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汶口文化:汉字起源可能来自这里,还有更神秘的五帝踪迹

我国山东省是一个繁荣的地方,其中就有一个叫做大汶口的村庄。在古代,这里的人们创造了一种叫做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学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在当地发展,还影响了整个海岱地区的文化进程。海岱地区指的是中国山东地区及周边地区,其名字来源于古代的地理名称,其中“海”指的是黄海和渤海,“岱”则指的是泰山。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非常久远,从公元前430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50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大汶口文化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演变。最初,它受到了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的影响,后来又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大汶口文化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仅在当地传播开来,还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因此,大汶口文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象。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所以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

在研究大汶口文化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这个地区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人们通过交换物品、分享知识和技能等方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这些交流不仅在大汶口地区内部进行,还扩展到了更远的地区。人们开始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分工,一些人成为了领袖和祭司。

在大汶口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刻划的符号,这些符号虽然还是处于图画的阶段,但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它们主要刻在大口尊上,自从1960年首次发现以来,陆陆续续又有了新的发现。根据统计,大汶口文化晚期共出土带有刻划符号的大口尊30多件,完整的器物有20多件。对于这些刻划符号的具体含义,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除了把它们当作图像文字或原始文字之外,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它们是天象历法的符号、自然崇拜的符号、祭祀用的符号,或者氏族的标记。

它们描绘了一些具体的事物、生活的场景或者事件。这些符号引起了著名学者于省吾、唐兰、李学勤、高明、裘锡圭等人的很大关注,他们对这些符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这些符号与中国最早的文字有很密切的联系,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在遥远的原始社会,生活着一群古老的人们。他们依赖自然,尊重自然,甚至崇拜自然。在这个时代,最普遍的现象就是自然崇拜。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神秘的力量和神圣的寓意。在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中,存在着“天地、人、神”三界。巫师,是往来于三界之间的使者。在他们的世界里,山和树都是通天的天梯,巫师借助这些天梯可以上天入地,上达民意下传神旨。

在这些人们的生活中,大口尊是一种神圣的器物。它们被精心雕刻,上面刻着各种符号,这些符号可能是史前先民对所崇拜的自然现象的抽象摹画。这些大口尊不仅作为陪葬品陪伴着逝者,还作为祭祀用品在祭祀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家根据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些大口尊,上面刻着一些神秘的符号,如“日月山”、“日火山”、“日鸟山”等。这些符号是太昊族群的族徽,象征着他们对太阳和山的崇敬。根据古代的冬、夏至测影数据,我们可以算得观测的地理纬度为35°37′左右。这个数据恰恰符合日照一带的地理坐标。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神秘的族群,他们崇拜着太阳和山。这个族群的首领是一位名叫太昊的英勇领袖。他以泰山为中心,拥有最高的王权和军权,主持各种神圣的仪式,并对整个大汶口文化区域拥有统帅权。

后来,少昊部落从太昊部落分了出来。少昊部落的族徽是一个“飞鸟负日”或者“含日之鸟”的符号。他们向离泰山更远的地区迁徙扩张。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昊部落的族徽去掉了“山”字,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飞鸟负日”图案。

太昊被人们尊为三皇五帝之首,他是整个族群的伟大领袖。而少昊则是五帝之一,他领导的东夷部族内,有20多个以鸟为名的部落。他们过着与鸟类和谐共处的生活,海曲地区的人们甚至模仿鸟类的模样来打扮自己。

大汶口先民们对太阳和山的崇拜,给了他们勇气和力量。他们的英勇和智慧,成为了后世人们的楷模。而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我们今天仍然在讲述的历史传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