也可以叫动态平衡卦,因为卦体虽然失衡,但在一定时间内还能保持稳定。当然时间条件一改变,这样的静态失衡卦也会变成动态失衡卦。
井卦的天道与升卦的天道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升卦五爻为阴,井卦五爻为阳。当然两卦的主旨也不一样,升卦展现的是诸爻如何上升,这是站在上爻的立场上看其它爻的到来;井卦则是站在二爻的立场上看其它爻的到来。上爻是人道的终结,二爻甲则是井卦天道的终结。升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三,三爻虽然暂时对初爻没有威胁,但它的去向却关系到升卦未来的命运;井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二,二爻的动向决定着井卦的未来。尽管立场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升和井的许多相似之处。
井卦蕴涵的原则主要有“改邑不改井”原则、“無喪無得”原则、“汔至,亦未繘井”原则、“羸其瓶”原则、“井泥不食”原则、“舊井無禽”原则、“井穀射鮒”原则、“甕敝漏”原则、“井渫不食”原则、“為我心惻,可用汲”原则、“王明,并受其福”原则、“井甃”原则、“井洌,寒泉食”原则、“井收勿幕”原则等。
1、“改邑不改井”原则。“邑”为属地、城池。“改邑不改井”的意思是属地、城池可以迁徙变化,而井的位置却不变化。作为原则,是讲六爻当中,有两个爻代表井底和井口,它们的位置是不变化的,这是提示卦变。
2、“無喪無得”原则。“喪”为丧失,“得”为获得。“無喪無得”的意思是没有丧失就没有收获。作为原则是讲失与得的辨证法,对于某一个爻来讲,它的损失就是其它爻的获得,而它的获得也一定是其它爻的损失。一个爻如果没有一点损失,那它也就不会有所收获。
3、“汔至,亦未繘井”原则。“汔”为干涸;“繘”为汲水绳索。“汔至,亦未繘井”的意思是井水干涸了,也没有挖井。作为原则是讲要破除阻塞,打开通道。
4、“羸其瓶”原则。“羸”为瘦,“羸其瓶”的意思是收紧瓶颈。作为原则是讲紧缩通道。
5、“井泥不食”原则。“井泥不食”的意思是说井口污泥不可食用。作为原则是说此爻不可损失。
6、“舊井無禽”原则。“舊井無禽”的意思是荒废的舊井连禽鸟都不来光顾。作为原则是讲此爻已经失去井的功能。
7、“井穀射鮒”原则。“井穀”即井口,“鮒”是鲫鱼。“井穀射鮒”的意思是趴在井口射鲫鱼。作为原则是讲一个爻对另一个爻的攻击,如同解卦上爻的“射隼”一样。
8、“甕敝漏”原则。“甕”为盛水之陶器,“敝”为坏。“甕敝漏”意思是甕被打坏,漏出了水。作为原则是说爻将有损失。
9、“井渫不食”原则。“渫”为清澈之水,“井渫不食”的意思是井水虽然清澈但不能食用。作为原则是讲此爻不能有所损失。
10、“為我心惻,可用汲”原则。“惻”为伤痛、悲悯。“汲”为汲取。“為我心惻,可用汲”的意思是为我的“心”着想,可以用“汲”的方法。作为原则,是讲爻的吸纳能力。
11、“王明,并受其福”原则。“王明,并受其福”的意思是大王明智,可以一并受到福泽。作为原则,是讲“王”这个爻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既避免伤害,还能发挥作用。
12、“井甃”原则。“甃”为甕之底部,“井甃”为井之底部。作为原则,是讲此爻为天道上的开端。
13、“井洌,寒泉食”原则。“洌”为洁,“井洌,寒泉食”的意思是井水清洁,象是清凉的泉水,可以食用。
14、“井收勿幕”原则。“收”为收拢、紧缩。“井收勿幕”的意思是井在此收拢、紧缩,但不可遮盖、阻塞。作为原则是讲要适度保持爻与爻之间的沟通。
