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我就想去孝昌县小河镇的老街。据说,小河明清古街有1600多年的历史,远在北宋时期即为驿站。现仍保留着完整古朴的街道。街道长近三公里,曾设有山西会馆、陕西会馆和咸宁会馆。这里的民居建筑是“同山共脊”,彼此相连。里屋结构典雅,从街道的门面开始向里一重一重的加深,少则三、四重,多到七、八重。民居木质门窗、楼阁雕龙画凤,内容丰富,饱含着浓厚的鄂北地方特色。
多少回我做着白日梦,梦想着自己撑着一把油纸伞走过千年古镇狭窄的巷道,带着乡愁游历古镇的街头巷尾。
因为我儿时离开故乡,是母亲牵着我的手,走过青石板的街道,街道两边林立的店辅,还有那沿街的朱红色的木板门,总是深藏在记忆里。
当我真的撑着一把油纸伞走进小河古镇时,深深的巷道里,斑斑驳驳砖墙,还有墙上的路灯都静静地诉说着年代的久远。
穿过这条幽深的小巷,走进古街入口处,只见街道正在维修和改建中。街道两边的店铺是朱红色的木门,或者退了色的木门,木门上会有不同年代的拉手,锁扣、锁头,门楣上有不同时期的门牌号码,最多的时候,我发现有6个门牌号码。看了门牌号码知道这条街叫环西街。
这环西街地处鄂北部要冲,水陆交通便利,市民历代经商,商家巨贾云集,明清至民国时期,帆樯如林,车马辐辏,素称“小汉口”。一条小河穿镇而过,一座座石桥连接河道两岸,河边码头,一条条船只往返小镇与武汉之间。用街头卖杂货何大叔的话来说:“从前在这条街上做生意的人,富的流油,一些人还在武汉开设工厂。随着时代变迁,富人都去大城市了,这小镇的生意也败落了……”
看得出来,现在这条街道上商铺虽多,但生意萧条,没有多少人光顾这里的店铺,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满脸安静地坐在门前晒太阳。
我寻问他们这条街上的青石板去哪里了?一位大叔告诉我,青石板在下面,因为年代久远,这街上又铺上了水泥。现在政府又要改造这里,桥的那边街道已经开始改造了。
这条街上几乎没有什么游人,那木门里面的人在干什么呢?
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妈,坐在门里,她从门缝里向外张望,用浑浊的眼光望着我,好象是在问:你是谁?从那里来?
我想上前跟她交谈,她却关上了门。但是她家的门环却吸引着我,那是每天有人摸来摸去的地方,那门环虽然陈旧,但手常摸的地方依然发着光亮。
我继续向前走,又有新发现,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建筑,只有一道墙,这墙面有花纹,墙顶有点像花边。
我问旁边坐着的老人,“大爷这房屋原来是干什么的?”
“这是从前的公共厕所,后面都垮了,只剩下这面墙!”老人并没有看这墙,手里捧着茶杯,只是用眼光打量着我,也许没有人像我这样好奇吧!
在这条街上闲逛时,就仿佛走进过去的时光里。走向左边,我就像是走进从前去过的那扇门,屋里一位大妈正在烙花边。我像是遇见了熟人一样,跟她聊天,她说话很有趣,先是打听我从何处来,再问我姓什么?多大了?然后告诉我,她今快70岁了,也做不了什么事情,帮制衣厂烫花边,消磨时光。每天还能挣30块钱,算是挣个买小菜的钱吧。我就好似她的邻居,临去门时,她抬起头说:“等这条街修好了你再来!那时路就好走一些。”
我发现这里的建筑古朴,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想进原居民家里参观访问,了解一下这屋内的建筑格局。前面有一家杂货店,老板正坐在门前喝茶,我上前与他交谈起来,沈大叔告诉我,他说:“我们这里建造的房屋都是有几百年,最少的也有一百多年。房子都很深,有60至70多米深。我家有6个天井,房子有七重。不过,我家房子改造了,把天井封上了,里面都堆着货,你也看不到什么。”
他很热情地介绍我去对面的潭婆婆家,她们家有四个天井,一个院子,院子后面还建有一重房屋。这间老屋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基本保持原来的模样。第一重天井中可以看见一方天空;第二重天井里放着一些泡菜坛子,抬头仍然是一方天空;第三重天井里有一个长了青苔的水池,抬头可以看见后面的二楼上的青砖黑瓦;第四重天空,有青砖砌的楼梯,上二楼可站在楼台上可看见重重叠叠的屋顶,屋顶上青灰色的瓦像鱼鳞一般向远处延伸,瓦的缝隙长着一些小草。目光再远一点,可见相邻的房子后面小院的景致,一棵金黄色的银杏树探出头来,仿佛是要看一看墙外的世界。
我站在楼上看风景,却听见我的先生在后院跟潭婆婆拉家长,潭婆婆说,她今年84岁了,从出嫁到如今,一直住在这所老屋里。她有三女一儿,女儿们都出嫁了,儿子跟她住在一起。她好像还带先生出了院子,看后面新修的道路。
这时先生叫我下楼。我走进后院,发现这小院里也有一棵银杏树,金黄色的树叶随风飘落,地上就像铺了厚厚一层金色的毯子,树下的一个竹筐里凉晒着白果。我捧上一捧白果,手一松开白果哗啦啦地掉进筐里,又捧起来白果又哗啦啦地掉进筐里。
潭婆婆见我喜欢白果,硬要往我包里装,开始时,我推辞不要,她却一边装一边说:“这树浑身都是宝,白果可以炒着吃,树叶可以泡水喝。这白果带回去晒一晒!”
我喜欢潭婆婆家院子,跟潭婆婆在树下拍照留念,潭婆婆拍着我的手说:“女伢!到屋里喝茶!”
我拉着潭婆婆的手,跟她告别说:“以后再来,这次还有任务没完成呢!”
潭婆婆把我们送出来,我惊奇地发现她家堂屋里有燕子窝,“啊!有两个呢!”
婆婆笑着说:“原来弄掉了,它们又飞进来筑窝,也就不再弄它了”
啊!这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最好写照呀。
告别了潭婆婆,我们继续在这条古老的街上行走着,一路走,一路看。这多像小时候走过故乡的那条街,斑剥的青灰色,退了色的木门,长了野草的屋顶,我仿佛在此处寻找到了梦里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