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读完了本科,直接工作了。我当时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家庭条件不好,能考上研究生就去读研;考不上研究生,本科后就找工作,减轻家庭负担。
这个幼稚的判断,导致我走了很多年的弯路。
我在曲阜师范大学读书,那里是有名的考研基地。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我想着去大城市看看,结果研究生就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我记得当时英语考了73分,却在专业课上丢了分。距离进入面试有2分之差。工作吧,我回家找了一所中学,一干就是十多年。
我身边的朋友们,大部分都跟我一样,公务员事业编,还有部分经商的。
很多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基本都不读研究生了,觉得自己应该分担一点家庭困难了。但是他们可能不清楚,本科毕业,自己在社会上也值不了几个钱。
一个朋友,没找到工作,读了本校的研究生,然后读了博士出国留学,最后去了山大,现在已经是山大的博士生导师了。
一个同学,中考,考了2回。高考,考了2回。考了研究生,又考了博士,已经在大学任教。
每次同学交流,我们谈起这些事情,总是感觉自己当年没学成就回来,冲动了。我们觉得自己了不起,但是我们却不清楚,社会上不看分数,社会拼爹,拼资本,拼人脉,拼能力,我们啥也没有光拼自己的青春,基本是没什么意义。
我们抛开家庭,看看学习对人的影响:
专科毕业,就是有个大学毕业证吧。
本科毕业,现在已经是社会接纳的很低的学历了。
研究生毕业,社会是一抓一把。
博士毕业,在社会上仍然是比较稀缺的人才。
人们越来越懂,什么是教育了,都开始往上面发力。
社会上有人希望减负,觉得孩子太可怜了,从小书包就那么沉,可是现在不沉以后怎么办呢?学习辛苦,但是最起码学好了有收获不是,怎么也比找不到工作好吧?
社会上有人希望老师负责,但是老师对学生最大的负责是把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习上,让学生在学习上少走弯路。可是很多人认为,老师的任务是保姆。希望老师优秀,但是却不断分散老师的精力,不知道这是不是为学生好。
学生的成绩,“决定”了老师的水平,也基本上划分了学生的阶层。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读研考博的更多一些,无形中固化了阶层优势。条件弱的学生,多少要考虑养家,遭到社会锤炼。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时候以为是鼓励,成年后才知道是一种鞭策。