结合卦体与易道,我们再探讨一下井卦的卦辞与爻辞。井卦与困卦一样,诸爻的行动相当艰难,但也不是“窒”卦,它还是通达的,只不过这个通达是初爻与二爻。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同升卦一样,是个“元亨”卦,即初爻可以通达二爻,因为由初至二,既合天道,也合人道,升初的“允升,大吉”就是因为这里有个“天人合一”。井卦初二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但两卦的卦体不一样,主旨也不一样,因此在取象和表述上也就大不一样,如果我们把升卦在人道上的终点即上爻确定为上升目标的话,那么井卦则是二爻甲这个天道的终点为目标,好比说人们打井,是为了饮用,或者也还有浇地饲养禽鸟的用途,总之是要把水提出井口,没有井口的井是不可思议的,另一方面井壁也须宽畅结实,如果是井壁过于狭窄或被破坏,那么井也就不能发挥供水的功能。井卦展示了实现供水功能的一些方法,也指出了破坏供水功能的一些危害,这与升卦单纯强调上升是不同的。
井与邑是个相辅相成,井靠邑人开挖,邑人靠井滋养。但从动静的角度看,井是静止不变的,邑是可以迁徙改变的,井卦辞的“改邑不改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经文并不是讲抽象的道理,而是通过象,井卦六爻,虽然都与井的部位与内容有关,但作为“井口”和“井底”这两个爻位是不改变的,因此“改邑不改井”这句话就只能理解为提示改变其它四个爻的位置,所以这是提示卦变。井口和井底的位置不变,但不等于它们的阴阳性质不能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理解为失得的变化,如果把阳变阴理解为“失”,那么阴变阳就是“得”,“無喪無得,”就是说的这种变化。井水本来无所谓“往来”,但如果把提水工具的“下”看做是“往”,那么往上提水就成了“来”,这是实现井的功能的一种方法,“往來井井”说的就是这种运动。但是,假如井水干涸,或者是不整治修理,使得井变成一个细颈瓶子那样,那就无法实现井的功能,这就是卦辞中说的“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上面谈道,井初至二是个“天人合一”,为什么这里不说“大吉”,反而要说“井泥不食,舊井無禽”呢?原来从井的角度看,初爻不是井底,而是接近井口的部位,这个部位不是水,而是泥。“泥”字最先见于需卦三爻“需于泥”,我们说形成“泥”的条件和形成“雨”的条件相似,一是有阴有阳,二是阴阳有和合的机会。井卦初爻为阴,与五、二这两个阳爻都有和合的机会,所以称“泥”。为什么“不食”呢?井泥当然不可食用,但这里强调的还是这个爻是卦体的基础,不能损失这个爻。“禽”字最先见于师卦五爻“田有禽”,我们说“禽”这个象表示阳爻,这里的“舊井無禽”意思是说这是一口废弃的井,连禽鸟也不光顾,说“舊井”是因为它在萃卦、升卦中就在初位并且是个阴爻。
井卦二爻是井口,“井穀”就是井口的意思。在井卦中,本来这个爻处于终结阶段,是个没有活力的爻,但是这个爻又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善变,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只入不出”,马上就能变成“只出不入”。设想初爻癸一旦进入二爻甲,这个“甲”立刻就被激活,下一步初爻癸就会变成乙,激活后的“甲”携带巨大能量冲向初爻乙,这时二爻至初就成了既合天道,也合地道,这就是“井穀射鮒”,初爻难以抗衡,“甕敝漏”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了。
周易经文中没有“水”字,但与水有关的字却有很多,例如“泥”、“雨”、“沙”、“渫”、“洌”、“濡”、“漏”等等,这些象不单指阴爻,也不单指阳爻,而是指阴阳的和合。井三是个阳爻,但有两个阴阳和合的机会,所以称为“井渫”,“井渫不食”的意思也是这个爻不能有所失,因为一旦有所失,三与五这个“跷跷板”的平衡局面就被打破,这对卦体的稳定是不利的。但是三爻的稳定,又不利于诸爻的沟通,“為我心惻,可用汲”就是讲沟通,我们知道,“心”这个象有时候指四爻,有时候指天干之辛,井卦上爻为辛,所以“為我心惻”就是为上爻着想。三爻既然没有“升虚邑”的主动性,上爻还有吸纳三爻的主动性,这就是“可用汲”。为什么说“王明,并受其福”呢?原来井卦中的“王”就是四爻己,由三至四是个“天人相悖”,三为阳,四为阴,对四爻而言,三爻的到来就是“戕”,四爻要避免被戕,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三爻这个“祸水”引向南方,所以上爻的“汲”,对四爻而言就是“王明,并受其福”,这也可以叫“王用亨于岐山”。
