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晴
机舱内灯光调暗,引擎低沉地轰鸣,如同夜色中一头巨兽的呼吸。窗外,恩施城最后闪烁的灯火迅速沉入无边的墨色,被甩在身后。就在几小时前,我还被这座山城持续四十度以上的热浪包裹,皮肤上仿佛总蒙着一层黏腻的汗膜,连呼吸都带着灼热。此刻,机舱内的空调冷气丝丝缕缕,带来一种近乎奢侈的清凉。
我蜷在自己的座位上,感受着这巨大的温差——从一个蒸腾的火炉,飞向一个刚刚被台风涤荡过的、据说还比较凉爽的杭州。这物理空间的急速转换,像极了人生境遇的骤然切换,莫名地让我想起那个词:见自己。
“见自己”,听起来如此理所当然,人谁不是自己?可细想之下,又觉得荒谬。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反倒是“身不由己”。真正的“见自己”,何其艰难?它需要穿透层层叠叠的身份标签、社会规矩、他人期许,甚至要穿透自己编织的舒适幻象,去触碰那最核心的意愿,并尝试着将它与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调和统一。
恩施那酷热难耐的日子,像是一种无形的禁锢,身体被高温束缚,精神似乎也因这持续的煎熬而变得有些混沌。选择在这样一个周末,短暂地抽身而出,飞向远方,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破茧”,一种对既定节奏的打破,为了在清凉与陌生中,更清晰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佛祖当年放弃锦衣玉食,并非因为世间只有苦,而是看穿了刻意回避生老病死等根本苦难所营造的虚假安乐,那才是最大的幻境。此刻我逃离酷热,奔向清凉,又何尝不是想暂时摆脱那日复一日的“身不由己”,去寻求片刻的清醒?
飞机在夜色中平稳航行,下方是沉睡的、无边无际的黑暗大陆。偶尔,遥远的地面上会闪现出一小片微弱的、模糊的光团,不知是哪座城镇或村庄。这辽阔的、深邃的黑暗,以及其间零星微弱的人间灯火,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孤寂的画卷。这就是“天地”,它无声地存在着,包容着一切,无论你见或不见。
台风刚刚席卷过杭州,想必留下了风雨的痕迹,也带来了这难得的清凉。天地不言,却自有其运行的法则,寒来暑往,风起云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恩施,我是热锅上的蚂蚁;在万米高空,我是暗夜中的一粒微尘;即将落地的杭州,又将向我展示它风雨后的面貌。
天地之大,气象万千,个人的悲欢在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我开始理解,“见天地”并非仅仅是欣赏壮丽山河,更是体认到人在浩瀚时空中的渺小,感受到命运的宏大舞台,以及这舞台上上演的、与己无关却又丝丝入扣的众生悲喜剧。
机身颠簸着,开始下降。穿过云层,杭州城骤然在脚下铺展开来。隐隐约约的灯光勾勒出道路、河流、楼宇的轮廓,密密麻麻。我知道,在这片星星点点之中,有几位老友正等待着我。明天一早,我们将一同前往灵隐寺,在古刹的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中,攀登那座北高峰。
2019年我在杭州妇产科医院进修学习了三个月,记得有个周末的时候和好友去灵隐寺。那天灵隐寺在晨光中苏醒,飞檐斗拱,古木参天。香客们已然不少,或安静排队等候入寺,或已在佛前虔诚礼拜。香烟袅袅升腾,融入清冽的空气,仿佛无数无声的心愿在向虚空诉说。置身于这千年古刹,仰望庄严的佛像,环顾肃穆的殿宇,那种被宏大时空包裹的渺小感涌上心头,这是灵隐寺的天地,也是众生的天地。
那天我和好友攀登北高峰。山径蜿蜒,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负氧离子气息。山风穿过林间,带着凉意,吹散了夏日的燥热。我们和好友说说笑笑,走走停停。途中,看到和我们一样的游客,或气喘吁吁,或兴致勃勃。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不同的故事,带着各自的目的,行走在同一条山路上,为了领略风景或寻求某种心灵的慰藉。每个人的轨迹在此刻交汇,又终将分离。这山道,成了一个小小的、流动的众生相舞台。“见众生”,在这一刻变得无比具体。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眼前这些鲜活的面孔,不同的生存状态,不同的生命律动。
我意识到,之前理解的“见天地”是感知那宏大而客观的存在,而“见众生”,则是看见这天地之间,与我一样挣扎、努力、喜悦、疲惫的无数个体生命。更重要的是,在这行走与相遇中,我也成为了他人眼中的风景,成为了这“众生”中的一员——“见众生”,亦是让众生见我。
记得当时站在北高峰顶,视野豁然开朗。西湖如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远处,钱塘江似一条银练蜿蜒。湖边的楼台、庙宇,以及数里之外的陌生的原野,还有远方的高楼大厦,这才发现杭州原来如此之大,这个现代化城市充满了历史底蕴。能够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拥有真性情的朋友,我感到无比幸福。
那天天空澄澈如洗,白云悠悠。凉风扑面,令人心旷神怡。与好友们凭栏远眺,分享着随身带的简单食物和水。闲聊间,话题自然转向彼此的生活——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牵绊、未竟的梦想、小小的满足。听着朋友讲述自己四十岁读博的奋斗历程,我心中了然:人生的进退取舍,哪里只是自己脚步的挪移?每一次前行或后退,都牵动着身边人的轨迹,也无形中被他人所影响、所支撑。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因果链条中,努力寻求着身、心、行的和谐,以此形成面对生活、他人、挫折乃至命运的态度。
此刻,我们并肩而立,分享着食物与心事,在这天地辽阔的背景下,彼此的存在就是一种温暖的印证。我们像无数盏小小的灯火,在这广袤的时空因缘之网中,彼此看见,互相映照。这灯火,或许微弱,但汇聚起来,便能照亮前路,也能穿透迷雾,照见彼此内心的真实。佛前那长明的灯火,不也是这样一种象征吗?它穿越千年,照亮的不只是佛像金身,更是无数寻求觉醒与慰藉的心灵。
真正的觉醒,或许就是在这人间烟火、世事变迁中,不断向内探寻真实的自己,向外体认广博的天地,并在众生百态的映照下,最终认出那盏属于自己的灯火——它既独立燃烧,又与无数灯火相连,在无尽的因缘流转中,传递着光与热。下山时,回望灵隐寺,黄墙黛瓦在绿树掩映中更显宁静。
这一趟短暂的逃离,从酷热的恩施到清凉的杭州,仿佛是一场浓缩的修行。见自己,是在喧嚣与束缚中聆听内心的声音;见天地,是在浩瀚与无常中感知存在的渺小与庄严;见众生,是在相遇与映照中体认生命的联结与温暖。飞机终将再次起飞,带我回到日常的轨道,但这清凉的空气以及那天地之间无数交织的灯火,已悄然汇入心河,成为下一次“觉醒”跋涉中的点点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