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其豪
一、研究背景
近期完成了一次卡片分类研究,了解用户对于教育平台课程内容的分类认知。11月11日输出研究方案,11月14日-11月22日开展了课程内容卡片分类项目,总体感觉,这个项目的时间要求较紧,印象深刻的几点简要总结如下。
二、项目经历
1、研究攻略
由于前期未有接触过卡片分类项目,针对研究方法的桌面研究以及同行交流有助于打开研究思路。在进桌面研究后,和用研团队成员及同行同学进行了交流,大致了解卡片分类的流程。
• 推荐的攻略:http://www.woshipm.com/pd/115413.html
• 同行踩的坑:项目执行过程中,最耗时的其实是卡片内容的梳理,在准备卡片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卡片内容能尽可能覆盖目前网站中的所有SKU,但是卡片数量又不可以太多,太多了用户分类的难度会太高。
• 制定卡片内容建议:和业务方商定卡片内容,得到业务方的认可后,再开展项目。
2、选择工具:
由于时间紧迫,考虑如何快速输出研究结果,产生了工具选择的思考。
(1)线下还是线上测试
• 线下测试
制作纸质卡片,让用户线下测试。
优点:传统线下测试可以让我们直观地看到用户分类的过程,对其进行访谈,了解其不明白的卡片内容,难以归类的卡片内容,以及分类名称的意思及分类的原因。
缺点:整理分类情况耗时、费劲,还可能出错。
• 线上测试
国外在卡片分类研究这件事上已经比较成熟,设定好用户分类的卡片,生产链接。让用户打开链接后,可以直接生产结论。
优点:简单便捷,通过网络方式实现。
缺点:无法观察分类过程,一些网站需要付费,很贵。
• 最终选择
虽然给到的时间有限,但是第一次尝试做卡片分类,希望能真正看到用户的分类过程,因此选择了线上工具,但还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拿上电脑,让用户在我的电脑上操作,观察你分类过程,结束后进行访谈。
(2)线上工具的选择
线上有很多工具,根据看过的攻略和请教同行,我尝试过的工具有Optimalworkshop和Usabilitest,两者各有优缺点。
• Optimalworkshop的语言选择有中文,所以比较方便。但是免费试用版只能30个卡片,且免费测试好像只有10个被试。若要增加卡片内容,付费为每个月166美金,而且前提是要连续每个月付费,单个月费用为199美金。
• Usabilitest的语言选择没有中文,若用户命名的名称为中文,记录的结果,都会变成乱码。但是其有48小时的免费试用,功能完全和正式版相同。且月度费用为24.95美金。
• 最终选择:Usabilitest
语言问题:卡片分类过程中,让用户以中文的方式,给分类命名,将结果截图记录后,改为拼音再提交。
三、进度掌控的感悟
1、卡片内容
卡片内容敲定需要和四大业务类目负责人敲定,因此可能会耗时。果不其然,四大类目负责人同时在座位的机会基本没有。但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请求需求方来组织会议。就这样一个一个类目负责人聊下来,耗时3天,因为有一个类目负责人出差了。
并且在和四大类目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对于该项目的理解和认知,还是需要沟通和交流的。达成共识才能继续开展,否则没有意义。
对于时间上,因为是需求方负责约会议时间,所以整个过程的进度需求方能完全感知。在项目时间上的压力,会比较被分担一些。同时可以抓紧时间补一补卡片分类项目的攻略。
2、测试执行
卡片分类测试是可用性测试的一种,建议的测试人数为15人。之前以为卡片分类项目的执行会很快速,印象最深刻的是需求方提出需求的时候,我们以为花一天时间在茶水间那的那个白板上抓人测试,就可以一天测完——但实际肯定并非如此。在做研究方案之前,向同行了解到,他们做的一对一卡片分类测试,每一场测试可能也要50分钟(测试+访谈)。在测试初期,邀请了需求方作为观察员一起加入了测试,让大家一起更直观地看到用户进行卡片分类的纠结和困惑。这对需求方,对用研,都是有收获的。因为在结束测试和简单访谈后,需求方和用研方可以就测试过程中的观察进行交流,也有不同收获。
四、不足
1、本次项目在卡片内容准备上,还有待改善。
测试过程中,发现一些卡片内容是一些课程名称的简写,用户不能立刻理解。其实这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是可以尽量避免的。让用户清晰明了的卡片内容,也能让测试结果更加清晰明了。
2、测试形式有待改善。
若再一次涉及卡片分类项目,会尝试使用焦点小组的形式,提升测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