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卡罗尔·徳韦克著作的《看见成长的自己》,首次提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僵固型思维模式的概念。僵固型思维模式是指人们相信智力、才能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指人们相信可以通过后天的持续努力、刻意练习来提升自我能力。
一个人拥有成长性思维模式,固然会尝试各种方法去努力、学习、提升,可问题是僵固型思维模式的人,同他讲要打破自己的舒适圈、突破局限、要学习成长等等,这些内容对他来讲,如同叛逆期的孩子,从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叛逆,也就是说,僵固型思维模式的人,是不认为他们有需要改变的地方,这点才是问题的根源。
那既然这样,是不是僵固型思维模式的人,就无药可救了?答案当然不是。
今天,我们将运用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共同创作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析阅读第二阶段的相关知识,来寻找突破僵固型思维的方法。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八章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讲到关于共识的观点:
当作者尽量避免模糊地带,读者也帮助他,试着跟随他的字义时,双方才会达成共识。当然,达成共识的程度有高下之别。达成共识是作者与读者要一起努力的事。因为这是阅读与写作的艺术要追求的终极成就,所以我们可以将达成共识看成是一种使用文字的技巧,以达到沟通知识的目的。
也许有人疑惑,关于共识的这段描述,和僵固型思维的人有什么关系?答案是两者有本质上的关联。
僵固型思维的人,之所以认为没有需要改变的地方,究其根本是无法和他人他物达成共识。
比如:无法共识他人的观点、无法共识他人的情绪、无法共识新的事物。因为无法共识、所以无法理解、无法接受不同,也无法接受新的认知。
职场中,总有个性鲜明固执的同事,无法共识他人的工作方式,很难沟通;家庭中,总有妻子抱怨丈夫经常出差,无法共识丈夫辛苦奔波,也是爱妻子最好的语言。长期这种行为,就是典型地无法共识,而导致的僵固型思维。
正如作者所说,达成共识,需要读者努力去与作者达成共识,僵固型思维模式的人,也要努力去与不同观点的人或事达成共识,这样,我们才能打破僵固型思维模式。
读者怎样努力与作者达成共识呢?《如何阅读一本书》介绍了分析阅读法第二阶段的四个规则:
规则一:找出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规则二: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规则三: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论述的前因后果,明白作者的主张
规则四: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我们将四个规则转化为更简洁的语言,具体为:
1.了解作者的观点
2.了解作者的出发点
3.作者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4.作者的解决方案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即适用边界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再将其分析阅读第二阶段的四个规则转化成突破僵固型思维的四个步骤:
1.对方的观点和行为是什么
2.对方观点或者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3.对方有哪些解决方案
4.我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和对方有哪些不同,都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
以工作岗位职责为例子,解析僵固型思维模式的职员,应该如何突破自我的舒适圈?
老板问,这件事情怎么处理了?员工回答,我的工作岗位只负责部门A某某事项,其他的事情要找B部门。意思就是告诉老板,这件事情别怪我,我做了我该做的。
成长性思维模式的员工可能会这样思考问题,老板在问这件事情的进度(第一步,找到对方的行为),其目的可能是想快点把这件事情完成(第二步,找到对方背后的目的),老板的要求是我们能够和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完成项目(第三步,对方的解决方案是和其他部门一起合作),我考虑的只是我自己的岗位任务,老板需要的是合作,和老板的解决方案不一样,我在看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第四步,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僵固型思维模式的人,最大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与他人达成共识,而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是以他人为中心,考虑如何和他人达成共识。僵固型思维模式的人虽然无法意识自身的固执,但可以通过四个规则的运用,帮助自己完成从以我为中心到以他人为中心,从而和更多的人和事达成共识。
这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三篇文章,另外两篇是《如何阅读一本书》| 用阅读来摆脱平凡 - 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创新的前提是遵循规则、养成习惯 - 简书,如果你喜欢,欢迎点赞和转发,也更期望我们能成为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和自己,和他人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