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书,就不得不提到书香。
以前,用墨写书,墨中的暗香也留在书中,与书融为一体,以墨香为主,纸香为辅,形成书香,每当翻开书本,幽幽暗香,给人一种享受,是书香的享受,更是知识的享受,书香无形中也为读书增添了一抹情趣。
每当翻开书本,就会闻到书香,闻到书香就会想到用墨汁写的字,由那些字则会想到字中所蕴含的古老知识。久而久之,书香,书本,知识,这三个词水乳交融,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使得书香就已经成为了书和知识的代名词。
书香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以前书香中以墨香为主,纸香为辅,现在大都以纸香为主为主,墨香为辅,自然这种墨香早已不是原来的墨香了,或者说根本算不上是墨香。这一变化自然是由于印刷工艺及材料的改进,以前是墨,现在则是碳粉,而不管印刷方式怎么变化,也不管是哪种成分混合,书香一直都在,丝毫不减,只不过两者还是有着极大的差别。
书香若以墨香为主,则十分浓郁,一翻开书就扑鼻而来,香味一直存在着,余音绕梁,久久不能断绝;而若以纸香为主,则略显淡雅,需要你仔细品味揣摩,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如果说一个是浓妆,那么另一个则是淡抹;如果说一个是豪放的姑娘,和你一见面就扑上来给你一个热情的拥抱,那么另一个则是娇羞的少女,千呼万唤中,仍有琵琶遮面,欲说还休;如果说一个是当着你的面唱山歌,声音悦耳动听,嘹亮婉转;那么另一个则是在对面的山上唱山歌,声音细微悠长,不绝如缕。
正如哲学中对立性与同一性的辩证存在一样,两种书香看似相互对立,但最终都还是书香,所体现出来的是同一个东西,同一种情感,同一份珍贵,正如说的那样“淡妆浓抹总相宜”啊!
每次闻到书香,不知道为什么,总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觉,一种对书的珍贵感,一种厚重感,我不知道古人在写字的时候,是怎样的呕心沥血,眼前不禁浮现出了他们挑灯夜战,奋笔疾书的场景,昏暗发黄的烛光下,一位学子正在孜孜不倦执笔写着文章,红袖研墨,废寝忘食,或虫鸟窸窣,或狂风大作,或万籁俱寂,或冰天雪地,纵使外面万千变化,可屋内始终如一,微弱的烛光在周围的映衬下,如同浩浩宇宙中的一颗星,亮至深夜......
这种由书香所带来的历史的厚重感,知识的珍贵感,文化的崇敬感的出现自然是有缘由的。
在古代,能够写书的人是极少数,能够写在书上并广为流传的大都是经典之作,圣人,名家之笔,这样一来,由于每本书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宝贵而深刻的,具有极高的价值,自然而然书就变得十分贵重,甚至于神圣;另外,虽说造纸术已经普及,但纸在平常百姓家仍是少见,像诸子百家这样的经典书籍更是一件稀罕物,这样一来,书本数量少,而里面所蕴含的知识却十分珍贵,因此书也就变得更加珍贵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古代中国,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科举也就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不管家里多么贫穷,一般还是会尽量让孩子读书,尽早摆脱贫困的处境,书对于这些学子来说,尤其是寒门学子,显得尤为珍贵,不仅是因为它贵,一般人接触不到,更因为这里面包含着未来,珍贵万分。
正因为这些原因,每次捧起书本,闻着书香,如同怀揣着圣物一般,往往是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聆听着圣人的教诲,不敢有丝毫怠慢。而当后人翻开书本时,也会有那样的感觉,这是一种情感的延续,一种对创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无比崇敬,与当年丝毫不减,而时间的流逝更是给这书本,给这知识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这是时间的力量,知识的沉淀。
于是,每次翻开一本好书时,我总会贴近书本,用力闻一下这书香,体会一下那种只可意会的感觉,那感觉熟悉而又陌生,太令人难以忘记了,就像是雾霾中闻到了一抹清新的空气,自由舒畅;像是在混沌中出现了一抹远方的光亮,欣慰鼓舞;像是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广袤无垠;像是进入了四维甚至更高维世界,妙不可言。
那种感觉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