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大约半年前就读了这本书,内心满满的感触,却不知从何谈起。直到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才又让我沉入关于育己育人的思考。
01过充满真意的人生
和妈妈相依的小哥白尼,尽管没有了父亲的呵护,却拥有了舅舅细腻而深邃的照抚。这种陪伴,不单单局限在嘘寒问暖的关切,更有丰美灵魂的深层孕伏。舅舅的信是开启小哥白尼智慧人生的钥匙,是栽种正直、勇敢、善良等美好人生的沃野良川。
宫崎骏认为这本书最让他感动的是它传达出这样的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困难、残酷,都要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真正的人该是什么样子?他应该是一个心怀善念、懂得柔软的人,是一个敢于面对、肯于修正的人,也一个踏实真诚、不溺浮华的人。
站在楼顶看雨中街景,人流如潮,小哥白尼认为每一个人只是广大世界的一份子,人就像水分子一样来回运动。舅舅说,你认真思考的样子最美,特别欣慰你能“摆脱了个人主义成为一个观察者”。打开心扉,聆听别人,不以个人为中心去观察思考,才能了解事实与真相,才会摆正自己思考,才会不陷入自私自利的牛角。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视域,有不同的思考。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唯有主动“换位”才能深入“理解”,唯有跳脱出“自我”的思维才能客观“认识”。思维方式的引导,是舅舅给小哥白尼首要的启蒙,也是小哥白尼成为“小哥白尼”的起点。
做一个高尚的人是舅舅的第二个嘱托。高尚,基于能够辨别是非、扬善抑恶,但“仅仅学习道德规范还不是真正的高尚”。舅舅告诉我们要不断思考,“从灵魂深处明白,人究竟是什么地方高尚,而非依靠世人的眼光,能够时刻珍视心底涌出的真挚感情”。在学习、品读那些高尚的事儿时,在默默自我付诸实践时,若不由得内心充实、专注、感动又愉悦才是对高尚最真的认同。从灵魂中孕育、生长出来的高尚,才是真正的高尚。
当人际关系进入视线,小哥白尼将之概括为人与人连接的网络法则,这可算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经意的解读。于是,舅舅提出,什么样的发现,会让世人尊敬,才是对人类真正有益的?钻研学问,全力解决人类发展没有解决的问题。从一袋奶粉想到了百千万的人,这不仅是思维方式的拓展,其实也说明了为他人服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有人情味的关系,人们亲近好意,并为此愉悦。”爱,不是交换,而是心甘情愿,是不求回应的给予,付出着并快乐着,才是真爱。所以,不以利益为目的,没有计较的交往才是有人情味的交往。
关于贫穷,舅舅在得知外甥给了同班贫穷的蒲川真诚的帮助后给了一段告诫——“贫穷的人多自卑,在他们面前不可高人一等,千万不要无意中伤害了他们的尊严。”要学会平视,不嫌弃、不傲娇。更要谨言慎行,因为对于有的穷人,哪怕是眼里流露出的同情,也会让他们蜷缩。另一方面,舅舅阐释了生而为人,如何葆有自己的尊严,那就是“要着眼于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价值即使贫穷也不会自卑。”找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拥有自信,才会热情、阳光,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小哥白尼违背了与朋友之间的约定,当高年级同学攻击朋友自己却步不前、伤害了友情而深受背叛的谴责,并痛苦到大病不起的时候,舅舅和妈妈的长谈让他走出阴霾。舅舅说,做错了,就要“像男子汉一样负责”“把心中的歉意原封不动地告诉他们”“无论多痛苦,一定要承认错误”要“从痛苦中汲取崭新的自信”真正的勇敢,就是敢于战胜自己,有勇气认错并承担因为不敢、不能和不想所选择的行为及其带来的后果。而当他寄出道歉信再次陷入不安的时候,妈妈以自身的经历安慰他,“当心中充满了美好的思绪就要付诸行动”,人生中一定会有很多事让你很后悔,且无法挽回,但“后悔是后悔,如果因此明白了做人的重要道理就不枉费有那样的经历,人生也会更好更深刻”“无论何时都不对自己感到绝望……”。后悔也需要勇气,坦然接受现实,正视痛苦,然后以此为戒,获取力量,在未来的生活中让每次邂逅不再重蹈覆辙,必然会生发出更多的美好。
关于幸福、伟大、历史与创造……人生的诸多思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用心体悟,事事躬亲终成“真”。
