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碎碎念。
今天是教师节,借着这个朋友圈的盛会,除了给老师们送去祝福,我惊奇地发现我的高中、大学同学9成都已经变成了老师,他们在分享自己可爱学生们送来的鲜花、辛苦一年来课业成果的表彰、安逸美满的三口之家……每每这个时候,一些漂泊在外的人(咳咳,此处特指某人自己)总会心生几分艳羡之情。
有句话讲的挺扎心的,一线城市安放不了肉体,二三线城市安放不了灵魂。
逃离小城之后的生活
前几天一个多年未见的师姐突然发消息约我一起看剧,我们已经5年未见,她以前做过我的兼职辅导员,我大一,她大四,这几年偶有联络。
当时她是我们文院里叱咤风云的人物,成熟稳重又能干,相比外校考来的青涩导员,我们似乎更依赖她,遇到问题习惯找她商量。
很快她毕业了,顺理成章地在当地做了一名语文老师,在一所私立高中刚毕业就能拿6000块的薪水,她是我们所有专业课老师嘴里的榜样,工资跟高校老师差不多,且没有科研压力,那时候古代汉语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这就是学中文的女孩子最好的出路了。
然而,师姐工作没满一年就决定考研了,她常常让我们帮她从学校的知网下载论文资料,临近考研的几个月,她直接辞了职,专门跑到学校的附近租了房子备考,我们常在操场上看见她,她在背英语作文模板。
也许是准备的时间不够,她那一年A区的分数不够被调剂去了B区广西的一所高校读书。
研究生几年她如饥似渴的看书,因为喜欢戏剧,毕业以后直接面试去了北京的一个话剧社工作了,尽管当时只是拿着本科生的工资,但是她每天都很开心,即使每天只是运营新媒体写写稿,但是还是有很多机会接触一些话剧界的大牛。那是她喜欢的工作,工资不到位也甘之如饴。
讲到这里,各位看客也许会认为这是一篇洒热血的励志故事,一个女孩子从三线小城成功逃离逆袭。
上上个月她刚刚过完自己的三十岁生日,北京的雾霾让她的鼻炎频频发作,每年有一半的时候都头疼欲裂,电话里家里一遍一遍催促找对象结婚,母亲总是以病相逼。家里给她下了最后的通牒,再不找对象必须回家工作。
今年春天,她在柳絮纷飞的时候终于顶不住压力辞职回来了,无所事事地干躺半月,她在思考自己的未来。事实上这几年她没有攒下任何的积蓄,没有自己创业的资本,之前在北京一个月8000块刚刚够自己的生活。
回到家里,昔日的伙伴们早已经都结婚嫁人,前两年还在心疼份子钱如流水,一转眼就连妹妹也快大学毕业了。
她感到了压力,在小城这个年纪抛开家庭不讲,在职场上混至少也得中层了。而她此刻从零开始。
为了不给父母造成太大的精神负担,她只休整了一个月,便赶紧跑到临近的青岛找工作,一切还算顺利,城市还是当年离开时候的样子,她凭借着几年的工作经验很顺利地应聘到了当地最大的一家新媒体文化公司。
带她的leader是比她年轻好几岁的90后,这些她早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每天不断地自我提醒要忽略年龄,把自己当成新人重新开始。
可是坐了一个月的冷板凳主编也没有分给她一篇稿子,每天做点鸡零狗碎的事务,目前公司的运营已经很稳定,过了创业期的激情,情怀退去,只剩下数据的追逐,每个子项目都是专门的撰稿人,风格统一稳定,整齐划一地标题党,她第一次觉得无力,她说即使分给她稿件来写,她也写不出那些玩意来。
她再一次选择了逃离,这次没有大张旗鼓,没有跟家里讲,还是拖着从北京带回来的一箱东西,像度假一样只身来到了南下来到了上海。所以有了这次的见面,她刚刚入职没有多久,加班到路话剧快开场了她才匆忙赶来。
她说上海糟透了,投了很多话剧相关的工作竟然没有接到一个面试通知,现在还是勉强干着新媒体的老本行,薪水很少,她在考虑要不要再回北京。
这是很多人的故事,其实,那些能全身而退并且安妥过好人生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更多的人已经无处逃离,在北上广纵使压力山大,但是这里还有保护他们自尊心的最后一层面具。
昨天看了一个北大女生求职的悲欢故事,曲曲折折写了1万7千字,一路从深圳、北京到杭州,从互联网公司到国企银行最后再次回到互联网公司,纠结摇摆,跳来跳去,向现实低过头,向爱情妥协过,为求职吃了很多苦头。
可是读完之后竟然十分羡慕她,因为她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知道自己属于互联网,入职一个月之后毅然辞去了国有银行的工作,她不能再在错的事情上浪费一分钟。
我问师姐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她说现在有在接一些公众号的稿子,赚些稿费,等她折腾不动了就攒钱去厦门开一个小店,她不适合体制的工作,暂时也没有结婚的打算。
很豁然的样子,但是分手的时候,她却跟我讲喜欢安定的生活就早点复习考编吧,毕业之后安安稳稳地当个老师。
我知道生活本来就很苦,大家喜欢看点甜甜的故事,可是我这里实在熬不出来。
快毕业了,我也得尽快规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