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电价条件很好,用户侧储能为何落地这么难?
现在浙江的电价条件非常好,为什么站在用能企业的立场,还是不愿意上储能(储能的设备投入全部是资方出钱)。 目前的拓客局面还是跟以前一样:要通过发改、能源
今天给大家讲点儿额勒金德的。
如果题主理解的电能储能。是在电价低谷时吸收电能,用电池、压缩空气把电储存起来。等待高峰或者尖峰时卖。
然后算一个大概其:低谷是2毛8买入,高峰时5毛8卖出,一度电存一宿,净赚3毛钱。多划算啊!
然后用这套说辞,去忽悠人投资建设储能电站。
我跟你说,甲方要是能听进去这个,就有鬼了。
我敢说这话,是因为我真的当过甲方。真的参与过几十亿投资的大型工厂建设——从一片平地到挺拔耸立的现代化工厂,从前期到竣工决算打满全场。也真的参与编制和审核过其他十来个中道崩殂的项目可研。可以说,靠谱的不靠谱的项目都经手过。
说重点:甲方要投资什么样的工业项目,取决于该项目的估值,不取决于盈利能力。
上面那看起来很反常识的结论,是从集团公司每年开工的项目与毙掉的项目,其中的大数据统计出来的。
每一个重工业项目,都是一个大型资本运作。
建设一个造价50亿的大型钢铁(或者石油炼化、发电、化工等等)项目,甲方的集团公司需要拨给多少启动资金?
大概5个亿。
由于甲方是专业化的集团公司,那上面那个,纸面造价50亿的项目,最终落地大概花费多少?
大概35亿。(基于我们基建狂魔的能力,基于我们世界工厂的制造能力,最终基建与设备招标,就是能把这个价格压下来。)
项目投产后,该厂稳定实现了每年5个亿的盈利。(基于我们的人口素质,以及工程师红利,工厂就是印钞机,能够即投产即盈利)这样的工厂,外人要收购,评估价是多少呢?
70-100亿。(收购估值不取决于建设费用。就好比30个程序员用了一年做了个游戏,公司一年工资开支才3000万,但收购这个游戏则要付出3-5个亿。不是花3000万把这些程序员工资付了,游戏就归他了。)
那好玩的就来了。
项目建设期间,及投产以后。这个厂能从各个银行手里贷到多少钱呢?
76亿。
(写到这里,有些人该不信了。不信是读者的权力。但当年银行请吃饭,我们财务的大哥大姐们天天喝的醉醺醺的。连我这种干专业的,被抓差参加饭局都喝麻了。)
想不贷都不行,根本由不得我们,各路高级干部打招呼,说XX银行今年放贷款任务完不成,你们单位说什么也得帮着贷9个亿。
贷款总额超过50亿以后,每次这种招呼,我单位领导根本不敢答应,每年盈利不够还贷款的。直接找集团领导拍板,集团旗下财务公司统一协调还贷资金。
哎,中小企业贷款无门。而银行大笔信贷资金出于安全考虑,都集中在优质大型工业项目上(最好是央企)。
好了到了算总账的时间了。
明账上,是集团公司建设了一个工厂,造价50亿,年盈利5亿,盈利率10%
实际上,集团出了5个亿的启动资金,从银行贷款76亿,付完工程款和设备款35亿,还剩下46亿。集团公司后面拿这笔钱,作为9个新厂的启动资金。
看到这里,不妨想想,大型工业项目。5个亿投进去,3年建设期过去,集团公司多了一处大型工厂资产,账上又多出来46亿资金。用户侧的电池储能项目具备以上“优势”吗?不能被银行看好的项目,也终究不会被能源集团看好。
(我原单位老东家,有一点还是不错的——有良心,没把银行贷款当利润分了。还是一直苦逼呵呵的度日。我的昔日同事同仁们,还在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地,在祖国各地发扬“四千万”精神,建设一个又一个项目。)
实际上很多地市建设的储能也不少。都是动辄十几亿,几十亿的【抽水蓄能电站】。挖山掏一个湖出来。有些地方甚至一个县建设一个抽蓄。
有废弃盐井的地方,压缩空气储能也在有条不紊建设中。动辄投资又是十亿起步。
唯独,用户储能,尤其是中小规模的电池储能,确实少了些。
呵呵。
就是这样,项目越大,它越有意思。
可以肯定的是:能问出这个问题的题主,一看就是内行人!
储能通过分时电价套利,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在EMC模式下把省出来的电费,再交80%给投资方,开6%的票。
以上是这个行业最正常的操作路径。
1、企业拿了一块空地作为放储能设备的场地,无偿的;
2、企业每个月结算80%的节约电费给投资方;
3、企业主给了钱,只能拿6%的发票;
这里有几个问题:
行业内的人都知道,年用电量300万度,基本理论上只能做1MWh储能。
按日均2次循环,年运行310天测算,浙江区域全年峰谷价差0.9元/kWh。
资方:
1)首年收入=2000×310×0.9×0.8=44.6万;2)回收周期=132/44.6=3年;
注:设备价格按1.2元/Wh,施工成本比例10%,初投资单价则为1.32元/Wh;
业主:
1)首年收入=2000×310×0.9×0.2=11.2万;
在以上内容考虑综合效率、容量衰减、运维成本、税收等内容后:全周期内,资方的回收周期大于4年,业主年均收入在10万以内;
而按综合电价1元/kWh,业主全年电费=300×1=300万;
那么10/300=3.3%;也就是说,我拿了一块地给你,你只能每年给我带来3.3%左右的收益,跟别提其他地区了;
刚讲了,很大概率300万度电做不到1MWh,大概率3%的电费节约都无法实现。
而对比光伏,光伏电价打8折、出力30%,年节约电费=300×30%×0.2=18万,占比6%;
在经济角度上讲,业主做这个事情的动机比较小!
另外,就是EMC模式下,资方只给业主开6%的服务发票;
这个点行业里面的人很少反映过来,目前我只遇到过两种人反映过来了的:一是对方是管财务的,二是对方是个小土老板;前者懂税务,后者上过当;
对于业主来讲,需要给资方付款,换来的进项为
44.6/(1+6%)×6%=2.5万;
而没有储能的时候,
储能出力这部分的电力进项为(2000×310×1)/(1+13%)×13%=7.1万;
中间这个税差,大家知道能给业主带来多大的增值税减少么?不得而知,反正我知道资方一定赚了,因为资方的销项减少了,期初的投资成本得抵扣很多年。
再说一下备电的能力:
按照现在的配储逻辑,储能额定工况下顶满2h的负荷算是谢天谢地了;你备电能备多少···
如果按照非0.5C的倍率进行配储,资方的初投资又增加了,谁干?
所以,我一直认为在现在这套市场机制下,备电这类的收益就是瞎几把忽悠人;
作为储能行业的从业者,我是不愿意去揭露这些事实的,奈何你们要问...
但市场机制的发展,一定是需要一步一步的去走出来的。
中国要真正迎来储能的爆发,一定要在完善电力市场的道路上继续深耕;
容量电价能不能开?
现货市场能不能开?
如何解决中长期售电业务和现货市场的衔接?
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