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题解
此诗约作于孟浩然漫游吴越期间(开元十七年前后),当时诗人离开家乡襄阳,漂泊于江淮一带,尚未入仕。桐庐江位于今浙江桐庐境内,广陵即扬州,是诗人曾游历并结识旧友之地。诗作写于旅途中夜宿桐庐江时,借秋夜江景抒发漂泊的孤寂与对旧友的思念,是孟浩然山水诗中“以景载情”的代表作。
逐句赏析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开篇以“山暝”点出暮色降临,猿声“愁”字定下全诗悲戚基调——并非猿声本身含愁,而是漂泊者听来尽是凄凉。“沧江急夜流”以江水的“急”反衬夜的静,更显行船漂泊的无依。山、猿、江、夜,四字勾勒出秋夜江行的孤寂,景中已藏深情。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风鸣叶”从听觉写秋声,叶响随风四散,愈显夜的空旷;“月照舟”从视觉写孤影,月光虽明,却只照亮一叶孤舟,“孤”字直击漂泊核心。两句以声衬静、以明显暗,将“独在异乡”的寂寥具象化——风声是天地的呼吸,月光是自然的凝视,而“我”只是江上一叶,渺小如尘。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由景入情,转折自然。“建德”(今浙江建德)虽地属桐庐江畔,却非故乡;“维扬”(扬州)的“旧游”便成了慰藉。“非吾土”三字道尽客愁,“忆旧游”则牵出暖意,昔日与旧友欢聚的时光,恰与当下的孤舟夜泊形成对照,思念由此生根。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结句以“泪”字收束,将前文压抑的情感化作具象的泪水。“遥寄海西头”(广陵在桐庐江下游,古称“海西头”)赋予泪水跨越空间的力量,既是对旧友的惦念,也是对漂泊的无奈。不直言“想你”,却让泪水代传心意,含蓄中见深情。
作品特点与创意
1. 景语即情语,融情于景:全诗无一字直写“愁”,却以“猿愁”“急流”“孤舟”等意象织就一张愁网。山暝、猿啼、风叶、孤舟,既是眼前实景,更是诗人心境的投射,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
2. 时空交织的孤独感:“急夜流”的江水暗示时间流逝,“海西头”的遥望拉开空间距离,时空的双重疏离,让“孤”字有了厚度——既是当下的舟中孤影,也是人生漂泊的缩影。
3. 语言平淡而味浓:“还将两行泪”看似直白,却因前文景物铺垫显得真挚动人。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的笔法,在此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用典故,不事雕琢,却让乡愁如江水般绵长。
名家评价与地位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孟诗胜人处,全在恬淡,不事雕饰,而情景俱足。”此诗正是如此,以秋夜江景为幕,以孤舟漂泊为轴,将客愁与友情熔铸其中,没有盛唐边塞诗的激昂,却以“淡”取胜,展现了山水田园诗“于无声处动人”的力量。
作为孟浩然漫游诗的代表作,它突破了早期山水诗“重景轻情”的局限,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为王维“诗中有画”的意境开辟了先路。后世评其“孤舟夜泊之景,千载之下读之,犹觉客愁满怀”,堪称盛唐羁旅诗中“以简驭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