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转发刚刚结束的魏君老师成都三天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员宇锋的分享,谢谢宇锋:
刚刚参加完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受思慧老师邀约,分享这件关于生日礼物的小事。
下周是女儿4岁生日,老公提前买好了生日礼物,偷偷藏在衣柜里。礼物是女儿指定的,她近日最爱的汪汪队总部。没想到昨晚礼物被女儿发现了,她兴奋地跑过来问我:“妈妈,你看这是什么啊,这是送给我的吗?我现在可以拆开吗?”看到她手里的礼物,我有点紧张,随后拒绝了她的请求:“这是送给你的生日礼物,要生日时才能送给你哦。”女儿自然不乐意,哭着说:“我现在就要。我现在就要”
我拉她坐下,抱着她。“一宝很喜欢这个礼物,对吗?”“一宝很想立刻得到它?”“因为不能现在打开玩,所以你很伤心?”她一直点头,嘴里还是只有那句:“我现在就要。”我的“倾听”和“反馈”似乎收效甚微,我开始感受到内心的烦躁在酝酿。
突然,我想到了需要。对于一个不满四岁的小孩子,她的需要多简单,就是现在得到玩具,开心的玩耍。那么我的需要呢?我想送给孩子一个有仪式感的生日,我希望她的生日“完美”,而缺了礼物的生日总是有点遗憾。我是希望“完美”的生日使她开心吗?当然。那么,是当下的快乐比较重要,还是未来的快乐比较重要?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于是,我问孩子:“你非常想现在就得到这个礼物?”“是。”“你太想要这个礼物了,没办法等到生日那一天?”“是。”孩子的情绪平和了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终于被“听到”了。
“妈妈可以现在送给你,但是,你生日的时候就没有礼物了哦。”“好的。”孩子答应的很痛快。“这是爸爸妈妈送你的礼物,你也要征得爸爸的同意。”孩子飞快的跑去找爸爸,“爸爸,我能现在打开礼物吗?”“可是这是你的生日礼物。”“妈妈已经答应了。”(好吧,我承认这是个不错的策略)于是,孩子如愿拆开了礼物,满心欢喜。
看着她兴奋的玩耍,我很庆幸,那个时候“听到”了她,“听到”了原原本本的孩子,而不是被“我”过滤过的孩子。
也庆幸给了自己这个机会,经由非暴力沟通开启自我的修行,寻找即使别人不为我做什么或者我不为别人做什么而依然有价值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