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一件关于读书的事。
我很喜欢梁小民老师在《上海书评》上写的书评。
梁老师是北大的经济学教授,近几年退休后,重返自己钟爱的书房,每月平均读30本书,然后挑选一些自认不错的书分享出来。
前不久书评的读者留言里,有读者留言是这样的:“我看这个梁教授就不要再出来误导忽悠青年读者了。你的书单里不乏学术大师的皇皇巨著。莫说日读一书,就是月读一书都不容易。你哪里是在读书,分明是在翻书。”这条留言被顶到第一位。
我觉得挺可笑的。
这条评论可笑的理由有两点:
1.这位读者一上来就指责梁老师忽悠误导青年,还有些气愤,由着自己性子发表议论,这属于情绪失控和失礼。
2.这位读者不了解梁老师的学者背景和阅读习惯,仅仅自己无法做到,就推断别人也无法做到,这属于认知偏见。
别说梁老师现在退休,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即使很多忙碌的企业家,都是一流阅读高手,比如海尔的张瑞敏,张先生每年的阅读量大约三百本;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每年阅读一百多本。这类高手不仅阅读,还写读书笔记。
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被人称为“长了两条腿的大书橱”,他每天有6个小时左右花在读书上。对这类人来说,阅读跟睡觉吃饭一样不可或缺。
有必要提一下掘地蜂的故事。
科学家发现,掘地蜂看起来智能很高。
它每次从外面觅食回来,会先把食物放在洞口,自己先到洞里查看,确保洞里安全后,再把食物搬回洞里。
科学家故意把食物放在离刚才稍远的地方,掘地蜂看到食物后,搬近洞口,放下食物,第二次入洞查看。这时,科学家再次把食物拿到稍远处,就这样反复四十多次,掘地蜂也先后重复入洞检查了四十多次,就是不把食物直接放回洞里。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基于基因刻板的、自发的行为。
那么,我们凭什么相信自己不是掘地蜂?
科学给出的结论令人沮丧:我们人人都是掘地蜂。研究表明,人类95%的行为是基因决定的自发式反应,而另外5%的所谓理性行为,也往往是既定思维决定的自发式反应。
这也说明,为何人人都有认知局限和偏见。而打破这种限制的好办法之一恰恰是阅读。
遗憾的是,本文无法告诉你如何达到一流水准的阅读水平,笔者还达不到年读上百本好书,更别提年读三百本了。但值得我们知道的是,有这样的高手存在,通过持续阅读,是可以达到这个水准的。
倒是能提三个阅读建议,以抛砖引玉:
第一个建议:放下成见,敞开心胸,从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养成阅读习惯。从每天阅读5分钟开始,可以是文学经典,也可以是专业书,逐渐扩展到更多领域的经典作品。现在及未来,专业和行业正在不断细分和融合,在专业领域精深的基础上,广博的涉猎会促使专业更精深,进而让自己更值钱;相应的,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忽视甚至排斥其他领域的见解,这是画地为牢。
第二个建议:不偏食。书大致分为两类——有用之书,无用之书。前者学了就能用,比如专业教材,学完有助于掌握具体的技能,能有口饭吃;后者学了无法立即使用,却能在平时滋养心灵、开阔视野、获得幸福感,比如一些诗歌和经典小说,前辈们常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好比荤菜和蔬菜,对于健康,均衡搭配更合理。
第三个建议:写读书笔记,哪怕只言片语,也要写下来。这个过程具备了仪式感,是在告诉自己的潜意识,这些内容对你很重要,潜意识会帮忙把写下来的重点安放在脑子里,以备日后调用。
另外,有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关于阅读目的和方法的经典作品,很值得看。
你也许有疑问,平时工作已十分辛苦,不仅要抽空读书,还要大量阅读,生活岂不太疲惫、太乏味?等你听完泰勒·科文的阅读境界,就不会这么想了。
泰勒·科文很可能是目前世界上阅读量最大和阅读速度最快的人,他是一位经济学家。亲眼目睹他读书的人,会产生一种特别敬畏的情绪,普通人看一个标题的时间,他可以看完一整页,而且他知道读过的每本书的关键之处。
科文的秘密是什么?他说:关键在于你已经读过很多很多书,这样当你遇到一本新书时,相当程度上,你能预知作者接下来说什么,因此,可以快速翻过熟悉处,直达新见解。
以我本人为例,刚开始一个月读一本,现在一个月读三本,多少能体会到科文的意思,你肯定也可以。
达到科文的和梁小民老师的水准后,你能感知到某个领域内清晰的发展脉络,有哪些顶级牛人,这些牛人的主要主张有哪些,领域内还有哪些空白,甚至你可以清晰感知到当今世界这个领域是在前进还是倒退。
此时,你会获得一种“上帝视角”,开始平视甚至俯视这个世界,平常的宠辱烦恼不再构成伤害。不知不觉中,感知变敏锐,自控在增强,眼界更开阔,格局在变大,进一步催生出设身处地的共情能力和包容的同理心。这时,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各类资源逐渐舒展,都成为你不断成长的充足助力。你从一个索取者,变成给予者,而利他恰恰是最大的利己。你开始懂得,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也并非绝对好坏,终于摆脱了黑白思维的暴政,领略到黑白之间广袤的灰度空间,灰度思维进一步促使你成为一个果断决策者。你不再刻意,也无需伪装,触摸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你成了一个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人。至此,你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难道你不想搭乘这列阅读的高铁,领略短暂一生沿途的美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