井四是地元,是井卦在天道上的开端,二爻甲既为“井口”,那么四爻就是“井底”,爻辞“井甃”就是说井底这个部位就象是甕底(甃)那样。在井卦中,这个爻的形势和师卦四爻相似,所以是“無咎“。
井卦五爻为阳,它也有两个阴阳和合的机会,所以称为“井洌”。为什么井三是“井渫不食”,而井五是“寒泉食”呢?这倒不是因为水质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既然二爻是井口,那么谁距离井口近,谁就可以食用,从人道上看是三与二近,但从天道上看是五与二近,五为壬,壬距离甲只有两段距离。
井卦上爻是人道的终结,这可以叫收尾阶段,是个阴爻,因此也可以看成是收缩,“井收”的意思就兼有上面两层意思。“勿幕”是说不要遮盖,要有流通,这和升上的“利于不息之貞”意思是一样的。“有孚”是说这个爻将有所俘获,预示着这个爻将由阴变阳,事实上,井卦的瓶颈就是这个爻,这个爻不阻塞,那么无论是己向甲的沟通,还是甲向己的沟通,都将变得顺畅,此爻行将变成下卦的人元,所以爻辞讲“元吉”。
【误区】
在六十四卦中,井卦的卦象最具形体,也为人们所熟悉,井是个什么样子,好像不需要过多解释。传统易学就根据这样的认识,把初爻说成是“井底”,把上爻说成是“井口”,井底在下,井口在上,这难道还有什么疑义吗?其实是不对的,即使我们不了解真实的卦体与易道,单从爻辞去理解,也应该知道“井穀射鮒”的意思是趴在井口射鱼,断不会钻进井底上面去射鱼,所以二爻才是井口,这是一口“扳倒井”。不了解六爻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无法领会井卦的意旨。
【周易指要】(51) 革第四十九
【卦体与易道】
1、革卦是个失衡卦。
2、井卦变革卦是继萃变升以后的又一次特殊的卦变,也是六十四卦运行当中最后一次特殊的卦变。井卦的天道是癸甲庚己壬辛,变成革卦以后就是丁甲丙己戊乙。
附图:
【象辞与断语】
1、革卦新提出的象有 “己日乃孚”、“鞏用黃牛之革”、“己日乃革之”、“革言三就”、“改命”、“大人虎變”、“未占有孚”、“君子豹變”、“小人革面”等。
2、“革”即皮革。
【简译】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己日是俘获的日子,“元”是通达的,适宜稳定,悔事消亡。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用黄牛的皮革包裹自己、巩固自己。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己日就是“皮革”,征伐吉祥,没有灾难。
九三,征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征伐凶险,稳定有危厉。形成包围要有三方会合才能成功。有服从者。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悔事消亡,有服从者,改变命运吉祥。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大人像虎一样剧烈地变化,没有占有俘获者。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
君子像豹一样缓慢地变化,小人以革蒙面。征伐凶险,居处保持不变吉祥。
【简析】
