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朋友边吃饭边唠嗑。扯着扯着就说到了“房事”问题上。
我们几个人都已在新加坡这个异国他乡晃荡了数载光阴,无论是扎扎实实地奋斗还是辛辛苦苦地折腾,然而,越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里待上越久的时间,心底里那股如浮萍般漂泊流浪的味道就越发浓烈。是啊,不管怎样,总得有个小家吧,总不能始终居无定所吧?可,坡县对于非本地人的购房限制甚是苛刻,印花税高得离谱不说,普通的HDB公寓还不被允许申购,而私人Condo价格那高得足以令人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当心中惴惴不安的感觉越发强烈时,便不得不考虑,是否应该回国置业?
看来,不管身处何处,华人还是有着本质性相似的华人思想,单单从对待房事的态度上便可一窥全豹。
众所周知,在中国,买房问题至始至终都可以让一个普罗大众愁眉苦思,绞尽脑汁,甚至能够称得上影响到他往后整整数十年幸福的关键考量。相亲时,很多女方会把有无房产当作权衡因素;工作后,何时何地买房也会成为同窗好友之间的必不可少的交谈切入话题;普通人会为自己提前解决掉这一人生大事而畅舒一口气;有钱人也会将房产的多少视为自己财富和身份的一种标志和象征。尽管现在不少自由角斗士都大力提倡租房生活,不做暗无天日,一眼望不到生活尽头,看不见理想希望的苦逼房奴,可还是阻挡不了国人对购房的狂热。
是啊,都成为社会一个潜移默化的评判标准了,你叫普通人如何看破红尘?就好比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你愣是叫人家除了“仕”还可以“商”啊、“工”啊,又有何用,又会有多少人搭理?如果他们真的都看得透,那就不是所谓的普通人了。
是的,我承认我也只是个俗人,所以,朋友有的顾虑,我也有。
2
最近,母亲打电话有意无意地在提醒,由于厦深高铁站设在了家门口,附近的各种高楼大厦、附属设施随之平地而起,按照正常的趋势,不出几年,围绕高铁站和火车站,又将出现一个经济生态圈,到那会,老家周遭的房价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母亲的算盘也打得响,让我在各种犹豫之际,亲自给我做“市场调查、报告分析”,好让我死了那条老想把钱往外拐的心。或许,是该早做准备,视作投资布局也不错。
想起之前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如果十年前在一线城市买房,就相当于买了一台印钞机。”十年前,你对房价置之不理,十年后,房价让你高攀不起。而当一个传统实业的上市公司全年的营业额还比不上买卖两套房时,你就清楚,国人为何对"房事"会这般狂热 ,以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自己恰巧从事土木建筑行业,以外企总承包商的身份,拿我们刚中标的一个新加坡政府公寓项目来举例,共940套unit,造价才1亿多新币,平均一套也就10万,但我们承建完后,甲方转手一出,便能翻个几番,大把白花花的银子收入囊中。坡县调控如此严格规范都尚且如此,更何况中国?
突然想到,几年前,华远地产的任志强任大炮老是强调,就目前的情况,房价还会大幅上涨,管他个什么中央调控,地方限购!看来,大炮确实不仅仅只是打得响而已,还是有威慑实际效用的。那,房价这么无止境上涨?不是早出现泡沫了吗?其实,就住宅而言,全国均价去年大概是6700,均价过万的城市有9个,2万的10个,扣除这些,平均房价就只有4000。而房地产是要占一定比重,去支撑其整个国民经济的,但现在具各方数据显示,这个占比才8%,还不及美国的12.6%。因此,房价还是会上涨,至少在一二线城市,至少在我们城市化进程还没真正落实完毕的整个阶段。
3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90后的我们不买房》,说实在的,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其实,买不买房,不取决于什么年龄段,而是取决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对整个大趋势的分析。于我而言,买房,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好日子必备的标榜,也不是安稳状态的代名词。就好比LV,爱马仕名牌包包,你可以选择拥有,但却不是必需品。是的,即使国内的大环境促使每个人惶惶不安,但你更该考虑自身因素,如果是举上下几代人之力去折腾一套房,以牺牲自己以及家人几十年生活质量为前提,着实大可不必。
要知道,买房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吗?可惜,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
我是晟治Fulin,外企CivilEngineer,坡县搬砖工,努力保持文艺的工科技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