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日
1.在唐人观念中,大年初一至初七分别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
2.人日这天,唐代人把各种颜色形状的彩胜戴在头上或贴在窗户屏风上。就连皇室都定下规例,在这一天向近臣赏赐“彩缕人胜”,作为笼络人心皇恩均沾的表示。
二、上元
1.唐代实行宵禁,唯有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天解禁。
2.使用火药的烟花鞭炮要到宋代才出现。唐代只有把竹子扔进火堆里听响声的“爆竹”。
3.元宵或汤圆到宋代才有文字记载,当时叫做“浮圆子”。唐代人民习惯在上元节这天吃“油炸元宵”,时人称为“焦糙”、“焦圈”或“粉果”。
4.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也是到宋代才有明确记载。
三、上巳
1.每年三月三的上巳节到水边洗澡的传统叫做“祓禊”。
2.《曲水浮素卵”与“曲水浮绛枣”是指向水里扔煮鸡蛋、大红枣等,让其顺流而下被下游的人捡起吃掉。
3.长安贵家郊外野游,一般都要撑起用大幅布帛制作的“行障”,把家主宾客与闲杂人等区隔开。
4.三月三这一天,家中有待嫁女儿的,更是要带到曲江边。因为按惯例,新科进士会在这天齐聚曲江池畔的杏园,正是世家选婿的好时机。
四、寒食清明
1.在唐代,清明节是春分后第十五天,有时甚至比上巳节还早。
2.据专家考证,寒食节是周代末期因为星象学说而产生的禁火习俗。古人认为火燃烧了一整年,经过寒冷的冬季,也会疲累。因此在春天统一把旧火灭掉,待一至三天后重新生火。
3.寒食结束后第一天就是清明。这一天,宫内要向外颁赐“新火”。由宫内小奴们在榆木上钻木取火,然后引燃榆木或柳木条,赏赐给近侍大臣。
4.寒食节也有高级食物,叫“寒具”,如今大部分地区叫“馓子”。
5.唐代人在清明又吃又玩的彩蛋叫“镂鸡子”,也叫“画卵”,是把鸡蛋煮熟后雕刻上各种花纹图案,并染色绘彩。
6.寒食、清明打秋千,是唐代妇女最喜欢的一项运动。男子则流行打马球、斗鸡。男女皆宜的娱乐则有拔河。
五、社日
1.社日起源很早,据说商周就有了,秦汉初兴,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唐朝进入全盛,元明以后逐渐衰落。其具体日期经常变化,大体在二月举行春社,八月举行秋社。
1.社日祭祀的神祇为社神与稷神。节日当天,主事人在“神树”(类似后世的牌位)下设祭社神的席位,在其西设祭稷神的席位,都朝北。“社司”的最高主管“社正”负责祭祀,先祭社神,后祭稷神。
2.在唐代农村,社日的热闹喜庆程度恐怕仅次于过年,比端午、中秋等重要得多。
六、重阳
1.汉魏时,用米粉蒸的固体食物叫“饵”,用麦粉蒸的叫“饼”。
2.在重阳节当天把菊花和黍米一起投曲封坛,待来年重阳节再开坛,是为菊花酒。
3.在明代辣椒传入中国以前,中原大地上最流行的辛辣调味品是茱萸,又称“越椒”。
4.汉代人过重阳节,人人都要佩戴茱萸。唐代人则喜欢把它插在头上身上,或干脆用茱萸泡酒喝。
5.唐代朝廷很重视射礼,平时不定期进行的不算,每年三月三与九月九必定要“赐群臣大射”。三月三的规模较小。天子第一个射箭。开始之前,乐队先奏乐。演奏到《驺虞》的第五节时,皇帝拉弓。他发出的第一箭与乐曲的第六节相应,如此连发四箭,第九节演奏完毕时,音乐与射箭同时结束。
6.当时的箭靶用各种动物皮毛制成,叫“侯”。如果射中靶心,称为“此箭获”;射得靠下,称为“此箭留”;射得偏上,称为“此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