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熙扬
薛宝钗,是曹雪芹著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
在文学史上对于人物评价差距最悬殊的恐怕也只有薛宝钗了,她是《红楼梦》里被误解最多的女孩,对于她的评价一直都是高度的两极化,有人认为薛宝钗是郑庄、曹操、王莽大奸雄的化身,而我认为她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女子美德,并且处处替人着想,却被骂虚伪的委屈鬼。
至于她“颇有心机的标签,我想说,其实她也和林妹妹同样是豆蔻年华,也本该一样率真可爱,她却因为要隐藏锋芒,小心翼翼,肩上担着担子,过早成熟,因为责任。所以本该属于她的天真和无邪才会失去,可与此同时可以看见的,使她对别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很少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现出来。
传统观点认为宝钗是世俗之人,黛玉是清高的人,甚至有人做出了“精辟”的总结:“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则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情感。”
这一组句子当真是词藻绚丽、文才出众,但我觉得这一组句子是片面且不完整的。我对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是毫不犹豫地持正面看法。我认为她是当时制度下最优秀淑女的典范,她恪守闺范却毫不酸腐木讷,她有着经历沧桑似的成熟,又不失少女的活泼与天真,她明察秋毫却含藏不露,富于才干偏能守拙,善体人情却分寸不乱,能容人但不容辱,上能敬奉长辈,下睦姊妹兄弟,就是对待下人也极富人情亦极有分寸。
薛宝钗似乎比林黛玉拥有更美好的结局,获得了爱情,其实并不然,甚至过上了比一死百了更煎熬的生活。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不禁令人嘘唏,伤感,同情。
在全部《红楼梦》人物中,宝钗是一个最丰富最多面最立体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个最具颠覆性的人物,正因如此才深深吸引着我为之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