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铁,饭是钢,吃饭是人体营养能量的输入。不管是馒头包子稀饭米饭还是八宝饭,吃饭就是一口一口吃进去,绝不会有虚假吃饭一说。阅读,是精神粮食的输入,按理说,阅读这种精神营养的输入,也是一词一句读进去,然后在脑子里咀嚼回味,产生营养素质,反馈到人的精神气质层面,怎么会有虚假阅读一说?
然而,这个世界无奇不有,虚假阅读不仅存在,而且还相当猖獗。令人痛心的是,就存在在祖国的未来身上,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
那么虚假的阅读是怎样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教育书店里有一部分书极是畅销,而且价格不菲。曾有个非常熟悉的书店老板悄悄向我推荐一本书,说是名著阅读题的葵花宝典,只要读这本书,整个初中阶段要读的15本经典名著,就全部掌握,考试再也不用怕了,说这本书有多少多少学生买了,好销得很,一版再版。他好心送我一本,期望我也向学生推荐推荐。我一看,厚厚的大开本,好像叫《名著导读和练习》,标价48元人民币。随手翻开,是课外名著梗概和题目。所有这些题目涉及到这本书里的人物名字,故事情节,作家生平等文学常识。比如《简·爱》,有一页的故事概括,一页的人物形象,十多页各种挖坑型的题目,后面很温馨地附上答案。看着秘密麻麻的填空题,我的头都要大啦,胃里也感觉不舒服,似乎要反胃呕吐,别说眼睛,就连意志都没有办法集中。
可以想象,如果拿这样的书让学生去做甚至要背出来,那是一项多么残酷的作业。活生生地把经典名著中的营养榨干,好比嚼过的甘蔗,一截截甘蔗渣,被排列得整整齐齐,拼装入盘,并给它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称,端给孩子去吃。别说营养已经流失,还吃倒了胃口,以后看到“经典名著”,条件反射一般恶心,岂不是罪孽深重。
话说回来,此书被称为名著阅读葵花宝典,一定有它风光而大显身手的时候,或许是几次考试,考到某名著时,题目几乎全逃不出它的招式。于是乎,只要读这一本,做做题,考前翻翻背背就能够拿分了。
于是,虚假阅读就产生了。
《简·爱》一书,曾记得一读再读,每次读都会感动,留下不同的感悟。那段罗切斯特试探简爱的经典对话,其藏在冰面下的八分之七,越读越有味道。可是为了考试而阅读的那本试题型导读,谁能够读到题目背后的意味?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导读书,才使得孩子和家长不屑于花时间去真正地读整本书;或者因为孩子不愿意花时间(许是真的没有时间)去读整本书,才会促使书商去组织编写这样的书。唉,不得而知。但我觉得编出这样风干成鸡肋的书的人,绝对不能说是读书人,只能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
一本书的虚假阅读如此,一篇文章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不管是一篇现代散文,还是文言短文,大多数孩子缺乏耐心细致地阅读,他们急匆匆读,知道大概,然后马上做后面的题目。或者拿上手直接就看题目,凭经验直接答题。一篇好文章就这样被糟蹋了。
说到这里,对考了n多年的现代文阅读产生了怀疑,这样考真的有必要吗?考试是为了选拔,选拔出有阅读理解能力的人,继续深造。可是如果命题程式化答题八股化,连完完整整仔仔细细阅读都谈不上,那么何来能力?
据报道,我国中学生在国际PISA阅读能力检测中,落后于美国300多分,这300多分主要输在批判性思维上,缺乏自己的个性和思考,阅读中没有自己,没有关联生活,而这才是阅读的本质,不是吗?
命题改变,
考试改变;
教学改变;
阅读改变。
人的精神营养改变
民族的素养气质改变。
还原真实的阅读,该怎么做?
慢下来,读进去。读到哪里会心一笑,抑或停一停思索一番,相关联想捕捉联系联系,圈画下有关词句。真实的阅读,必定是走心的阅读。
【无戒写作训练日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