02做触及灵魂的教育
立德树人,这是教育至臻的追求。要想教好书,先要育好人,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曾记得,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班主任曾经说,孩子们一点点长大了,遇到事情或一些事情,她总是舍得时间和他们谈心,甚至宁可课不上,也要把道理讲通。所以,她的孩子们总是能听进去她的话,学生的精神风貌特别好,因为她的真诚、苦口婆心和坚持不懈。敬佩她善于做思想工作,善于打通心路教育和鼓舞学生的高妙。但,从未真正学习实践过。
今秋,孩子们进入五年级,明显有了自己的思想。以前单单通过制度、规则和要求,就能组织好、教育好,甚至立竿见影的有起色,如今反复重申也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如风而过。焦急又焦急。简单的说教,无法奏效。看来,的确需要一场恳谈。
终于,在数度被投诉的无奈下,真正做一把教育者。将近半小时,把自己置身于班级中的一份子,说说对班级的感情,说说身为班级人该有的行动,说说同为班级人的相处之道,说说如何才能在这个班级中获得快乐。随后的球赛,因为班主任不在,和孩子们一起加油、着急、喝彩,放学前的听课状态真的能读出情意和光芒。
多年来,因为身份所限,这样的长谈少之又少。又或许,是根本舍不得时间去做这样的交流,只顾一味地撵进度、改错误。至于思想上的症结,作为科任老师,忽视到无睹。
如今,在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我们更加重视了学科思想的渗透,也相继开展了德育渗透,但全方位一体化的思想教育,能够抚触学生心灵内蕴的教育,几乎只是班级管理——班主任一个人的任务。
切实把德育落实到学科教育中,真正做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需要常常用心和孩子们对话,把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思考,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抓住契机,耐心地破解给他们听。
学科是单一的,育人却不能只限于学科本身。在学生面前,不能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是他们人生萌萌起步路上的不折不扣的心灵搀扶者。当他们回首学校生活时,想起某一个道理是某一为老师让他刻入心魂的,那才师者真正的成功!
03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为人父母,孩子的童年,到底应该关注什么?
在过去,我们关注的是他的衣食住玩,从吃饱了到吃好了,从穿得暖到穿得美,房间是否宽敞、玩具是不是时髦,物质的满足是几乎就是幸福童年的基本特征。但,有了错我们可以批评,可以泼喇喇骂一顿,太气人的甚至动手一番教训。孩子却大多与父母合心合意,活泼泼得顺利长大成人。
如今,我们又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伤没伤自尊,有没有自信,不能给太多压力,从多欣赏少批评,到只能欣赏不能批评。所谓的平等,似乎扭曲成了对孩子全面的妥协。曾经声称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的宣言,渐渐的灰飞烟灭。很多花现在不仅仅是经不起严寒酷暑,也经不起风吹雨淋,甚至需得木棍儿支着才能挺得起腰。对于自由的过度宣扬和对民主、平等的偏颇理解,让一些孩子肆意要挟迎头而来的养育与教育。如果父母自身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将来走入社会的只能是不堪一击的瓷娃娃。
其实,什么是保护?最好的保护,就是去经历,去面对,去自己探寻人生的意义。不承担,怎么能扛起责任?不摔打,怎么能战胜困难?不受挫,怎么能增长毅力?人生信念以及对人生真意的诉求与渴望,不应等靠生命成熟后的自我感受,而当从少年时就从亲历的生活中去体味、去品咂、去领悟,在成人的不断引领下用心构筑。培育一个有灵魂的健康人,是父母师长共同的责任。当孩子们拥有了正确的人生与价值观,就会获得长长就久的幸福。
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不惑之年才得此一问与深思——做正确的事,做真正的人。愿人生不只是一场回忆,而是在经历中丰满内心、不断向前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