革卦是井卦所变,井卦是怎样变成革卦的呢?井上按照通常的“原始反终”,注定要成为革卦的初爻,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井上特意加上“元吉”二字,说明井变革的过程中一定还有其它意义。井卦辞讲“改邑不改井”就是说明井变革不是全面的变化,不是“原始反终”,因为“原始反终”,不仅是上下易位,中间四个爻的爻位也有变化,例如上卦的二爻变成下卦的五爻,上卦的三爻变成下卦的四爻等等。我们已经知道,井卦的二爻为“井口”,四爻为“井底”,如果是这两个爻位不动,那么井上再变成革初,只能是以井卦的二四为“轴”,初、三、上、五这四个爻做一个180度的旋转,这样井初就变成了革上,井三变成了革五,井上变成了革初,井五变成了革三。这种形式的卦变,有些像此前的履卦变泰卦,履上讲“其旋元吉”,我们说那也是在上下易位的同时,中间的四个爻发生了一个旋转。当然两者的旋转度数是不同的,另外履变泰也可以看作是以履卦的三五为轴,初、二、上、四这四个爻发生了一个180度的旋转。我们把这类卦变叫做“左旋右转”式。
革是一个新变化出来的卦,但不是新建元的卦,革卦初爻丁是在困卦中就已经“登基”了,但是在困卦中初爻的境遇十分恶劣,既难以固守初位,更难以与其它爻通达,本身还是一个弱爻,井卦中这个爻居上,也许是“瓶颈”效应,它有了俘获,从此由阴变阳,成了革卦的初爻,再加上中间四个爻的旋转,革初的环境有了改观,它不再像困初那样“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而是“鞏用黃牛之革”,这种环境的变化,如果用政治做比拟,也可以叫“理顺关系”。
革卦的天道与此前的同人、谦、临、噬嗑、剥等卦是一样的,特别是同人,除了同人上为阳、革上为阴以外,其它没有任何区别。同人卦的主要矛盾是三与四,革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四。同人卦的主旨是与“人”会同,形成对付四爻己的统一战线;革卦的主旨是讲四爻己的被俘与挣脱情况。
革卦蕴涵的原则主要有“己日乃孚”原则、“鞏用黃牛之革”原则、“己日乃革之”原则、“革言三就”原则、“改命”原则、“大人虎變”原则、“未占有孚”原则、“君子豹變”原则、“小人革面”原则等
1、“己日乃孚”原则。“己”为天干之己,“己日乃孚”的意思是己日是被俘获的日子,或者说是不得自由的日子。作为原则,说明时间有顺序性、延伸性,如果某个时间段不能继续延伸,不能发挥作用,那么这就只有服从能发挥作用时段的爻,在革卦中,己日就是这样一个日子,所以叫“己日乃孚”。
2、“鞏用黃牛之革”原则。“鞏”为鞏固,“鞏用黃牛之革”的意思就是是说像用黄牛的皮革包裹起来那样,巩固自己。作为原则是说某爻被坚实地拱卫,从外部难以攻破。
3、“己日乃革之”原则。“革”为皮革,“己日乃革之”的意思是“己日”这一天,犹如皮革,包裹着初、二、三爻。作为原则,这是讲己爻的另一种性质,即包裹的作用。
4、“革言三就”原则。“就”为成功,“革言三就”的意思是形成包围要有三方会合,单独一方或两方是不能成功的。
5、“改命”原则。“命”有生命、性命、命运等义,“改命”的意思是说改变自己的命运。
6、“大人虎變”原则。“虎變”的意思就是说像虎那样剧烈的变化。
7、“未占有孚”原则。“未占”是未曾占有,“未占有孚”的意思是不曾占有俘虏,作为原则是说失去了主动权。
8、“君子豹變”原则。“豹變”是说像豹那样缓慢地变化。“君子豹變”是说君子要像豹的毛色随着季节缓慢变化那样。作为原则是说要等待合适的时机。“虎变”是突变,“豹变”是渐变。
9、“小人革面”原则。“革面”的意思是以革蒙面,比喻那些目光短浅、随波逐流的人。
结合卦体与易道,我们再探讨一下革卦的卦辞与爻辞。革卦卦体失衡,四爻有迫初之势,但是四爻于时为己,己在革卦中处于终结阶段,貌似强大,但却是个没有作为的爻,“己日乃孚”说的就是这个爻,通常“孚”是说爻与爻之间的一种主从关系,它可能指的是“主”,如俘获;也可能指的是“从”,如被俘。无论是俘获或被俘,一般是说人或物,革卦的“孚”除了指人或物以外,更强调了“孚”的时间性,即在特定的时间内它是“孚”,时间条件一改变它就不是“孚”,或者是在特定时间内它是俘获者,时间条件一改变它就成了被俘者。
革卦不是一个新建元的卦,但却是一个经过调整了内部关系的卦,卦辞讲“元亨,利貞”是说这个卦的初爻是通达的,卦体也适宜稳定。从困卦的困境到革卦的局面改善,我们不难理解卦辞为什么要说“悔亡”。
