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爱茶之人必定听说过,一壶一盖碗,能泡天下茶。去过老茶馆或者在清宫电视剧里都会看到人们拿着盖碗,直接泡茶端着喝,那一捧一刮,配上微微摇头的闻香状态,好一份惬意。当然,茶具的功用是随着饮茶方式而改变,所以当下盖碗主要成了功夫茶里冲泡的器具,不直接捧持喝茶,倒在公道杯分茶。万物皆有个始终,那么,盖碗是怎么出现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里有必要先聊聊盖碗的基本概念,好让大家知道这盖碗到底是何许物事。
盖碗,字面一看,很直白,有茶碗,有盖,得名。往往带一个托。盖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三才杯”,何谓“三才”?天,地,人,是为三才。盖碗分三件,上为盖,中为碗,下为托。盖在上为天,碗居中为人,托承下为地。一盖碗,就是一个小天地,蕴含中国哲理“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端是一份古拙大气,沉稳如绵长春秋。
说起盖碗的历史,不妨先讲一下茶叶饮用的渊源。茶,古时候最早是药用,到了唐代开始形成了比较流行的饮用习惯,那时候饮茶的方式叫“煎茶”,常常用盏喝茶,因为是煮饮,水温较高。建中年间(唐德宗年号,公元780年——783年)时任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的崔宁有一女儿,觉得直接端盏烫手,就拿了一个碟子托着,但是盏在碟中没有固定,容易倾滑,这一聪慧女子就用蜡在碟子中央滴一个环,这下用着就舒服稳妥了。当即就命工匠用漆环代替蜡,做成成品。看,“三才杯”中的两“才”盏和托有了。这就成了盖碗最早的发展。接下来,摸索一下,那个盖是啥时候出现的。
注: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盖是咋来的?明代后给加上去的,为什么这时候会加上去,其实宋以后,由于煎茶和点茶方式隐没在历史舞台,当时盛行厚实黑釉茶盏也从江湖消失,变成了更加轻快明朗的青瓷,白瓷等等薄壁瓷器,这类瓷器不如黑釉瓷保温,那就加个盖吧,又保温,又防止尘埃的侵入。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可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盖就来了。渐渐的,匠人们因需要就开始成套生产。接下来,讲讲盖碗的选瓷问题。
要论及此问题,我是满腹心酸泪,其实咱的泡茶熟练度基本可以忽略茶具的影响了,可还是栽在了一只油滴盖碗上。问题出在哪?还没使劲加水,就满了,拿起来又重又滑,烫了个嗷嗷叫不说,屡次手滑差点摔了,所以就此说说盖碗的选瓷要素。
这里要讲的是盖碗兴盛于清雍正年间,清朝的康乾盛世之中,景德镇的瓷业得到了巅峰的发展,无论是摆件还是用具,薄胎重彩得到了时代的认可。所以盖碗那时候的普遍材质是青花瓷,斗彩,珐琅彩等重手工瓷器。从景德镇之外,当时的龙泉窑,汝窑皆早衰于明末,制瓷胎质粗糙,釉色不纯,所以景德镇窑成了盖碗的最主要的输出。时至今日,盖碗做得最好的依然是景德镇。
那么,我们说说当今几大瓷系于盖碗的优缺点。
1,景德镇白瓷,青花瓷等,以薄胎薄釉,重彩著称,所产盖碗,轻便易持,釉色绘图古朴大气,盖与碗咬合得当,且在传承的盖碗烧制,经验丰富,当为盖碗用瓷首选。
2,北方窑口,汝系窑,汝窑多以釉色著称,大部分产品将就厚重大气,因而在盖碗的生产中,依然沿袭,其实汝窑一直以文房和摆件为主,所以在盖碗的经验中比较牵强,所做盖碗沉重难持,开口不够细腻,不宜多选。
3,南方龙泉窑等青瓷系和建窑等黑釉瓷系,这两种瓷皆于宋以后受过重创,制瓷早期几乎绝迹,后由国家组织恢复,所以在盖碗的制作经验相当欠缺,只知盖碗型而难精其韵,亦不宜多选。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成了历史上一道清香四溢的画卷,每每捻一小抓鲜嫩的茶叶,撒入盖碗,注满七分水,这一分来自悠久传承的惬意,赛似人间一回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