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上醒过来之后,洗漱完又盘踞在床上,继续看《历史的温度》,这样的盘踞状态竟然一直到中午十二点,才发觉肚子饿了,起来煮点东西吃。
哈哈,精神食粮再丰盛终究还是离不开物质世界的实际需要。
我也算是喜爱看书阅读的,但是很久已没有那种一气呵成想读完一本书的冲动。大多是翻了几页后,又抓起了手机来刷,但是今天的投入完全不会想到去刷手机,一味地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之种。
这是本什么样的书籍,竟然如此有吸引力?
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类的书籍,它宣称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那么是不是真的如封面倡导的那样呢?那么依我的阅读经验看来,还真是那么一回事。作为受过学校教育的我们,我最初接触到历史,我是小学期间的五年级增加的一门《历史》课程,那时我们称之为副科。老师发下历史书的时候,对于一个农村女孩的我来说,是首次听到“历史”这词,同时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是的,老师用“有趣”一词形容,历史老师只是语文老师兼课,不是历史专业老师。从此后,我对历史怀着期待的心情,对次门课抱有向往。
可是事实却是让我失望,历史书上只有笼统的概念,一点都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不说,那些年代和背景知识,只是一片冰凉的数字串联起来,搞得脑子一片混乱,同时不得不记背,因为要考这些知识点。
历史原来是这么无趣啊。
很长时间,历史课就是老师挑内容让我们划重点,我们就是机械性的记,除了零碎的几个名词,啥都没获得。无知到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可是中了中学后,历史还是识记为主,应付考试为目标,历史学得一塌糊涂。历史也就失去了兴趣。
刚刚上个月入手了一本《中国人史纲》,看下来对历史大体有了了解,因为此书不是冰凉的数字和事件了,其中有逻辑分析,好像跟以前记忆中某些零碎的名词对上号了。
那么最近的这本《历史的温度》,还原了历史真是世界的很多细节,正像作者取“温度”一词,非常贴切,有种豁然开朗的气息。
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深入了解到这些细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职业。他是《解放军报》的记者,得天独厚的信息渠道,加上记者独有的敏锐的洞察力,能从普通人看不到的角度,去了解历史真相,层层抽丝剥茧,更让人信服。
比如慈禧太后,一说起她标签就是冷酷无情的,独揽大权的,卖国求荣的,生活奢侈的一个历史罪人。作者说,当时左宗棠上奏朝堂,要出兵收复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以李鸿章为首的当权派力主暂先不去管这事,甚至有人说那又不是什么好地方,收复回来还得倒贴钱财的短视说法,朝野上下全是反对声。
这事只有慈禧意识到了新疆收复的必要性,大力支持左宗棠,同时拔出白银500万两。最后左宗棠又从红顶商人胡雪岩那里借的500万两,得以收复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那时清政府已是末日的太阳,这些资助已是朝廷的全部家当了。
还有光绪皇帝的珍妃之死,影视剧和历史书上,都是认为慈禧一手迫害死的。大家对珍妃的死抱不平,痛恨慈禧的心狠手辣。那么,作者也是通过史料尽可能地怀原当时场景,虽然她的死很慈禧脱不了干系,可是其中也有各种的不得已。当然,作者不是替慈禧翻案,慈禧还是开了历史倒车,只是从客观角度上评判事件的人物。
这就是温度。
还有好多类似的历史人物,如戴笠,杜月笙、王亚樵等等,没有一棍子打死,有褒有贬,让我们看到比较真实的历史。
正像作者所说的,历史不是冰冷的,我们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