革初辞为“鞏用黃牛之革”,这是什么意思呢?“黄牛之革”一辞先见于遯卦二爻“執之用黃牛之革”。我们说遯卦的卦象是一个盾牌,二爻为阴,象征盾牌的柔软可执部位。遯卦的天道是乙戊己丙甲丁,丙为“牛”,戊为“黄”为“革”。遯卦二爻虽阴,但承上包三,对初爻也有牵制作用,所以爻辞讲“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革卦的卦象是个倒过来的盾牌,天道也正好与遯相反。这样革卦的态势对初爻而言就不是遯卦的“执之”,而是变成了“鞏用”,也就是如何用“黄牛之革”包裹初爻,使之巩固。与遯卦不同的还有,革卦的“牛”是三爻丙,“革”是五爻戊,正是这两个爻拱卫着初爻。
革二为甲为天元,虽然是个阴爻,但仍然具有“只出不入”的能力。这个爻在同人卦中被称作“宗”。为什么同人二说“同人于宗,吝”,革二说“己日乃革之,征吉,無咎”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二爻有制衡四爻的作用,在二四已经失衡的情况下,二爻本不宜动,但革卦四爻为己,初爻为丁,由己至丁,需要八个时间单位,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或者是由己至辛(丁变辛),也需要两个时间单位,在这个时间内,己并不构成对丁的威胁,相反还起着保护初爻丁的作用。第二个原因是同人上为阳,同人二是同人卦中唯一的一个阴爻,相形之下,同人二是“吝”,没有征伐上爻的能力;革卦上爻是个阴爻,这样革二就可以在己日之前有所行动,这就是“己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同人三辞为“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我们说这是同人三对同人四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原因是同人四是个强爻,并且还能得到同人五的后援。革三的局面还不如同人三,同人三还能得到同人上的支援,革卦的上爻是个弱爻,以此可以明白为什么革三要说“征兇”了。革三保持稳定也很艰难,这是因为在进入初位这个问题上三比五更有天时上的一点优势,这就是“貞厲”。如果三爻不返初,那么三、四、五这三个爻就构成了对初爻拱卫之势,这就是“革言三就”。三爻进攻四爻凶险,但四爻也没有主动反抗的能力,只有屈服,所以三爻又说“有孚”。
革四就是“己日”,也是初爻的“革”,在革卦中处于终结阶段,没有任何作为。但是这个爻也同天元甲一样,一旦激活,立马就会由“只入不出”变成“只出不入”。革四的“悔亡”就是指它变化以后的事,变化以后就会由被俘虏的地位变成俘获者,这就是“有孚,改命吉”。
革五为戊,按照天道是“包己”,所以己爻不仅是三爻的“孚”,也是五爻的“孚”。但是当着四爻这个“睡虎”被唤醒,那么五爻戊就会变成庚,从俘获者变成被俘者,这就是“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革上的选择有三个,一个是按照人道“反身”至五,一个是按照地道至四,再一个是按照天道至三。所谓“反身”就是等着由乙变癸,这需要八个时间单位,这就是“君子豹變”;如果依照地道至四,就有追随四爻推翻初爻之嫌,这就是“小人革面”;如果依照天道至三,在三强上弱、三五互衡的条件下,上爻难免凶险,这就是“征兇”。当然上爻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爻位不动,任凭数通过周流,这既能保持卦体的稳定,也避免僵窒状态的发生,这就是“居貞吉”。
【误区】
在传统易学当中,革卦的主旨通常被说成是讲革命的,革卦中确实有“革”字,有“命”字,但通观革卦的卦辞与爻辞,就不能不对这种说法产生怀疑,既然讲“革命”,为什么竟有“黄牛之革”这样的词句?原来“革”字并不是说“革命”,而是“皮革”,革卦中有“改命”的说法,那是讲爻的性质的变化,这同“革命”不是一个意义。假如我们用政治做比拟,那么革卦的意义可以说是讲政权的巩固,特别是新生政权如何巩固?如何建立防范体系?如何看待形势的变化以及如何防范“小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