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对苏州并不是非常了解,最起码在我的印象中,除了虎丘,苏州能让我想起来的也就只有斐声中外的园林了。然而,此次南行,苏州的七里山塘却让我领教了什么是真正的粉墙黛瓦、枕河人家。
《红楼梦》第一回中提到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就是七里山塘的东起点。一千一百多年前,也就是大唐昭宗宝历二年(公元八二五年),白居易由杭州调任苏苏州刺史。白居易不仅是一个大诗人,也是一个关心民瘼的水利专家。在杭州他修筑一条从平湖秋月到断桥的白堤,得到杭州百姓的尊崇爱戴。到了苏州,为了方便当地百姓的出行,他又组织开挖了东起阊门西至虎丘山塘河,河边筑堤,被称为“白公堤”,后来拓展为街,称为山塘街。我无意去品评白居易做为地方官员的政绩如何,但从他的这首五律《武丘寺路》中,我深深品读出诗人对苏州风物的热爱,对虎丘的情有独钟。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
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河堤上,长留一道春。
一色的粉墙黛瓦,一色的青石板路;一路蜿蜒逶逦,一路月桥骑楼。无论是泛舟于山塘河中,还是漫步于山塘街路,都有一种穿行于古典诗歌中的感觉,带着款款的古韵,沿着白居易曾走过的路,沿着苏东坡曾吟咏过的河,沿着唐伯虎曾解舟寻美的埠头,一路走来,雨雾迷蒙,如梦似幻,那一个个美丽得不知名姓的江南女子如蝴蝶般翩然而至又翩然而去,只留下淡淡的丁香般的影像。
恍惚间,唐人的那首《送人游吴》的诗句慢慢地脱口吟出: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苏州的神韵也许不在虎丘,也许不在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苏州的精髓也许就散落在这些不起眼的街巷里,散落在粉墙黛瓦下,散落在青石板路上,散落在软糯的评弹昆曲中……
夜色笼罩下的山塘河和山塘街是华美、喧闹的,然而走在由鹅卵石铺墁而成的巷路上,我却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慢慢地、慢慢地沉静了下来。灯火阑珊处,一叶挑着红灯笼的小舟缓缓飘过,窈窕的船娘轻摇着兰桨,低哼着软糯的吴歌。也许当年那些乡下的小媳妇、大姑娘也就是这样吧,划着小船,载着或淡雅、或浓郁的茉莉花、栀子花、白兰花,把甜软轻柔的叫卖声和吱吱扭扭的橹桨声伴着或淡、或浓的花香,飘向岸边,飘向街巷,飘向小桥流水人家……
曲曲弯弯的河道街巷,高高低低的古屋门墙,仿佛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韵的诗,一阕绵远的曲。
七里山塘,无论是河,是街,流动游走着的都是浓浓的风采和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